林素華 關興業
摘 要:湛江市二中海東中學舉辦了以“懷揣夢想,共同成長”為主題的“四修”課程教育教學開放日活動,我們共同承擔了《斗南一老:林召棠狀元文化》語文歷史融通課堂的任務。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體驗林召棠狀元文化,4月20日下午,我們帶領高一學生走進吳川實地考察,感受林召棠狀元文化。4月29日上午,我們一起在學校圖書館對外展示《斗南一老:林召棠狀元文化》語文歷史融通課堂,并且通過小魚直播網絡同步展示課堂實況。課堂結束后,我們一起反思了本節課的課程標準、核心素養、和信息技術融合的運用情況,反思了研學旅行的意義、利用現代技術手段林傳承與發展召棠狀元文化等問題。
關鍵詞:跨學科;信息融合;教學
一、課堂反思:緊扣課程標準,融合信息技術
(一)放寬視野,開發鄉土資源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各地區都蘊藏著自然、社會、人文等方面的語文課程資源,應積極利用和開發。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革命傳統、風俗民情、國內外的重要事件、學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話題等,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資源。”同時,《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也認為:“校外的社會資源是校內課程資源的必要補充,既包括物質資源,如歷史遺跡、遺址、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檔案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又包括人力資源,如社會各方面的人員。學校和教師應充分開發各種校外課程資源,逐步建立校內外課程資源的轉化機制,實現課程資源的廣泛交流與共享。”
在本學期所用語文、歷史教材難以找到銜接之處的情況下,我們把視野放寬到了校外,找到了本地歷史名人林召棠。林召棠是粵西地區唯一一名狀元,林召棠狀元文化是湛江當地不可多得的校外鄉土課程資源。我們組織部分高一學生到林召棠故鄉進行研學旅行,參觀了林召棠紀念館、林氏大宗,訪談了當地老人,讓學生切身感受到濃厚的狀元文化。在此基礎上,正式公開課時通過林召棠所撰八股文、楹聯,落實語文、歷史相關知識點。
(二)塑造課魂,明確教學立意
近來歷史教學設計普遍強調一節課要有足以統攝這段歷史的主軸和主線,這就是歷史課的課魂或者說教學立意。并認為如果歷史課堂缺少教學立意,只有事件的羅列、知識的堆砌、年代的枚舉這些毫無色彩的歷史表述,就少了一個讓人興奮、讓教學有生命的聚焦點。
本節課由歷史部分的八股文和語文部分的楹聯組成,很容易上成語文、歷史各上各的的結果。如何避免這一情況,實現兩個學科的相互融通?我們從“狀元文化”入手,將“尋狀元,學狀元,做狀元”作為本課教學立意,通過組織尋訪狀元故里,學習狀元文章,做現實狀元等活動把課堂串聯起來,并利用林召棠后人(林超賢、林帝浣)的成功案例,讓林召棠成為學生的學習榜樣,讓林召棠狀元文化真正走進學生心靈,同時也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
(三)善用資源,落實核心素養
2014年,教育部印發的《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強調要研究提出各學段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2017年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出臺,明確提出了各學科核心素養。
其中,語文學科素養中的“文化傳承與理解”提出學生要在語文學習中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歷史學科素養中的“家國情懷”要求了解并認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狀元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開發林召棠狀元文化作為課程資源,正是引導學生了解、認同、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林召棠給我們留下了八股文、對聯等文獻資料。歷史部分,關興業老師利用林召棠會試文及相關研究成果,引導學生對明清八股取士形成較為公正客觀的評價,以此培養學生辯證、客觀地理解歷史事物的“歷史解釋”能力,通過對歷史的解釋,不斷接近歷史真實。語文部分,林素華老師引導學生剖析林召棠所撰楹聯的煉字,并撰寫有關家風家訓的楹聯,培養學生“語言建構與運用”能力。
(四)合作探究,堅持課改方向
我校自2015年開始進行“三式五步,互動生態”的課堂改革,目的是構建學生主動樂學的課堂,以活動為主線,讓每個學生主動參與,樂學樂思。
根據課改模式,我們事先編寫出了導學案,讓這節課的教學中心由“教”變為“導”,教師的“教學目標”變為學生的“學習目標”。教學過程被分解成幾個探究,無論是歷史部分的史料探究,還是語文學科的撰對聯、制扇面,學生都是按小組進行分工合作,討論交流,展示成果,并有評分。學生的學習由消極被動變為積極主動,促進了師生的共同成長,使課改課堂呈現高效。
(五)緊跟時代,融合信息技術
2019年,教育部發布《關于實施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見》,提出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是新時代高素質教師的核心素養,要求教師圍繞學科課程標準、專業教學標準,以問題為導向,以專題研修為抓手,推進相關教學設備和學科軟件應用,開展教學案例研討、課堂實錄分析等信息化教學校本研修。推動教師應用網絡學習空間、教師工作坊、研修社區等,利用線上資源,結合線下研討,打造“技術創新課堂”,提高應用信息技術進行學情分析、教學設計、學法指導和學業評價等的能力,破解教育教學重難點問題,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助力學校教學創新。
本課充分融合現代信息技術成果:運用MicrosoftPowerPoint2010軟件制作動態課件,按照進度展示教學內容;運用會聲會影軟件,將研學之旅剪輯為3分鐘左右的微視頻作為導入;運用希沃平臺,將手機拍攝的學生扇面作品同步投屏至大屏幕。公開課時,運用小魚易連直播平臺在互聯網進行同步直播。
二、現實反思:從書齋到社會生活
(一)反思真實課堂:MV跟拍研學旅行
2014年4月19日,國家教育部基礎教育一司司長王定華在第十二屆全國基礎教育學校論壇上發表了題為《我國基礎教育新形勢與蒲公英行動計劃》的主題演講。在會上,他首先提出了研學旅行的定義: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學生集體參加的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的校外參觀體驗實踐活動。研學要以年級為單位,以班為單位進行集體活動,同學們在老師或者輔導員的帶領下,確定主題,以課程為目標,以動手做、做中學的形式,共同體驗,分組活動,相互研討,書寫研學日志,形成研學總結報告。
林召棠狀元文化的研學旅行就是在此應運而生的。或許學生通過書籍和課堂也可以了解林召棠狀元文化,但是一定沒有研學旅行這種方式的體會更深刻。在林召棠紀念館,學生演奏長笛,歌唱家風正、國風正,吟誦林召棠考取進士的八股文,看到林氏大宗祠堂里數不清的碩士、博士牌匾,讓學生在真實的環境中了解了林召棠,了解了林召棠狀元文化對子孫后代的影響,讓學生在心里找到了狀元文化自信的基因。一場說走就走的林召棠狀元文化研學旅行,我校陳紹志老師隨同跟拍學生的研學旅行,用一幀幀畫面記錄學生的足跡。
基于真實的教學環境,學生習得真實的情感體驗,從課外研學旅行的感性體驗升華到課堂教學的理性反思,這才是教學的意義,研學旅行的意義。從中學,從中做,從中悟,從中得。
(二)深思文化傳承:信息手段提高林召棠狀元文化對當今的影響
在清朝260多年中,廣東一共出了三個狀元,吳川的林召棠是其中一個。林召棠還是粵西唯一狀元。他十八歲中童子試(即秀才),被當時的學使姚文田譽為“海濱俊才”。道光三年(西元1823年),林召棠參加殿試,道光帝閱卷后十分欣賞,用朱砂筆批下:“今科得一佳元。”林召棠被欽點為一甲第一名即狀元,授職翰林院修撰。
林召棠作為歷史上粵西地區唯一狀元,其影響在林召棠的故里吳川霞街村影響甚大,在林召棠狀元文化的影響下,霞街村涌現了數百位碩士、博士,甚至出現了對國家文化影響甚遠的兩位后代,《紅海行動》的導演林超賢,助力中國成功申請二十四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林帝浣。我記得,當我帶領學生在林召棠紀念館采風時,遇到了霞街村的村民,他們談及林召棠、林超賢和林帝浣時滿懷自信的神氣深深感染了我,我想這就是狀元文化產生的文化影響,這就是所謂的文化自信。
但是,林召棠狀元的知名度僅限一小部分人。如今,越來越多的青年學子根本不知道林召棠的事跡,他們甚至覺得粵西地區自古以來就是南蠻出學渣的地方。從這十年的湛江高考成績來看,我市的一本上線人數距離珠三角的差距較大,我市的讀書無用論風氣也比較嚴重,如何用林召棠狀元文化激勵我市的學子勤學好學,積極向上是一個值得深思的話題!習近平總書記談到的文化自信就是最好的詮釋。
總書記在“7·26”重要講話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要求全黨必須“牢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確保黨和國家事業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勝利前進”。在“四個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十八大以來,總書記反復強調文化自信。從國家層面看文化自信就是一種民族的骨氣,從個人層面看文化自信就是一種個人積極向上的氣質。
在如今讀書無用論觀點的影響下,湛江地區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厭學,他們覺得讀書沒有出路,讀書沒有意義。由于目前林召棠狀元文化影響力輻射面不廣,我們帶領學生去林召棠狀元文化紀念館拍攝研學旅行MV,通過網絡對外傳播林召棠狀元文化,讓更多的人,尤其是莘莘學子感受林召棠狀元文化的魅力,從而愛上讀書。
林召棠狀元文化的影響不僅僅靠一節課來傳承,這需要更多的政府部門和個人一起來推動林召棠的狀元,讓更多人來了解林召棠,走進林召棠紀念館,走近林召棠狀元文化,以狀元文化育人,以狀元文化育校,以狀元文化打造城市的品牌。
參考文獻:
[1]王增成,侯力丹,田瑾.跨學科融合的教學探討[J].藝術科技,2019,32(03):76+78.
[2]郭小安,滕金達.衍生與融合:框架理論研究的跨學科對話[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8,40(07):46-53.
[3]潘大昌. 依托課程基地推進跨學科融合教學[A]. .當代教育評論(第7輯)[C].:山東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2018:5.
基金項目:
本文系湛江市中小學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項目(新高考改革背景下普通高中走班制教學實踐研究 ),湛江市中小學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項目(編號:2017zjyb095)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