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高中階段英語閱讀教學中出現了學生把閱讀當作負累、閱讀課堂倦怠參與度不高、為了讀而讀、缺少閱讀在現實生活中的實用性、對閱讀材料本身不感興趣等閱讀動機弱的現象。針對這一現象,筆者在學習了《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版(以下簡稱《新課標》)后,通過課例摸索《新課標》中課程理念的實施。探索性地實踐了在高中階段通過激發英語閱讀動機的若干方法,提高學科核心素養,達成課程目標的構想。筆者通過閱讀前創設期待,閱讀中激發閱讀欲望補充學生期待的背景知識,構建課內外聯系,完善學生圖式;閱讀活動中呈現閱讀真實目的,把閱讀還原成生活、娛樂、交流的需求,成為學生展示自我學習成果的方式,激發學生閱讀動力;在活動環節中構建支架,讓學生體驗閱讀成就感;從而逐步在教學中深化內化《新課標》基本理念,探索通過閱讀動機的激發,促進閱讀效果的調高進而提高《新課標》引領下的核心素養。
【關鍵詞】新課標;英語閱讀;激發閱讀動機;閱讀體驗
【作者簡介】高楊,杭州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現狀分析:基礎教育階段,盡管新課程推行已經多年,但不乏閱讀教學觀依然陳舊——閱讀,語言兩張皮的現象仍然存在,很多教師仍然是為應試而開展教學。同時筆者通過聽課也發現教學中普遍存在著迫于高考壓力,英語教師的教學重語法、應試;輕閱讀興趣培養忽視學生個性差異、忽視閱讀習慣培養與英語閱讀氛圍的創設。而這種應試教育不僅違背了《新課標》中“滿足學生個性發展需要;實踐英語學習活動觀;著力提高學生學用能力。”的基本理念,更容易對高中生的英語學習動機產生消極的影響。所以教學中屢有這樣的現象課前學生提不起興趣預習、課堂上學生懈怠、閱讀材料剖析停留在淺層信息尋找,學生疲于查詢信息而不能就該話題展開相應思維層次的深入思考與語言建構。
《新課標》中規定“英語學科核心素養,主要包括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而其中語言能力(在社會情境中,以聽、說、讀、看、寫等方式理解和表達意義的能力)是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基礎要素,它的提升蘊含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學生拓展國際視野和思維方式,開展跨文化交流。”不難看出,“讀”作為語言能力培養的重要一環應當予以足夠的重視。“高中英語課程應強調在進一步發展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基礎上,著重提高學生用英語獲取處理信息、處理信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這個意義上出發,閱讀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被動接收性技能,而是一個積極主動地思考理解及獲取信息的過程。因此激發學生閱讀的動機成了轉變被動閱讀提高閱讀能力,進而提升英語核心素養的關鍵所在。閱讀動機包括四個方面。第一,學生要有閱讀的欲望、閱讀的動力、閱讀的需求;第二,學生在閱讀中應該能夠體驗快樂,表現出濃厚的興趣;第三,學生應該能夠積極參加閱讀教學活動,課外能夠主動獲取資源、開展自我閱讀,也就是說,學生應該具有閱讀主動性和自主性;第四,學生對閱讀的興趣、努力不能是暫時的,應該表現出持久的興趣和熱情、能夠做出持久的努力。(王篤勤 2012)在教學活動中如果學生為作業或應試而做的閱讀訓練只是為了提高自己的閱讀技能而不是出于對閱讀材料本身的興趣,那么,閱讀也就自然屬于工具型閱讀。但是就閱讀而言,還有一種就是欣賞型動機(袁永芳2003)閱讀動機不同閱讀效果和所需要的內部動機程度也不同。低層次閱讀更多停留在表面細節和事實的理解,而非更高層次的信息加工類的主旨大意、文章邏輯推進、寫作意圖。高層次閱讀更需要內部動機(Alderson 2000)欣賞型閱讀動機與閱讀能力的相關性要高于工具型閱讀動機。
這是一篇說明文《現代英語之路》’The Road to Modern English ‘ 在教學環節前筆者了解到學生的對此類說明文閱讀動機不強、閱讀習慣停留在根據時間順序填出相關年代大事件這樣的細節信息尋找上,而對閱讀內容本身缺乏閱讀欲望。閱讀基礎較弱和相關背景知識了解的十分少,已有圖式構架的并不完善。因此在設計上筆者通過以下教學活動設計,探索激發學生英語閱讀內驅力的策略。
1.還原閱讀真實的目的。閱讀目的因人而異,而學生為什么要閱讀,目的究竟何在?是對閱讀內容感興趣還是,只是為了完成學業或期待閱讀能力提高而不得不讀?如果是后者,即為我們前面提到的工具型目的的學生,當其學習回報不能與其投入成正比增長時,便會失去唯一的學習動機、放棄學習。而現實生活中,閱讀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是生活、工作、交流和自我發展的必需手段。那么教學是否可以嘗試還原閱讀真實目的,轉變一直以來以閱讀能力提高為導向的思路呢?《新課標》中明確指出“活動是英語學習的基本形式。”
而其中語言能力(在社會情境中,以聽、說、讀、看、寫等方式理解和表達意義的能力)是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基礎要素,它的提升蘊含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學生拓展國際視野和思維方式,開展跨文化交流。語言、思維、文化相融合的活動。引導學生加深對主題意義的理解;幫助學生在活動中習得語言知識,運用語言技能,闡釋文化內涵,比較文化異同,進而嘗試在新的語境中運用所學語言和文化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創造性地表達個人觀點、情感和態度。
提升閱讀愉悅感。當英文講解員全程體驗英文講解令學生感到新鮮、好奇、向往,因此閱讀變成了獲取信息的工具而非目的,閱讀中關鍵信息的掌握變成了一種想要完成工作而必需的知識儲備而非死記硬背的知識條目。這種閱讀由learn to read 到read to learn的轉換,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閱讀欲望。
3. 創設閱讀期待。Warming up 環節中變換閱讀媒體——視頻閱讀后提取關鍵信息代替閱讀教材中相關信息后讓學生根據試聽閱讀材料,介紹英式英語與美式英語的不同,彌補學生圖式不足的同時帶來感官愉悅,體驗多元化閱讀樂趣,提高閱讀欲望。之后,設計問題What causes the differences in English——the language? 創設閱讀期待,激發學生對相對枯燥的說明文的閱讀欲望。
4. 選擇適當的補充閱讀材料。僅有的教材所提供的素材不能滿足《新課標》中倡導的學生素養培養的需要,教師就應當以學生的興趣和圖式為基礎,適當根據閱讀目的調整、增加,整合閱讀材料。課文中British settlers moved to Australia. Some British were taken to America. 通過提請學生注意比較上下兩句中主語與動詞的細微異同,順勢提問Actually who in British were taken to America? Why they were taken not moved to America? 這些問題在學生初步了解相關話題的基礎上提出,與閱讀內容緊密相關又適合學生思維發展層次且具有一定挑戰性。有了前面話題內容的鋪墊,學生積極地去課文中尋找線索,當“無功而返”未找到相應答案時,信息差便水到渠成的建立成功,適時地激發了學生對課外閱讀材料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發閱讀欲望。此時再運用多媒體呈現整合后的課外閱讀材料如下。
There were several factors.
First,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took place in Britain. Many traditional workers were replaced by machines. High unemployment led to high crime rates. Poor people were often jailed for stealing robbing and so on. Prisons were overcrowded.
At that time, European enlightenment thought was strong, and began to attach importance to humanity. The British government would rather put the minor criminals into prison than seek severe punishment.
Many of the earliest British prisoners were sent to America to explore the wasteland.
Then the discovery of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Britain found that sending prisoners to distant Australia was both an solution of the overcrowded prisons and a humanitarian act. Prisoners can hardly return to Britain to commit crimes again, and a large number of manpower are expanding to Australia’s new world.
既保證材料與文本具有一定的未知性、新鮮感,彌補了教材的不足,又滿足了學生的被吊得十足“胃口”,潛移默化地使學生進入最佳狀態的閱讀,自覺主動地完善學生對相關話題的圖式。除此之外,鼓勵學生課后對相關線索及感興趣的材料查閱,培養良好、持久的閱讀習慣,形成每個學生樂于讀書積極自我發展的閱讀文化。
5.搭建支架、讓學生體驗“悅讀”。為了讓學生體驗成功感受學習投入的回報,筆者遵循“體驗成功”的教學原則,為學生搭建了圖式、技能、與策略結合起來的框架。設計讓學生了解背景完善學生信息圖式,積極構建支架減輕學生學習焦慮和畏難情緒;把看似無法激發學生熱情的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博物館英文講解員”變為可操作的愉悅體驗。
具體操作步驟如下:
Step 1. 學生閱讀課文,了解各階段語言發展概況;
Step 2. 布置任務,要求學生分組選定一個階段制作提示卡片;
Step 3. 為學生提供提示卡片樣本,組織學生分析關鍵信息的提取與縮寫符號的運用;
Step 4. 每個組根據樣本修改完善提示卡片,準備講解;
Step 5. 班內展示,評選最佳講解員。
信息提示卡樣例如下:
為了讓學生體驗合作學習,享受閱讀的快樂而不是只回答一系列模式化的問題“為了讀而讀”把閱讀當作負擔,筆者在角色表演小組活動中,設計了讓其余組員配合做游客,適時提問。試圖讓情景更為逼真生動。
搭建支架如下:
因為活動設計考慮到了學生學習風格的多元及思維層次的不同,所以學生積極踴躍,課堂參與度高,閱讀態度投入、主動。此舉課堂反應熱烈,讓枯燥無味的說明文閱讀課堂生動活潑起來。
激發閱讀動機是閱讀教學的首要任務之一。不同的學生閱讀興趣可能迥異。如果學生對閱讀材料缺乏興趣,沒有閱讀欲望,把閱讀當作不得不做的任務來完成何談閱讀理解效果提升。影響閱讀的動機不勝枚舉,而閱讀教學設計是影響閱讀動機的主要因素之一。(王篤勤2012)因此教師在整合閱讀材料時要對學情有必要的了解,分析學生興趣、認知風格、知識儲備及語言水平差異又要考慮到在此基礎上活動設計的多元、層次分明,具有合作性。活動環節中支架的搭建,必須滿足學生不同閱讀動因,既包括工具型又包括欣賞型的動機,為學生體驗閱讀真實目的,生成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成功、愉悅的閱讀體驗做好鋪墊。作為教師的我們應能讓英語閱讀真正地成為“樂讀”并能不斷探索,形成一套自己的能真正激發并維持學生閱讀動機的可持續發展的系統理論。“任重而道遠,吾將上下而求索!”
參考文獻:
[1]王篤勤.英語閱讀教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