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娜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提出,高中語文教學出現了新的形勢,也對高中語文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高中語文與其他各科之間都有著緊密的聯系,對學生的未來發揮著全面性的影響。在這種背景下,高中語文教師應充分認識到改進教學實踐的必要性。本文結合高中語文教學的特點,對如何增強高中語文教學效果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高中語文;新課改;教學實踐
根據新課改的要求,高中語文教學已經不只是語文知識的學習,而是關系到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學生的主動學習欲望、良好的學習態度和高效的學習習慣,都有賴于高中語文教師的合理引導。這種新要求、新方向,要求高中語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進行更加積極有效的創新,改變以往的教學模式,重新規劃教師與學生在學習中的定位,調動出學生更多的學習積極性。
一、以學生為主體,創新教學方式
在以往的教學實踐中,高中語文教師更多的位于主體地位,學生的參與度不高,主要是被動地接受知識。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學生的自主意識越來越強,這種教學方式容易讓學生產生壓抑、被支配的感覺,進而造成學生的逆反心理,影響其學習主動性。因此,教師應在教學方式上進行創新,讓學生能夠更多地參與到教學實踐之中,把學生變為教學實踐中的主體,營造出良好的課堂氛圍。
比如在學習《拿來主義》時,因時代背景的不同,學生對于作者在其中所表達出的感情和文章的現實意義難以產生切身感受。教師如果只顧自己在講臺上發言,甚至只是“填鴨式”的講授課本知識,知識也就難以深入到學生的內心。如果教師換一種教學方式,如首先要求學生預習,閱讀課文并對自己難以理解的部分進行標記,課堂講解前再根據學生提交的疑問進行分組,各組之間互相討論答疑,對于仍然無法解決的疑惑,教師將其作為講解中的重點。這種方式讓學生在教師講解之前通過預習獲得了基本的知識印象,再通過互相之間答疑解惑,增強學生在教學實踐中的參與度。教師在教學中,不再是簡單的照本宣科,而是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而有所側重,學生成為教學實踐中的主體。
二、優化提問方式,提升教學效果
提問是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基本教學方式,對于引導學生思考、培養自主學習能力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但高中語文教師應注意,設計的問題應具有普遍性,即在充分估計學生學習能力的基礎上,照顧到全部學生;問題要有邏輯性,采用層層遞進的方式,引導學生順著較為明顯的脈絡,可以逐步進行更加深入的思考;還要掌握合適的提問時機,與當前的教學進度相匹配。
比如針對《拿來主義》進行提問,在充分閱讀課文的基礎上,學生對于“拿來主義”的含義已經有了一個基本的概念判斷。這時,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東西可以認為是我們從外國“拿來”的?然后讓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在討論暫時告一段落后,教師可以繼續提問,有哪些大家見過的外國的東西,還可以“拿來”,讓學生進一步討論。在形成討論結果后,教師再進行總結引導。在這個過程中,因為學生已經對課文進行了充分的閱讀,對其中的概念較為熟悉,教師再讓學生尋找相似的案例,就不會造成學生的困惑。分組討論的形式,也可以照顧到學習能力或生活經歷不盡相同的學生,互相幫助,共同進步。而前后邏輯明顯的問題,則可以引導學生在明晰的線索下進行深入思考。
三、豐富課堂形式,全面培養學生
在新課改的要求下,高中語文教師應通過各種方式,豐富課堂形式,更加全面地培養學生能力。比如向學生直觀的展示課文中所涉及到的內容,刺激學生的求知欲,甚至直接讓學生參與到相關展示內容的制作或展示;或主動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前往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各種場景,讓學生去感受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也可在此前充分聽取學生意見,在教師的引導下,由學生決定校外活動地點。
比如針對《拿來主義》,教師可以讓學生從自己的家中尋找哪些物品屬于“拿來”的,并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帶到課堂上。鼓勵學生通過自己的理解,對“拿來”的物品進行講解,如把該物品“拿來”,有著什么樣的意義,起到了什么作用等。另外,教師也可以帶領學生走出去,如參觀主題博物館,讓學生自己判斷,其中哪些東西是中國“拿來”的,哪些東西是我們尚未“拿來”的,我們要不要“拿來”。這些方式,可以開闊學生的眼界,拓寬學生的思維,鍛煉學生在公開場合下的表達能力,增強其自信心,獲得更大的成就感,從而促進其學習欲望。
綜上所述,高中是學生教育歷程中的重要階段,對于學生今后的未來發展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語文作為其中的重要基礎學科,對高中語文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高中語文教師應以學生為教學實踐的主體,充分利用現實條件,改進教學方式,提升教學效率與學習效率,全面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李智鋒.新課改背景下高中語文教學實踐與思考[J].課程教育研究,2018(49):51-52.
[2]佟圣利.新課改背景下的語文教學創新模式[J].文學教育(下),2017(05):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