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煥
一、初中地理核心素養與培養意義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基于學科特點,國家提出基礎教育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為人地協調觀,區域認知,綜合思維和地理實踐力。而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貫穿與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作為一線教師,探索如何在教學設計中滲透核心素養的培養,更為貼近教學實踐也更有操作意義。
二、逆向設計的內涵與實踐模板
格蘭特·維金斯的著作《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Understanding by Design,簡稱UbD)為筆者提供了在教學設計上一種創新的嘗試。UbD提出逆向設計的核心觀念,作者認為教學實踐逆向設計有三個階段:
階段1——預期結果
1.所確定的目標。此設計將達到什么目標?
2.理解。學生將理解:大概念是什么?期望他們獲得的特定理解是什么?可預見的誤解是什么?
3.基本問題。什么樣的啟發性問題能夠促進探究、理解和學習遷移?
4.學生將會知道。作為本單元的學習結果,學生將會獲得哪些關鍵知識和技能?習得這些知識和技能后,他們最終能夠做什么?
5.學生將能夠做到的有哪些?
此教學設計模板與國內教師所熟悉的三維目標的確定略有不同的是學生的理解目標,使用的行為動詞“理解”并不一致,它的內容更加全面,這也與作者在書中所闡明的“理解”的六個側面是一致。維金斯基于認知范疇的“理解”更加大了理解的內涵,將熟悉的布魯姆的評價創造、元認知階層能力要求都納入“理解”的內涵。
階段2——評估證據
1.表現性任務:學生通過哪些真實的表現性任務證明自己達到了預期的理解目標?通過什么標準評判理解成效?
2.其它證據:學生通過哪些證據證明自己達到了預期結果?學生如何反饋和自評自己的學習?
此階段為最不同于國內主流教學設計的環節。模板將評價環節在目標提出后就加以設計。通過制定表現性學習任務開展評價,通過表現性證據反饋和評價自己的學習。將評價環節前提,這是所謂“逆向設計”的核心所在。
階段3——學習計劃
學習活動:哪些學習體驗和教學能夠是學生達到預期的結果?設計將如何?
W=幫助學生知道此單元的方向和預期結果。
H=把握學生的情況和保持學習興趣。
E=武裝學生,幫助他們體驗主要觀點和探索問題。
R=提供機會去反思和修改他們的理解及學習表現。
E=允許學生評價他們的學習表現及其含義。
T=對于學生不同的需要、興趣和能力做到量體裁衣。
0=組織教學使其最大程度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與持續參與的熱情。
此階段類似于國內主流教學設計的教學過程環節,要求與國內教師所熟悉的教學設計基本一致,教師提供學習的機會,讓學生主動熱情參與并及時小結點評。
三、基于核心素養的逆向設計嘗試
基于以上逆向設計的教學模板,基于主動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需求,以人教版八年級下《交通運輸》一課為例,嘗試整合以下教學設計:
階段1——預期結果
1.所確定的目標。理解交通運輸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又對經濟發展起著重要作用。學會根據實例選擇適合的交通運輸方式,掌握科學研究的相關方法,認識交通發展對人類發展的作用。
2.理解。學生將理解:現代交通的意義和現代交通運輸方式的特點及根據實際需要學會選擇交通運輸方式。
3.基本問題。常州地鐵建設過程中所使用的交通運輸方式有哪些?
4.學生將會知道。如何根據實際需要學會選擇交通運輸方式和祖國的交通建設成就。
5.學生將能夠做到。選擇合適的交通運輸方式。
階段2——評估證據
1.表現性任務。學生根據具體情境選擇最合適的交通運輸方式。
2.其它證據。社會實踐:例如網購快遞或旅游游記選擇交通運輸方式。
階段3——學習計劃
教學環節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教師活動:課前制作微視頻《交通運輸小百科》,重點介紹中國交通建設成就;上課播放微視頻。
學生活動:認真觀看微視頻;思考微視頻最后提出的問題:常州為什么要花費巨大代價修建地鐵?
教學環節二:自主研讀,初步學習。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教科書P84-86;設計自主學習檢測;點評預習成果。
學生活動:認真研讀書本P84-86;嘗試完成預習檢測;交流討論答案,如有疑問馬上提出。
教學環節三:合作探究,深入學習。
教師活動:對比分析不同交通運輸方式的特點;根據不同特點繪制雷達統計圖;總結選擇不同交通運輸方式的特點。
學生活動:認真研讀教師提供的各項數據及圖表資料;思考問題;教師總結,完善討論結果。
教學環節四:深度研討,分析提煉。
教師活動:為常州地鐵建設選擇適合交通運輸方式;總結選擇不同交通運輸方式的原則。
學生活動:認真研讀教師提供的各項數據及圖表資料;思考問題并發言;教師總結。
教學環節五:自主總結,質疑反思。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小結本課學習內容。
學生活動:小結本課;思考老師提出的拓展問題。
總之,逆向設計最大的創新在于教學環節中學習評價前提,所謂“逆向”便來源于此。地理核心素養中關于地理實踐力和人地協調觀的要求恰巧需要精心的評價設計才能體現。而教師高位的逆向的提前的設計讓這些核心素養的培養必須以具體的教學活動存在,必須以可見可操作的活動進行評價,這是以學習為根本,以學生為中心理念的最好詮釋。當然依據逆向設計進行的教學設計仍然有許多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的難度和問題,也將是今后筆者要繼續探索的課題。
參考文獻
[1]劉漢生.基于地理核心素養培養的課堂教學策略[J].地理教學,2017(12):34-37.
[2]格蘭特·維金斯.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Understanding by Design)[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