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瑞芳
摘要:目的 分析研究延續性護理干預在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本院2018年01月-2019年02月期間收治的48例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進行此次研究,按照數字表法將所有患者均分為參照組和研究組兩組,各24例。其中給予傳統常規護理的為參照組,給予延續性護理干預的為研究組,比較兩組護理后的物質生活、心理智能以及軀體功能各維度生活質量評分。結果 兩組護理后的生活質量評分均較護理前有所提升,但研究組護理后各維度的生活質量評分皆高于參照組且差異顯著(P<0.05)。結論 在對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進行護理的過程中應用延續性護理,能夠顯著提升護理質量,同時有助于增強患者的自護能力,從而促使其生活質量的有效提升。
關鍵詞:延續性護理;再生障礙性貧血;生活質量;應用效果
引發再生障礙性貧血的主要原因是患者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導致其出現骨髓增生不良以及外周紅細胞的數量不斷減少等情況,會加速降低患者的免疫功能,同時出現貧血以及凝血功能障礙,存在出血的可能。因此,在治療期間要對貧血引起的頭昏發熱、感染以及出血等并發癥進行積極的預防[1]。同時由于再生障礙性貧血屬于消耗性疾病,通常需要較長的治療時間,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需要介入科學化、針對性強的護理干預,優化治療效果,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鑒于此,本院開展了此次延續性護理干預在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研究,報道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8年01月-2019年02月期間收治的48例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進行此次研究,按照數字表法將所有患者均分為參照組和研究組兩組,各24例。所有患者皆簽署了知情同意書,且經由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中的男女比例為29:19;平均年齡為(28.32±4.73)歲;平均病程為(3.47±0.74)個月。兩組上述基線資料的對比上未呈現出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1.2.1參照組
該組患者予以傳統常規護理措施,包括健康教育、飲食及用藥指導,囑其定期復查等。
1.2.2研究組
該組患者則在參照組護理基礎上實施延續性護理:①推送資訊。在對患者信息深度挖掘并分析的基礎上為其推送針對性的健康教育知識,保持內容的多樣化和豐富性;②規范生活習慣。患者除了進行必要的藥物治療以外,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對于疾病的康復也是異常重要的。結合患者的實時健康狀況、飲食情況以及個人信息為其制定最佳的有助于控制病情的生活計劃,改變其可能存在的不良習慣③診療。結合用藥規律以及近期生理數據等各方面指標為患者制定更加合理的用藥方案,避免藥物的副作用對其肝腎功能造成過多損傷。與此同時,患者可將用藥疑問及時反饋給醫務人員,在短時間內將問題有效解決。④建立交流圈。每個患者可以將自身在治療過程中總結的有益經驗分享到交流圈子里,還可以在圈子里尋求他人的幫助,患者親屬也能夠通過這個圈子及時了解患者的身體狀況等。
1.3觀察指標
使用SF-36生活質量調查表評估所有患者生活質量,主要包括物質生活、心理智能以及軀體功能三項,每項滿分100分,評分與其生活質量呈正比例關系。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統計處理,以()表示各維度生活質量評分等計量資料,行t檢驗,(P<0.05)時即為呈現出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兩組護理前各維度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不存在顯顯著性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護理后的各維度生活質量評分皆高于參照組且差異顯著(P<0.05)。詳見表1。
3 討論
再生障礙性貧血屬于發病兇險同時有著很高隱蔽性的血液病,有急性和慢性之分,以后者最為多見[2]。治療此病的一線藥物是環孢素等免疫抑制劑,預后改善良好,但是因治療該病存在較長的周期,大多數患者待病情穩定后選擇院外繼續治療,但院外治療因缺乏全面的護理指導往往會出現若干問題而難以有效解決,影響預后恢復。因此,在此期間輔以科學有效的護理措施十分重要。
延續性護理是一種新型的延伸式護理模式,是對院內護理措施的一種延伸。可通過信息交流平臺繼續為患者提供相應服務,打破了健康信息與院后醫療的阻隔,同時有效拉近了醫患關系,在有效溝通的基礎上促進患者合理用藥、規范生活方式,優化治療效果。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護理后各維度的生活質量評分皆高于參照組且差異顯著(P<0.05)。說明在對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進行護理的過程中應用延續性護理,能夠顯著提升護理質量,從而促使其生活質量的有效提升。
綜上所述,將延續性護理應用于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的護理中,可取得令人滿意的護理效果,具有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 衛碧娟,蔡帶娣,唐琦. 健康教育路徑在重型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 中外醫學研究,2018,v.16;No.381(13):121-123.
[2] 梁曉晴,林小峯,林璐,等. 綜合護理干預在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中的應用[J]. 齊魯護理雜志,2017,23(11):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