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濤
摘? 要:“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是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理念先進性與教學活動高效性的主要措施,也是塑造輕松和諧自主學習情境與滿足小學生語文個性化發展訴求的重要途徑,對激發小學生語文學習興趣與提高小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等都產生重要影響。本文分析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以學生為本”教育理念的重要性,為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性提出一些新建議。
關鍵詞:“以學生為本”;小學語文;教學模式;策略
原有小學語文教學模式中老師占據絕對主導地位,而小學生則扮演旁觀者與服從者的角色,弱化了語文課堂教學節奏、教學手段與小學生學習訴求、學習體驗的一致性,加劇了小學生語文思維模式的固定性與僵硬化,而“以學生為本”教育理念以小學生成長學習需求為基礎,強調了語文課堂師生之間的學術討論與心靈對話,為創新語文課堂教學手段與推進語文素質教育改革活動等指明了方向。
一、因材施教,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活動的個性化與層次化
具有較強的先進性與時代性的“以學生為本”教育理念本質是讓小學生成為語文課堂的小主人,降低對語文教材的依賴性與提高了對社會語文教育資料的開發利用率,引導小學生養成勤思考、善研究的學習習慣。因此,老師應提高其教學方法的針對性與靈活性,提高語文教學方法、教學內容以及小學生語文知識水平等的融合性,從而設計出具有新穎獨特的教學方案,實現所有小學生的共同進步。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語文五年級上冊《梅花魂》時,老師可以讓語文閱讀理解能力較強的小學生思考“題目《梅花魂》中‘魂’字的涵義”,讓語文閱讀理解能力一般的小學生找出描寫外祖父喜愛梅花的句子并分析這些語句對表達外祖父的思想之情的意義,讓語文閱讀理解能力較差的小學生回答本文通過哪幾件事表達了祖父對祖國的思念之情,靈活運用了分層學習法、提問教學法以及討論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法,既激發了小學生尋找問題答案與自主探究學習的積極性,也提高小學生語文自主學習能力與教學內容的吻合性,增強了小學生積極完成老師布置學習任務的自信心,更避免了小學生語文課堂學習時間的浪費,實現了不同學習目標與不同語文基礎知識能力的小學生的共同發展。
二、轉變角色,凸顯小學生語文學習的主體性與自主性
原有語文課堂教學模式中,教師根據語文課本與期末考試大綱來決定教學內容與教學計劃,增加了小學生語文學習強度與老師課堂教學節奏的差距性,以至于小學生完全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因此,老師應加強“以學生為本”教育理念在語文教學方案設計與實施環節中的滲透力,增加小學生語文自主學習活動的頻率,讓小學生真正參與到篩選教學內容與設計教學活動組織實施方案的過程中來,鼓勵小學生獨自分析思考與概括總結知識內容,增強了小學生主體性發展效果,實現了小學生社會實踐素養與綜合能力的同步提升,同時也加快了教師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扮演角色從主導者與決定者到指導者與輔助者的根本性轉變,為實現師生對立關系到亦師亦友關系的轉變奠定了基礎。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語文五年級下冊《把鐵路修到拉薩去》時,鼓勵小學生利用電視、網絡、文獻資料、報紙等途徑來獲取鐵路相關資訊信息,了解修建鐵路對當地政治、經濟以及文化等的意義,可以讓小學生進行以鐵路為主題的演講,既可以描述自己眼中的火車,也可以講述其與火車的故事,更可以根據文章內容來介紹鐵路給拉薩帶來的巨變。老師根據小學生演講內容來調整和補充教學內容,在提高小學生鐵路知識體系完整性的基礎上,加深了小學生對該文章的理解與運用,最終實現了小學生語文思維能力以及語文知識結構的共同發展。
三、創新活動,提高小學語文師生互動交流的有效性
有很多小學生與老師的關系并不親密,甚至是害怕老師,導致有問題不敢問,有想法不敢說。還有部分老師課上只是講課,缺少主動關心小學生思想感情的變化與需求,所以小學生也因害怕老師而拒絕與老師進行深層次的心靈溝通。“以學生為本”教育理念促使老師主動了解小學生語文學習活動中的感受以及其在學習生活中產生的情感困惑,增加了語文課堂師生互動的頻率與次數,提高了師生關系的和諧性、平等性。老師可以組織開展新穎有趣的語文課外實踐活動,也可以組織靈活多樣的語文交流活動,通過師生合作、師生辯論等方式來增進師生關系,讓老師成為小學生最信任的傾訴者與解惑者。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懷念母親》時,老師可以讓小學生思考其與母親的關系,有的小學生會因母親管教嚴厲而討厭母親,也有的小學生認為母親只關心弟弟妹妹而忽略自己,對自己不上心,覺得自己“失寵”了,這些不僅影響母子關系的和諧,也不利于小學生健全性格與良好心理素質的形成。這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我的母親》為題材寫一篇小作文,老師可以讓小學生回憶其與母親經歷過得難忘的事情,想想自己與母親發生過怎樣的趣事,也可以寫父母對自己無私的愛,課堂上鼓勵學生大膽分享與父母難忘的美好的瞬間,引導小學生明白母親的良苦用心,既可以拉近小學生與老師、家長的關系,也有助于小學生全面健康成長。
正確看待“以學生為本”教育理念對小學生全面發展與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水平的積極影響力,通過因材施教、轉變角色、創新活動等方式來提高該理念的滲透力,為實現小學語文教學效果的最佳化與師生關系的和諧化提供了基本保障。
參考文獻
[1]馬應鳳.生本教育下小學語文古詩學習有效策略研究——以成都市龍泉驛區洪河小學中段為例[D].四川師范大學,2017.
[2]劉鑫.小議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8(35).
[3]徐祥香.淺談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第一次抱母親》教學案例分析[J].教育觀察,2016,0(12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