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妍 馬柯 高可緣
互聯網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危機事件的傳播速度加快,網絡食品安全謠言層出不窮。食品安全謠言,發生頻次高,傳播速度快,危害性巨大,擾亂日常生活,對生產造成了巨大的損失。據騰訊公司發布的《2017騰訊公司謠言治理報告》,食品安全類謠言高居前三位。可見,對食品安全謠言問題的治理亟待解決。
一、社交媒體環境下的食品安全謠言的特點
謠言是有意憑空捏造的、受眾感興趣的、未經證實的信息。它是“癌變”的信息,本質仍屬于信息的范疇,相對來說能夠在某種程度上消除受眾的不確定性。
而社交媒體時代下,食品安全謠言傳播形式主要有:多渠道傳播、傳播速度激增、“把關人”式微的特點。社交媒體時代下,自媒體迅速發展,人們有了更多的發聲渠道,也有了更多獲取信息的渠道,食品安全謠言可以通過網絡呈網狀多渠道進行傳播。同時,傳播速度也由傳統媒體時代主要的人際間傳播,轉變為利用互聯網進行實時互動的信息傳播,獲取信息的速度激增,謠言傳播速度激增。此外,傳統媒體環境下,把關人對信息的審查傳播具有重要的規范作用,但如今,人人都是自媒體,審核標準難以把握,在謠言發生時,各種信息層出不窮,魚龍混雜,難以辨認。
二、社交媒體環境下的食品安全謠言傳播機制
美國心理學家G.W.奧爾波特研究了謠言傳播的動機和方式,并給出了一個謠言傳播的公式:R=I*A,其中R表示謠言在社會上的流通量、流通率,I是重要度(Important),A是模糊度(Ambiguity)。[2]這個公式主要表明:謠言在社會上的流通量,與問題的重要程度及證據的模糊性成正比,即引發謠言的問題重要性和來自正式渠道的有效證據的模糊性越大,謠言在社會上的流通量就越大。
通常,食品安全謠言都由借由網絡發聲產生,經過媒體助推,進行大眾發酵討論,最后辟謠平息的過程。
由于食品安全問題與人的身體健康息息相關,所以人們瀏覽信息時會下意識的格外關注,大多數人在相關專業知識儲備不足、辨析能力低的情況下,會積極轉發朋友圈等社交圈,形成點對面,一對多的傳播模式,極易引起社會的恐慌。然而,與傳謠成本較低不同的是辟謠成本的極高,例如,傳謠內容轉發量總是驚人,然而辟謠內容由于其專業性科學性強等特點,轉發量遠遠低于傳謠內容,人們也容易忽視辟謠內容。
三、社交媒體環境的食品安全謠言治理對策研究
社交媒體環境下的食品安全謠言具有快速增殖的特點,在加快謠言二級傳播速度與范圍的同時,也易導致社會不穩定情緒急速蔓延。針對該現象的治理對策,需借助謠言形成過程進行階段性研究,并且從媒體、政府、群眾三個維度來闡釋如何減輕乃至消除謠言傳播危害。
(一)、謠言潛伏期,媒介發揮信息發布、疏導以及監控功能:
針對社交媒體環境中控制食品謠言的傳播和擴散,媒介應在謠言產生的信息環境建設中扮演發言人與把關人的角色,主要表現在:①履行信息傳布職責,避免前期“啞口”造成謠言肆虐,在社會主流謠言導向尚未建立起來前一舉擊碎種種猜測;②實現信息渠道真正的“上通下達”,避免正規渠道辟謠信息不足,事情模糊性極強導致傳播障礙與傳播隔閡;③充分發揮環境檢測功能,對傳播內容的嚴格把關,加強對信息的甄別,從源頭上將謠言剔除,避免二次傳播。
(二)、謠言爆發期,加強政府謠言控制與媒介輿論引導:
1、政府謠言控制:
作為謠言控制的領導者,政府應建立謠言監管預警機制來第一時間對謠言傳播、擴散情況作出及時反映、采取有效措施,如建立黑名單制度,將要發布者以及推動謠言二次傳播的輿論領袖納入信用黑名單。再者除了媒介應發揮信息疏導功能外,政府也應采取新聞發布會等形式及時進行信息公開,避免信息堵塞,防止人們通過謠言來消除自身不確定性。
2、媒介輿論引導
在謠言大肆傳播時,媒介掌握話語權并實現雙向互動是能否正確引導輿論的提提。傳統媒體往往是單向反饋、互動性不高。致使媒體報道解釋事情原委時,只是充當信息供應者,并不能及時進行意見反饋,造成信息傳遞過程出現斷層。而新媒體(如微博)極具交互性,呈裂式傳播模式,且新媒體社交平臺發揮民意表達、訴求匯聚等作用。故讓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合力發揮輿論引導作用,向受眾傳遞真相、在與受眾溝通過程中及時發現問題,是實現信息供應與意見反饋雙重職能的關鍵。
(三)、謠言恢復期,增強受眾謠言甄別能力與守法意識
受眾如何避免成為謠言的受害者是謠言平復期研究的重點,事實上受眾作為謠言的接受者易受謠言的蠱惑,在不自覺遭受謠言侵害的同時也易非法隨意散布謠言,成為謠言擴散的二次推手。所以①增強知識儲備,提升自身謠言甄別能力,以防受作用于于群體暗示與群體感染的影響作出非理性行為;②加強守法意識及公德意識,考慮其行為所帶來的后果,不知法犯法,通過正當途徑檢舉謠言,保障自身合法權益。
(作者單位:北京工商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