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思莉
摘 要:高校畢業生就業統計對國家和高校都具有重要意義。本文結合國內外高校畢業生就業數據統計工作現狀,對我國當前就業數據統計過程中存在的統計主體單一、統計時間不連續、統計指標重量輕質等問題進行探討,并對完善就業數據統計工作進行思考。
關鍵詞:高校畢業生;就業數據;統計機制
一、高校畢業生就業數據統計的意義
高校畢業生就業統計是國家以及社會各界非常關注的的問題,每年在這個問題上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無論對國家、學校,還是對家庭而言,每培養一位高校畢業生都需耗費較高的成本,若高校畢業生不能實現就業創業,不僅造成了人力資源的浪費,甚至對國家的安全穩定造成一定影響。因此,需要科學的就業數據統計機制來準確、全面地反映高校畢業生的實際就業情況。
對國家而言,高校畢業生就業數據統計是教育部進行教育宏觀調控的參考依據。就業數據統計是一項復雜系統的工作,準確全面的就業數據能傳遞出畢業生就業的真實狀況。國家通過就業數據統計,把握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基本情況,并在此基礎上,對高校的教育政策、制度進行相應調整,引導高校健康發展。另外,準確全面的就業數據能讓相關部門掌握就業困難學生的情況,為其制定相關措施提供依據,有利于社會穩定發展。
對高校而言,畢業生就業的數量和質量是衡量學校教育水平的指標之一。通常,畢業生就業數量越高,就業質量越好,社會各界會認為學校的教學能力、人才培養能力越高;相反,畢業生就業數量較低,就業質量較差的學校,其教學能力、人才培養能力往往被認為較低。因此,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數據統計工作非常重要,它直接影響著高校的口碑和名譽。另一方面,高校畢業生就業數據能反映出人才市場的供求關系,并以此為依據對高校的學科結構、招生規模等進行調整,對于就業情況普遍不好的專業,可以考慮縮小招生規模甚至停止招生。高校畢業生就業數據統計結果也能從側面反映出學校人才培養模式、課程設置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并以此對相關方面作出調整。
二、國內外高校畢業生就業統計工作現狀
美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統計具有統計主體多元化和指標體系多維化特征。它的調查主體通常由政府、社會組織、高校三方組成,調查方法包括問卷調查、網絡調查等,通常在學生畢業時、畢業后3個月至4年不同時段內對畢業生進行調查,數據統計中不包含升學和出國的學生,采用一級指標、二級指標及附加指標等多維指標體系。
英國高校畢業生就業數據統計的特點是調查數據具有高度的真實性,其健全的法律體系保證了這一特點。它由高等教育統計署(HESA)和高校共同完成,調查方法包括問卷調查、統計報表等,通常在畢業后6個月進行調查,統計中對升學、出國等數據分別分類計算。
加拿大高校畢業生就業數據統計工作由政府和高校共同完成,采用調查問卷的方法,通常在畢業后6個月和1年進行調查,數據統計中不包含升學和出國等學生。
印度高校畢業生就業數據統計工作由政府和高校承擔,其將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統計納入全社會就業統計調查,并沒有對高校畢業生就業進行專門統計。調查主要按年齡、學歷等分組進行,通常在畢業后6個月和1年調查,統計范圍不包括升學和出國學生。
日本高校畢業生就業數據統計工作由文部與厚生省、高校、媒體等承擔,主要采用問卷調查、電話以及面談的形式,按學科、區域等分組在畢業后1年內每3個月進行一次統計,按就業率、就業希望率、非就業者率等分別計算。
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統計工作開展較晚,主要是依據教育部門的規定進行。根據要求,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率每年統計兩次,一次在9月1日前完成,另一次在12月30日前完成。兩次統計都以高校作為統計主體,一般以畢業生的就業協議或勞動合同簽訂情況作為統計依據。畢業生就業率是已就業畢業生人數在畢業生總人數中所占的比例,其數據統計中包含了升學和出國的學生。畢業生就業率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畢業生就業情況,但畢業生的就業質量、就業滿意度、職業發展等方面的信息沒有得到體現,統計指標比較單一,有很大的改進空間。
通過比較可以看出,國外高校畢業生就業數據統計具有統計主體多元化、統計時間連續化、數據采集方法多樣化和統計指標體系多維化的特點。我國畢業生就業統計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可以借鑒國外這些經驗進行改進。
三、當前就業數據統計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統計主體單一
目前,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數據統計工作主要由高校進行數據收集,并上報教育主管部門,證明由學校出具、數據亦由學校申報,統計主體單一。高校即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其統計的結果很難有說服力,數據的客觀性和有效性易造成社會各界的質疑。
2.統計時間不連續
我國畢業生就業統計工作每年進行2次,一次在9月1日前,是學生畢業后的首次數據統計,其結果通常稱為初次就業率。畢業生就業是一個動態的、連續的過程,其入職的不確定性較強、流動性較頻繁。兩個統計的時間節點是靜態的,不能及時將畢業生的就業現狀客觀全面的反映出來。另外,學生畢業離校后,其情況很難由學校掌控,部分學生群體不愿意配合學校的工作,至使就業統計樣本不全面,就業統計質量待提高。12月30日畢業生已經離校,此時的統計工作難度較大。高校通常重點關注第一次統計時未就業的學生,并在當時的數據上進行完善。這樣一來,9月之前就業學生的數據變動并未統計在內,而對于9月前倉促就業畢業生的數據并未進行更新,不能反映畢業生的真實就業情況。
3.統計指標重量輕質
高校在統計畢業生就業數據時,一般以收到的就業協議為依據,只要收到協議即視為畢業生已就業,并不關注畢業生就業的崗位、福利待遇、就業滿意度、專業相關性、職業發展等就業質量情況。高校學生就業是一個綜合復雜的問題,就業統計中只注重就業數量,不重視就業質量,是不能夠客觀全面的反映畢業生就業情況的,容易造成以偏概全,影響社會各界對高校畢業生就業情況的了解。
四、完善就業數據統計工作的思考
1.引入第三方調查主體,建立多元主體參與的統計機制
不同的調查主體,對就業統計的價值取向會不同,建立多元主體參與的統計機制,采用多種渠道獲取畢業生就業的數據,可以增加就業統計的客觀性和有效性,增強說服力。國外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數據統計通常由多個主體參與,不同主體承擔不同的統計任務,提供多元的參考價值。可以引入第三方調查主體,成立專門的機構,由政府部門主導和組織,進行多方位、多手段、多渠道地收集畢業生就業數據。就業數據可以來自于高校,可以來自于企業,亦可以來自于畢業生。畢業生在校期間,高校積極協助政府部門、第三方調查主體,做好學生畢業前的就業摸底工作,準確了解各專業學生就業的質和量。畢業生就業后,用人單位積極配合政府部門、第三方調查主體,做好畢業生就業后的實時、動態數據的統計,及時、準確地將畢業生的就業動態反映給統計部門。另外,可建立機制引導畢業生自覺、真實地將就業情況報送給統計部門,將參與就業情況統計與個人利益掛鉤,使學生在就業后能夠主動地報送就業數據。
2.進行動態化就業數據統計
國外高校畢業生就業數據統計普遍采用多時點統計,有的在畢業后1年內定時多次對畢業情況進行統計,有的對畢業多年后的學生繼續統計。實踐證明,對畢業生就業情況進行跟蹤調查,保證數據統計的連續性是很有必要的。在畢業生就業后4年內,進行定時、不定時的后續調查,以初次就業統計為基礎,不斷完善就業數據,可以更準確、及時的反映畢業生的真實就業狀況,有利于高校、政府、國家及時了解人才需求,對專業設置、招生等進行調整。另外,為了保證學校能實時掌握畢業生的就業情況,高校班主任、輔導員或其他教師要經常與畢業生聯系,建立學生聯系長效機制,在學生畢業后也能準確了解其狀況,做到就業數據統計的全面性、動態性。
3.建立就業指標綜合評價體系
將就業率、就業層次、就業滿意度、職業發展前景等指標納入就業統計工作中,建立就業指標綜合評價體系,使高校畢業生就業的統計不僅體現就業的數量,也體現出就業的質量。就業層次包含就業單位層次和起薪水平兩方面,是反映就業質量的核心體現。就業滿意度包含畢業生滿意度和用人單位滿意度兩方面,是就業質量的重要內涵。職業發展前景從基礎能力、專業能力、社會能力、方法能力四個方面來衡量。在統計就業數據中,綜合考慮多維就業指標,有利于綜合反映高校的就業情況和人才培養質量,為高校發展提供參考依據。
本文系浙江金融職業學院2018年校級科研立項課題《高校畢業生就業數據統計機制改進研究》(20180611)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楊河清,譚永生.國外高校畢業生就業統計比較及對我們的啟示[J].人口與經濟,2011(6).
[2]賈桂麗.論就業統計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經貿實踐,2015(07).
[3]王飛.大學生就業統計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職業技術教育,2009(26).
[4]湯迪娟.高校就業數據統計的現狀與對策[J].統計與管理,2017(08).
[5]沈延兵,費毓芳,余新麗.大學生就業統計存在的問題和對策研究[J].遼寧教育研究,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