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暉
摘要:信息技術不能局限于技術的本身,更應體現“立德樹人”的課程價值觀。在教學中可以從學生習慣的養成,團結協作精神的培養,“本土文化”與技術德育教育相滲透,信息作品展示德育成果等方面來實施德育教育。
關鍵詞:信息技術;德育教育
自古以來,社會崇尚“立德”為上的教育價值取向,《左傳·襄公二十四年》載:“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秉h的十八大明確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黨的十九大進一步強調“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這些要求已全面落實到2017年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之中。信息技術學科堅持“立德樹人”的課程價值觀,“德育為先”的教學理念應始終融合到教學過程當中。信息技術教學應如何實現德育教育與技術教育相滲透呢?
一、行為習慣的養成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什么是教育?簡單地說就是養成習慣?!毙畔⒓夹g教學中,德育教育始于行為習慣的養成,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要從小事做起。
(1)課堂行為習慣的養成
在工作交流中,經常會去一些鄉村中學參觀學生機房,雖然管理員刻意打掃了衛生,但仍然可見一些 礦泉水瓶、紙屑或食物包裝袋悄悄躲在角落里,桌子的不顯眼處和顯示器上蒙著一層厚厚的灰塵。在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通常也是機房管理員,除了正常的教學外,還得擔負機房的設備維護和衛生管理職責。培養學生良好的上課行為習慣能夠大大降低信息技術教師的工作量。學生來機房上課,應培養他們主動穿好鞋套,不帶與上課無關物品入教室,上課期間不隨意走動,不做與教學內容無關的事情,離開機房時主動關機并擺放好凳子,保持桌面干凈整潔,機房衛生也可由各班輪流打掃。雖然都是一些小事,但“以小見大”,這正是對學生進行行為德育教育的好機會,教師不僅要正確引導學生,而且要言傳身教。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說:“播種行為,就收獲習慣;播種習慣,就收獲性格;播種性格,就收獲命運。”
(2)網絡行為習慣的養成
網絡行為與現實社會行為相比較具有特殊性,網絡行為處于“虛擬”的現實中,它不僅具有“虛擬性”和“數字化”的特征,還具有現實特點。在網絡應用中,學生容易出現注重網絡的“虛擬性”而忽視其“現實性”的特點,常常心存僥幸而做出違背社會公德的事情。在學校和班級管理中,我們會遇到學生在網絡中攻擊別人,發布對同學、老師或學校的不當言論,有的學生為顯示自己的計算機水平,惡意攻擊學校的網站和一些教學平臺,這些行為,或多或少會造成不良后果。其實,通過信息技術與德育教育相融合教學,可以避免這些行為的發生,大大提高學生的網絡道德水平。
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要加強網絡德育教育,讓學生知道“虛擬”與“現實”、“自由”與“規則”、“開放”與“安全”的關系,在虛擬網絡中的一切行為和現實生活是相同的,網絡社會中在遵守規則的情況下才享有法律法規賦予的自由,在尊重安全的情況下才享有網絡的開放,所以網絡中的一切行為規范都受到監督和法律法規的制約。信息技術教師應該利用網絡德育教育和課堂教學相結合,讓學生懂得這些道理。信息技術教師可充分發揮技術學科特色,利用多媒體學習網絡是如何實施監控的,傳輸網絡法律法規知識和展示網絡違法的案例,讓學生知法懂法并能用法,可利用網絡知識保護自己在網絡上不受到侵害。
(3)“尊重”習慣的養成
網絡最大的便利是讓人們能迅速地從網絡上獲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可是在應用獲取到的信息的時候,最容易出現對他人勞動成果、知識產權不尊重的行為,我們在日常教學中要時刻提醒學生“共享”與“尊重”。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不得剽竊、修改、任意轉貼他人信息作品,在引用別人的作品時要注明出處。所以,在驅動式任務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求學生對引用的信息都要填寫“信息來源”,從小在網絡“共享”中養成良好的“尊重”意識。
二、團結協作精神的培養
“立德樹人”最根本的是要對學生實施“德育教育”,學生的個人素養是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展現出來。信息技術學科教學中特別重視團隊協作精神,很多教學任務是要求學生分組共同完成的,這也是德育教育能與信息技術有效滲透的重要因素。
信息技術分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尊重學生的性別差異、個性差異、智力因素和信息素養。為了達到學習目標,教師必須要求學生分工明確、齊心協力,要有集體意識和榮辱與共的觀念。團結是培養學生合作精神的基礎,學生在長期的合作過程中,相互了解,相互勉勵,不僅能形成良好的同學友情,更能培養他們團結協作精神。在信息技術教學設計中,每節課都要有教學評價表,評價表中應包括學生自評、學生互評、教師三評(課前評價、課中評價、課后評價),小組成員需在課后對自己和其他成員關于“團結協作精神”的表現作出客觀評價,教師也需在三評中及時關注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并給予客觀評價。信息技術教學不能僅重視技術的傳授,更應注重“立德樹人”的課程價值觀。
三、“本土文化”與技術德育教育相滲透
常言道“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德育教育”總是和 “本土文化”分不開的。信息技術教學可以充分利用技術的優勢,有效地和“本土文化”相結合展開教學。
研學旅行成為當前素質教育的新方式,讓學生走出校園,加深與自然和文化的親近感。信息技術教學和研學旅行相結合,讓學生把研學旅行所見所聞通過信息技術的手段展現出來,使研學旅行更有意義。在高中信息技術教材《信息技術基礎》(滬教版)“夸夸我的家鄉”的教學中可把本節教學活動作為學期項目去完成,學期結束時上交作品。學生分成小組,利用休息日去挖掘本土文化特色,探訪民情、了解習俗,親近自然,親近本土文化,最終利用所學的技術通過網絡把它展示出來。在完成項目過程中,學生要學會信息的采集、信息的加工、信息的處理、信息的表達,整本教材中所要求掌握的技術都能在一個項目中體現出來,學生更愿意主動學習,主動探索。另外,學生通過體驗式活動更能提升道德素養,通過技術展示文化更能體現技術的價值。
四、信息作品展示德育成果
信息技術教學中如何展現“德育教育”成果呢?信息作品是“德育教育”成果最好的展示。
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和鼓勵學生利用技術展現校園文化特色、師生風貌、班級生活,制作教師節賀卡、元旦賀卡等送給親人朋友。學生的自信也是來源于學習中的點滴成就,通過各種途徑展示學生的作品,讓他們有成就感,自豪感。信息作品不僅展示個人或小組的學習成果,更能體現“團隊協作精神”的價值。一件好的作品是需要優秀的團隊齊心協力完成的,它既能體現所有成員相互包容、積極進取的團隊意識,又能體現團隊審美觀、價值觀的統一。
總之,信息技術教師不應片面追求“技術”的本身,更應重視學習技術過程中“德育”的培養。“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信息技術教學應始終堅持“立德樹人”的課程價值觀,無時無刻地把信息技術與德育教育相互融合,相互滲透。
(作者單位:江西省廣昌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