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群
摘要:目的:探究小兒全麻術后發熱護理中應用健康教育的臨床價值。方法:選取2018年1月-2018年10月于我院行全麻擇期手術治療后發熱的患兒83例,依入院順序將患者分為常規組(n=41)和干預組(n=42),分別行常規護理和常規護理聯合健康教育,觀察患兒護理前后的發熱情況及護理后的發熱消退時間和住院時間。結果:兩組患兒護理后術后發熱發生率均明顯低于護理前(p<0.05),且干預組患兒護理后術后發熱發生率明顯低于常規組護理后的發生率(p<0.05);干預組患兒發熱消退時間和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常規組(p<0.05)。結論:健康教育應用于小兒全麻術后發熱護理中,不僅可改善患兒的發熱情況,還可縮短患兒發熱的消退時間,促進患兒術后恢復,臨床價值較高。
關鍵詞:全身麻醉;術后發熱;護理;健康教育
全身麻醉是小兒手術常用的麻醉方式,而術后發熱是常見的并發癥,又會進一步加重患兒的病情,若處理不及時,會危及患兒的生命。因藥物降溫易導致患兒出汗,引發手術切口感染,故臨床首選物理降溫,而臨床護理干預在物理降溫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為了探討小兒全麻術后發熱的有效護理方案,筆者選取83例患兒進行了如下對比研究: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月-2018年10月于我院行全麻擇期手術治療后發熱的患兒83例,均滿足以下納入標準:符合《小兒吸入麻醉誘導專家指導意見(2014)》中的診斷標準[1]、患兒及其家長均自愿參加本次研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通過了我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排除標準:合并心肝腎等臟器功能衰竭、惡性腫瘤、呼吸系統疾病、內分泌疾病、近期服用阿片類或地西泮類藥物、智力障礙及語言發育異常的患兒。
依入院順序,將83例患者分為常規組和干預組。常規組41例患兒中男23例、女18例;平均年齡為(5.97±1.64)歲;手術方式:腹腔占位切除術、鞘狀高位結扎術、斜疝修補術、肛門成形術和尿道成形術分為14例、9例、10例、例6和2例;術后腋溫發熱分級:低熱(37.1~37.5℃)、中等度熱(37.6~38.5℃)、高熱(38.6~40.5℃)和超高熱(≥40.6℃)分別為8例、11例、18例和4例。干預組42例患兒男24例、女18例;平均年齡為(6.03±1.62)歲;手術方式:腹腔占位切除術、鞘狀高位結扎術、斜疝修補術、肛門成形術和尿道成形術分為14例、9例、11例、6例和2例;術后腋溫發熱分級:低熱、中等度熱、高熱和超高熱分別為8例、12例、18例和4例。兩組患兒一般資料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護理方法
常規組:給予患兒生命體征監測、環境護理、心理疏導等常規護理。
干預組:在常規組基礎上給予患兒及其家屬針對術后發熱的健康教育:首先向家屬說明術后發熱的原因、干預措施、對疾病的影響及注意事項,提高患兒及家屬的依從性,之后指導家屬進行物理降溫:若患兒體溫≤38.5℃,囑咐患兒多飲溫水;若患兒體溫>39℃,囑咐家屬冷敷患兒頭部;若患兒體溫持續升高或過高熱,家屬需應用冰袋冷敷患兒的頭部、腋下和腹股溝部;若患兒體溫過高,家屬可行溫水或酒精擦浴,必要時指導家屬行冷鹽水灌腸等物理降溫措施,且須每半小時測量一次體溫。
1.3觀察指標
觀察患兒護理前后的發熱情況及護理后的發熱消退時間和住院時間。
1.4統計學分析
應用SPSS22.0軟件處理數據。p<0.05,差異明顯。
2.結果
2.1患兒護理前后的發熱情況:兩組患兒術后發熱發生率均明顯低于護理前(p<0.05),且干預組患兒護理后術后發熱發生率明顯低于常規組護理后的發生率(p<0.05)。
2.2患兒護理后的發熱消退時間和住院時間:干預組患兒發熱消退時間和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常規組(p<0.05)。
3.討論
術后發熱根據發病原因可分為感染性發熱和非感染性發熱,前者主要主要呼吸道感染、手術切口感染和血流感染等,后者主要包括炎性反應、自身免疫反應、藥物反應和輸血反應等[2],與小兒體溫調節中樞尚未發育成熟無法調節體溫、術中被損傷的組織和出血等無菌壞死物質的吸收及全身麻醉會影響體溫調節中樞功能等因素的關系密切[3]。
若患兒體溫為38~38.5℃,且仍處于上升階段時進行擦浴,易誘發寒戰,使患兒體溫驟升,故護理人員需指導家長擦浴前對患兒的病情進行密切觀察和分析,并準確掌握擦浴的方法和實際,以緩解患兒的痛苦[4]。故本次研究中,護理人員向干預組患兒家屬說明術后發熱相關情況,取得其積極配合后,指導家屬根據患兒的體溫給予針對性的物理降溫措施,患兒術后發熱發生率明顯低于常規組護理后的發生率(p<0.05)。
由于人體冷感受器分布于真皮上層的乳頭狀層,而熱感受器分布于真皮下層的網狀感受器,且皮膚上的冷感受器的數量及對外界刺激的反應均優于熱感受器,冷刺激會導致肌纖維和血管收縮,使患兒體溫進一步升高,故擦浴的水溫需略高于患兒體表溫度,使血管擴張、體溫下降。本次研究中,護理人員指導干預組患兒家屬對患兒行溫水或酒精擦浴,患兒發熱消退時間和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常規組(p<0.05)。
綜上所述,健康教育應用于小兒全麻術后發熱護理中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
參考文獻:
[1]王潔雪,廖悅,劉帆等.全麻下重癥低齡兒童齲病綜合治療的術后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7,32(12): 1111- 1113.
[2]李淑蘭,吳芳琴,吳瑛等.先天性心臟病患兒外科矯治術后早期的體溫變化規律[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4, 20(11):1260-1264.
[3]程光榮,郭麗萍.肝癌患者接受肝動脈灌注化療栓塞術后護理康復效果分析[J].實用肝臟病雜志,2016, 19(6): 700-703.
[4]李換青,王麗娟,王慧萍等.小兒先天性心臟病介入封堵術后發熱原因分析及護理干預對策[J].中國民間療法, 2018,26(9):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