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巖青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說:40年風雨同舟,40年披荊斬棘,40年砥礪奮進,我們黨引領人民繪就了一幅波瀾壯闊、氣勢恢宏的歷史畫卷,譜寫了一曲感天動地、氣壯山河的奮斗贊歌。40年前的改革是從農村開始的,當年的中國共產黨是如何領導中國人民開拓創新走出一條嶄新的道路的呢,改革發展到今天又該何去何從呢。本文通過引領學生復習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歷程,理解改革的影響和中國人民變革的精神,感悟“將改革進行到底”,培養投身改革實踐,為實現理想而不懈努力的品質,涵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在導入新課環節使用了兩幅圖片:通過兩幅圖片的差異引導學生思考是什么導致了農村生活的巨大改變,導入“農村經濟體制改革”主題。
導入主題后闡釋兩個名詞:社會主義改革和生產關系。生產關系概念比較抽象,要求學生重點注意“生產資料所有制的形式;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和相互關系;產品分配的形式”。提醒學生在復習本課內容時我國的改革是如何改變生產關系的。概念闡釋是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教材,更準確的把握歷史現象。
新中國成立后,農村生產關系進行了四次調整,為幫助學生梳理基礎知識,我使用表格整理。通過整理表格,學生對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過程已經有了充分的認識,牢固的把握基礎有助于進行重點問題的探究。
本節課設計探究的第一個問題是“何為好的生產關系”,結合本節課內容利用以下材料探究本問題。
材料一:1957年毛澤東提出了中國要用15年的時間在主要工業品的產量上超過英國。……“人民公社是建成社會主義和逐步向共產主義過渡的最好的組織形式”,并說,“共產主義在我國的實現,已經不是什么遙遠將來的事情了”。
——馬力侯曉晶《淺析人民公社化運動的原因》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人民公社化運動出現的歷史背景。
材料二:《人民公社想象圖》“人民公社”所向往的理想圖景。
材料三:家庭承包責任制被廣泛推廣,受到廣大人民的歡迎,人民的生產積極性被迅速提高。……發展多種經營,發展鄉鎮企業,轉移了農村剩余勞動力,激活了長期被壓抑的農村生產力。
(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人民公社化運動時期農村生產關系的特點,簡要評價人民公社化運動。
1982年《憲法》廢除人民公社,重建鄉村基層治理體系。……“1998年通過的新的《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對此再次予以確認。
——摘編自《淺談我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
根據材料三,概括農村改革的主要內容。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人民公社化運動與1978年以來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出發點有何相似之處?兩者結局的不同說明了什么?
通過以上材料讓學生明白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的相互作用。在以上分析的基礎上繼續展示材料:
材料四1958年到1978年,糧食總產量從2000億公斤增長到3000億公斤,用了整整20年時間。此后農村改革大潮涌起,糧食產量連年增長,只用6年時間,就登上了4000億公斤。……1983年,鄉鎮企業總產值超過一千億元;1987年,猛增到近五干億元。
——夏一《農村改革舉世矚目》
材料五我國農業機械總動力由2002年的57929.85萬千瓦上升到2012年的102558.96萬
千瓦,可見農業機械化極大的促進了農業發展,為我國農業發展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農業機械化現狀及發展趨勢》
通過分析材料可知,材料四體現了“農村生產力和農業迅速發展,農民增收,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史實”,材料五展現了農村生產發展“規模化、專業化、機械化、智能化”的發展趨勢。
經過40年改革發展農村有出現了什么新問題呢,讓學生閱讀以下材料探究第二個問題,即“農村改革,路在何方”。此處展示1978——2005城鄉收入增長路徑圖和1995——2014中國城市化進程。思考:農村發展又面臨什么樣的問題?
材料體現了當前農村出現“城鄉差距拉大,農村人口轉移,農村空心化現象嚴重”等問題。這恰恰體現了當前我國主要矛盾的變化,即“中國社會主要矛盾變成了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引導學生思考,面對矛盾我們又該如何解決呢?
材料三農村改革之初,形成了一種以農戶為經營實體的普遍的超小規模狀況。……在新形勢下,通過土地流轉這一基礎性環節和手段,促進農業區域規模化、專業化。
——馬曉河《建立土地流轉制度,促進區域農業生產規模化經營》
材料四現階段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順應農民保留土地承包權、流轉土地經營權的意愿,將土地承包經營權分為承包權和經營權,實行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以下簡稱“三權”)分置并行,著力推進農業現代化是繼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農村改革又一重大制度創新。
——《關于完善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的意見》
據材料三說明制約我國農村發展的因素是什么,結合材料四談談你對“三權分置”的認識。(2)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到“三權分置”政策的出現,你得到什么啟示?
材料說明“包產到戶”的個體經營模式阻礙了農業的進一步發展,不同歷史階段適應不同的土地政策;農業規模化、專業化機械化智能化是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國走出了一條獨特的農業現代化道路等,使學生從內心深處體會到改革永遠在路上。
在本節課的小結部分引導學生用時間軸的方式重新回顧新中國成立以來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過程,整理本課的兩條線索。線索一: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相互作用的過程。線索二:農業現代化不斷發展的過程。引用《將改革進行到底》中“發展出題目,改革做文章。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