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亞
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說到底,關鍵在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重視農業,夯實農業這個基礎,歷來是固本安民之要”,要“就地培養更多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指出:“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2018年2月5日,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正式公布。由此可見,加強新型職業農民的培養,讓農村留得住人才,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助力脫貧攻堅的關鍵。
一、培養的必要性
目前,農村勞動力尤其是青壯年勞動力不斷向城市轉移,留守農民老齡化、兼業化問題突出。現代農業靠誰去做?完全靠中老年人顯然不現實。據有關調查顯示,正規的農業大學或者農業學院畢業生,從事“三農”工作的相對較少,能堅持下來的,更是少之又少。“誰來種地?怎樣種地?”這個問題愈發突顯。
二、主要路徑
新型職業農民培養主要是通過長期的、正規的學歷教育,精細培養、精準培養、著力培養農村用得上、留得住的新型職業農民。
新型職業農民培養的路徑很多,主要是依托農業院校,尤其是中職農業院校。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指出:“鼓勵農民通過半農半讀等方式就地就近接受職業教育,定向培養職業農民”。農業院校承擔著農業創新人才培養、實現科技創新、推動農村社會發展的重大使命,其中中職農業院校,如農業廣播電視學校,雖然相較農業高校入學門檻低,但覆蓋范圍廣,教學內容、教學方式設計更靈活、更有針對性,能充分發揮其科教資源優勢,在辦學體制機制、人才培養體系、教育教學模式上,可量身定做新型職業農民培養方案,提高培養質量,突顯培養效果。
三、主要特點
(一)培養對象
培養對象為初中畢業以上學歷或具有同等學力,主要從事農業生產、經營、服務和農村社會事業發展等領域工作的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經營者、農民合作社負責人、農村經紀人、農業企業經營管理人員、農業社會化服務人員、轉業復員軍人、返鄉務農人員、農村基層干部以及其他各類農業從業者。
(二)培養目標
通過3~6年的學習教育,使其職業化程度明顯提高,總體文化素質、技能水平和經營能力顯著改善,促進構建新型職業農民隊伍,為強化人才對現代農業發展、新農村建設及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提供支撐。
(三)教學形式
以彈性學制為教育教學形式,積極探索“送教下鄉、進村辦班、農學結合、半農半讀、彈性學制”的新型職業農民培養中職教育模式。以進村開展教學為主要辦學形式,按理論學習、生產實踐和考試考核相結合的原則,根據農民學員的生產經營實際和農時季節特點組織教學,上課作息時間按當地農民生產生活規律自行安排,農忙時多實踐指導,強化跟蹤服務;農閑時多理論教學。
(四)專業設置
結合當地現代農業發展實際,立足優勢產業發展、特色產業發展和農民生產經營需求,在種植、畜禽養殖、水產養殖、農業工程和經濟管理等專業中,選擇開設相應的專業。
四、取得的效果
(一)綜合素質得到提升
通過系統的學習教育,尤其是公共基礎課的開設,如《新型職業農民素質與禮儀》《法律基礎與農村政策法規》等,農民學員的綜合素質得到了提升。
(二)經濟收入得到提高
學員通過專業技術理論的學習和實踐,教學老師通過電話或在微信群中講解出現的問題及應對方法,并走到田間地頭面對面地指導關鍵補救措施,如病蟲草害的防治、果蔬花卉的授粉、果樹修剪、嫁接等,這些措施避免了農產品的減產,促進了農民的增收。
(三)農業產業得到發展
新型職業農民培養中職教育是依托當地主要產業、特色產業等開設專業、設計課程。通過送教入村和田間地頭的教育指導,把知識、信息和技能送到農民的家門口,邊學習邊實踐邊生產生活,使教育教學與農時季節、生產環節緊密結合,教學效果好。農民通過專業技術的學習、農業信息的獲取,促進了當地產業的發展。
(四)貧困農民實現脫貧
貧困農民通過培養,掌握了一定的實用技能,通過農業技術的學習促進了增產增收;部分學員找到了合適的工作,有了穩定的收入;小部分學員通過小規模創業,增加了經濟收入;大部分貧困學員實現了脫貧。
(五)村風民風得到改善
農民通過理論、實訓及考察學習,增強了實際操作能力,開闊了眼界,拓展了思路,提高了經濟收入,帶動了村風民風的好轉,推進了當地社會和諧穩定。
新型職業農民培養意義重大,對提升農村勞動力素質,提高農民專業技術,解決“誰來種地?怎樣種地?”等問題效果顯著。同時助力農民脫貧,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中職農業院校其教育特點符合農民培養的要求,且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通過系統的中職教育來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的路徑值得繼續實踐與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