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澤公 溫昊縉 陳雪晗 馬馳程
【摘要】美術是以物質材料為基礎,塑造可視化平面或立體形象來反映主觀思想,是主觀個體對客觀世界的創作思考體現。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美術創作的本質是指美術這種事物與其他外在事物的根本區別,以及美術創作作為主客體思維以及情感上統一的辯證關系,或者說美術創作是基于政治和經濟的文化體現,它與社會經濟、政治、道德、文化、思維有著內在聯系,是一種群體性的社會現象。”探討美學創作與哲學意識的關系那就需要從二者的歷史演變及發展趨勢方面去研究,找到二者在歷史文化演變中存在的共同特征與差異,才能總結出二者最本質細微的聯系、鑒于此就美術創作與哲學意識之間的關系展開詳細探討,并提出具體的研究思路,以供廣大讀者借鑒。
【關鍵詞】美術創作;哲學意識;歷史沿革;關系探討
眾所周知,在政治哲學范疇中,物質與意識是統一辯證,物質是載體,意識依靠物質而存在,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引導行為主體基于現實作出正確決策。因此美術作為一種特殊的思維意識,是客觀存在在主觀印象上的能動反映,對客觀存在具有指導作用。其中美術創作作為一種文化思想的動態表現,其思維意識對社會經濟基礎與其他意識有著相同的作用力,其它思維意識所具有的功能美術創作同樣具備,只不過在內容和形式上存在著不同。恩格斯說:“思維、文化、道德、法律、藝術、哲學對社會經濟基礎有著相同作用,只是表現方式不同。”美術創作作為藝術表現形式的一種,兼具著文化意識與哲學精神,設計者能利用物質材料予以表現。
一、美術創作的特殊性
事實上,美術創作是一種特殊的思維意識,是基于社會政治、經濟,基礎條件形成的上層建筑,美術創作是社會的上層建筑。這種特殊的上層建筑通過“某些環節”與社會經濟密切聯系起來。將美術創作與社會經濟基礎密切聯系的環節包括其他類型的思維意識,如文化、書法藝術、道德法律、價值觀等。對于美術創作而言,作為一種特殊形態的社會思維意識要具有一定的公共特征,要滿足民眾的視覺審美需要,要反映出一定的社會文化理念,要與不同時期的精神內涵相一致。從實踐角度來看,美術創作屬于一種公共性的事物,仟何美術作品不是單獨存在的,它需要結合藝術家的思想與受眾的審美情緒進行實踐,不能偏離作為美學藝術的價值理念。如普列漢諾夫說:“任何一幅美術作品都要關注到藝術木身,創作不是藝術家個人的事情,是基于受眾審美價值觀念的形態表現。”也就是說,美術創作具有特定歷史背景,要反映一定的社會文化。例如17世紀西班牙繪畫大師拉斯凱茲被國民形象地稱為“國王的追隨者”,他的著名作品《布雷達投降》就是紀念國王偉大功績而創作的。這幅作品的歷史背景是為了紀念國王的歷史貢獻,它的價值內涵反映出尊敬和贊譽國王的功利色彩。現實生活中,每一個人在特定的成長環境都會保持一種固定的觀點和態度,作為藝術家這樣的觀點和態度會更加明顯。值得注意的是,藝術家的觀念和態度最終會反映到美術創作中,他的作品也會成為這個時代特有的標識物。
二、我國美術創作的歷史沿革
中國美術創作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神話時期,是距今1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末期。最早刻在巖石和b骨上的絢爛花紋,以及陶罐上的彩繪紋飾都可看作是最早的美術創作形式。雖然先民的美術創作線條粗獷,有些美術造型缺乏對稱原則。但是這些圖案已經具備了美術創作展現平面視覺圖像的基木功能。根據《史記》記載:周朝已有歷史人物畫像,春秋戰國時期發展鼎盛,大型壁畫以及大型人物彩色畫已經出現。從大量出土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來看,青銅紋飾裝飾畫可以看作是這一時期的主要美術創作,兼具圖騰崇拜特色的美術創作體系已初步形成。秦漢時期,我國的美術創作達到歷史巔峰,無論是繪畫、建筑設計、還是所用顏料和技法工藝已十分純熟。從漢墓出土的大量壁畫、畫像石、畫像磚來看,這一時期的美術創作內涵多樣,形式不一,形態各異,帛畫、漆畫、裝飾畫已大量出現。以壁畫而言,其造型生動形象,線條十練,用筆質樸,在繪畫場景中已表現出速度和力量感,雖造型夸張,但線條簡潔,已經具備了基木的視覺審美功能。五代時期由于宗教之風大盛,美術創作以宗教題材為主,例如云崗石窟大量的佛像以及佛教壁畫,都顯不出這一時期美術創作典型的宗教特色。唐宋時期,是宮廷畫和山水畫發展的黃金階段,這一時期古詩書法與美術創作相結合,大量詩歌繪畫作品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宋代人講究以詩作畫、喝酒吟詩,其繪畫作品大多秀娟飄逸,具有典型的詩書文化特征。元明清美術創作大多沿襲舊俗,宗教特征不再明顯,反映市井生活的作品逐漸增多。
三、我國美學思想的歷史沿革
我國美術創作的核心思想以傳神和形似為標準。山水畫的審美范式及繪畫標準都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形成的。社會科學院的思想史研究可以準確地定義這一趨勢變化。他們認為,這種現象主要和魏晉時期中國士大夫階級修身治國的理念有關,在儒家傳統思想的影響下,士大夫修身目標和模式都發生了巨大轉變,是關于哲學道德理念的全盤性否定,以及思想觀念的轉變。人們稱之為這是一種道
德終極關懷的文明轉變現象,當原有的倫理觀以及價值理念不適用社會實際,獨有的道德體系以及修身方式將發生轉變。簡單概括,中國傳統文化模式是超越視野中的一種倫理機制,當儒家所主張的道德規范無法達到現實標準時,人們內心善的思想與道德規范將背離,“超脫傳統倫理束縛”和“無為”思想將成為人們新的修身追求。這樣,向善追求的修身理論與儒家思想在價值目標方面有所背離,
其他思維意識將參與到修身中,其后果是導致繪畫和相應的審美方式發生轉變,甚至這種轉化趨勢中的動態部分將成為部分新的修身目標。換言之,魏晉南北朝時期,全盤性的道德價值逆反提供了以道德作為終極關懷塑造中國繪
畫和審美價值范式的獨特機會。在關于中國美學思想起源以及變遷中,學者劉青峰曾討論過東漢末年因天災和少數民族變化導致儒學宇宙觀崩塌衰落原因:思想認識的背離和道德理念的悖逆導致當時歷史條件下不可能出大一統的封建帝國,儒家倫理在這一時期不可能被世人實踐。對儒家倫理的全盤批判以及否定讓黃老之學成為顯學。向善的意志和儒家傳統倫理道德價值漸行漸遠,“倫理制度的變化”和“無為思想”成為這一時期士大夫之族修身的終極目標,魏晉玄學開始盛行。這種歷史背景下“修身”這一傳統倫理觀點可以用繪畫作為描繪對象,“傳神論”及“山水自然”思想形成了哲學層面的美學思想意識。
四、美學創作與哲學意識歷史層面的關系探討
對于我國傳統藝術體系而言,美學創作與美學方面哲學意識是我國思想史和美術史思想層面的兩種形態。美術創作講究以物質材料為藍木結合思維意識進行立體或平面化的形象展現,無論是古代的壁畫、巖畫、山水畫、人物肖像畫,還是建筑設計、藝術裝飾、服裝設計其題材全部來源現實生活,美術創作始終與社會經濟基礎緊密貼合,在數千年的歷史演變中這一特性從米改變。哲學意識作為客觀物體的主觀能動反映,在哲學層面是指導藝術家進行創作的實踐論及方法論,有著典型的理想化特征。我國山水畫向來講究“形似傳神”,上文關于美學思想的歷史演變就這一問題已作出明確探討,值得注意的“形似傳神”是在傳統宇宙觀崩塌,儒家之學勢下,黃老之學成為顯學的獨特歷史背景下形成的。傳統國畫哲學思維不求高度寫實,但求神韻自然。在筆墨功法、紙張鋪墊、畫面布局上不做過多講究,只求一氣呵成。這種特殊的藝術追求成為國畫藝術區別其他藝術形式的顯著特征。就藝術史角度而言,美學創作與哲學意識是內外互相聯系的兩種原則,創作者在哲學意識的指導下,通過美術創作將不同的物質材料制作成藝術作品,而哲學意識也在創作者一次又一次的實踐中發展壯大,機制內涵更為豐富。
從哲學的辯證關系來看,美術創作與哲學意識應是實踐論和方法論的區別。美術創作以現實物質材料為載體進行藝術創作,哲學意識在實踐層面給美術創作一定的方法指導,讓美術創作以一種貼合受眾審美的方式呈現出來,哲學意識是藝術家或是哲學家關于美術創作進行的實踐性總結,是具體的思考方式、實踐方法,是統一的方法論體系。馬克思唯物主義認為:“哲學是一切學科的概括和總結,對學科實踐有重要指導作用,是方法論的統稱”,哲學意識應是對美術創作方法原則的總結和概括,是美術理論的統稱。美術創作是設計者在物質層面作出的實踐探索,而哲學意識是設計者在思想層面作出的思考,二者相互聯系,辯證統一。值得我們關注的是,美術層面的哲學意識與純粹的哲學意識有著木質的不同,美術層面的哲學意識只包括美術理論及實踐領域的探索,與其他學科沒有特定聯系,而純粹的哲學意識是以人類所有學科、社會作為研究對象的,具有整體性特征。對于藝術工作者而言,基于物質材料創作藝術作品必須具有哲學意識,能夠從哲學角度掌握和理解實踐方法,遵循正確的設計原則進行創作。
綜上所述,美學創作與哲學意識在歷史發展層面是互相內外聯系的有機體,二者在社會實踐角度互相聯系,互相支持。哲學意識給予美學創作方法論的指導,而美學創作與不同的物質材料結合,將哲學原則及審美意識融人到作品情景中,讓哲學意識更為全面豐富,帶給觀賞者獨特的視覺審美體驗。 我們已經知道,美術不單是對客觀世界的簡單描述和解釋,由于其創作主體是具有生命意識和精神意識的人,這就使得藝術作品創造的整個過程始終展現出一種生命特征和精神特征,成為美術的哲學表達方式。即使我們所認為最差的作品也無法擺脫這種特征,只不過差作品和好作品是某種時代或群體的偏好而已。而當一種審美一旦成為一個時代或群體的某種時尚的時候,便形成了流派或時代趣味。當然,盡管流派或時代趣味的形成僅僅局限在特定的群體或時代當中,特定群體的審美最終對形成一種時代審美特征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并在歷史上留下芳名。
參考文獻
[1]趙平垣.物后之神的探尋——對工藝美術史哲學的反思[J].藝術探索,2009,23(05):48-50.
[2]吳士新.論美術的哲學表達方式[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04):106-108.
[3]鄭勤硯.中國傳統哲學與美術教育的理論建設[J].藝術教育,2008(02):128-129.
[4]周紹斌.論美術發展的本質[J].吉林藝術學院學報,2000(03):7-13.
[5]鄭勤硯.對話哲學對美術教育的啟示[J].蘭州大學學報,2000(04):8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