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彪
【摘要】在經濟全球化、區域化的背景下,中日之間作為鄰國,期間的貿易往來日益頻繁,加之低碳經濟理念的提出與實行,中日在農產品貿易方面受到了直接的影響。基于此,本文將對低碳經濟進行詳細的闡述,并以中日農產品貿易現狀、影響中日農產品貿易原因為切入點,具體分析低碳經濟對中日農產品貿易的具體影響,并從建立健全農產品低碳安全標準、政府加大對低碳經濟的扶持力度、積極開展農產品的區域與國際合作、相關協會需要極大對低碳貿易的監督四方面入手,深入探究基于低碳經濟視角促進中日農產品貿易的方式。通過本文的分析與研究,旨在能夠掌握影響中日農產品貿易的因素,從而優化兩國之間的貿易,實現合作、供應的目的。
【關鍵詞】低碳經濟;中日貿易;農產品貿易
1 低碳經濟對中日農產品貿易的具體影響
1.1 低碳經濟對中日農產品貿易影響的體現
(1)對貿易規模的影響
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中日雙邊農產品貿易的規模在不但擴大,尤其是在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我國農產品的出口數量顯著增加。我國農產品對日的出口總額呈現迅速增長的趨勢,2004年至2017年其出口貿易總額有原來的56.5億美元上升至109.7億美元,實現了雙倍增長的目的。但是,就農產品的數量來看,2004年中國對日出口的農產品占世界出口的36.6%,而到2017年時則為15.8%,總體呈現出波動、下降的趨勢。究其原因,日本政府為了能夠刺激本國農業的發展,推行貿易壁壘、高關稅保護政策,直接限制了中日農產品的貿易。
(2)對貿易區域的影響
基于對中、日農產品貿易的地區分析,對中國而言日本是最大出口國,占農產品出口總量的15.6%,而從進口的地區來看,我國則主要在巴西、美國進行農產品進口。對于日本而言,中國是其農產品進口的第二大國家,占據著其進口總量的13.25%,而第一位則是美國。總體而言,中日在農產品方面的貿易是兩國重要的經濟活動,而落實低碳經濟理念對于推動中日貿易的友好往來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
(3)對貿易產品的影響
在中日的農產品貿易中,中國出口量的排名為:第一,軟體動物、甲殼動物、魚和肉的制品(HS16);第二,水生無脊椎動物、軟體動物、甲殼動物、魚(HS03);第三,建國、水果與蔬菜制品(HS20);第四,蔬菜、根和塊莖(HS07);第五,食品加工的殘渣與廢料(HS23)。在中國農產品對日的貿易中,以上五類產品所占的比例為84.2%,其中HS16的出口額大約在29.41億美元左右。在農產品方面,日本屬于凈進口國,但是在中日貿易中也包含部分農產品,其對中國農產品出口的前五名分別為:第一,水生無脊椎動物、軟體動物、甲殼動物、魚(HS03);第二,雜項食品(HS21);第三,醋、酒和飼料(HS22);第四,插花、鱗莖和根、活樹與植物等(HS06);第五,秸稈、稻草、藥用植物、果實等(HS12),其中貿易額最大的是HS03,是日本農產品出口總額的57.77%。
1.2 低碳經濟對中日農產品貿易影響的因素
(1)中日農產品相似度較高
在地理上,中日均位于亞洲東部,緯度相似,所以兩國的氣候大致相同,均生產水稻、水果、蔬菜等,除此之外中國還生產玉米、小麥等農作物。所以,在農產品進出口的過程中,中日具有明顯的相似性,使得兩國處于一種激烈的競爭狀態。由于日本國土面積狹小,人均耕地面積較少,農產品無法實現自給自足,所以對于農產品貿易的依賴程度較高,然而僅限于其國內稀缺的產品,如玉米、小麥等。另外,由于中日兩國的農產品較為相似,所以其產業結構同樣具有諸多相似之處,加劇了兩國之間的貿易競爭,甚至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日之間的農產品貿易。
(2)區域競爭性較強
受歷史因素的影響,我國的農產品采用粗放的管理模式,同時其生長環境受到嚴重的污染,所以很難保證產品的質量。而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其農產活動的全過程全采用精細化的管理方式,合理施肥,從而能夠保證其農產品具有較高的品質。所以,日本在選擇農產品貿易的對象國家時,會優先選擇農產品質量過硬的國家,從而加劇了中國與其他地區之間的競爭。另外,我國并沒有對農產品企業進行集中管理,在收購、處理等環節中存在很多不規范的操作行為,甚至運輸、生產的環節較為混亂,嚴重影響農產品的質量。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導致我國的農產品并沒有得到日本的高度認可,影響了雙邊貿易的發展。
(3)我國成產方式較為落后
在我國,農產品是由農民完成種植的,然后企業在完成收購以后進行加工,最后將產品進行出口,完成農產品貿易。但是,在信息不對稱的前提下,農民、企業與出口商之間無法及時實現信息交流、反饋,所以無法解決農藥殘留問題,進而導致很多用農產品不符合出口質量的相關標準。受工業發展的影響,土壤污染、水源污染嚴重,所以農民在種植、管理農作物的時,由于技術方面的缺失,使得很多污染物留在植物中,成為影響農產品質量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在低碳經濟理念的影響下,日本重視農產品的生態標準、綠色標準,但顯然我國的農產品很難符合這一標準,進而影響中日的農產品貿易。在這樣的農產品貿易中,我國無法占主導地位的,甚至在發生質量問題的情況下較為被動,不利于中日之間的友好往來。
2 基于低碳經濟視角促進中日農產品貿易的方式
2.1 建立健全農產品低碳安全標準
(1)構建安全管理體系
在我國,農產品安全管理部門主要包括:衛生部、農業部、 國家環保總局、國家質檢總局、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同時工商行政管理和商務部的工作也涉及農產品的安全管理。但是,從當前現狀來看,上述部門對于優化農產品貿易并沒有發揮其本質的作用,加之質量安全管理在中日農產品貿易中的作用有限,所以需要進一步完善安全管理體系。通常情況下,各個部門、機構僅在內部開展關于農產品質量的相關工作,也就是說部門之間并沒有深入的橫向交流、溝通,甚至很少進行協作。因此,為了能夠優化對農產品的質量管理,以積極的姿態應對日本的貿易壁壘與保護政策,就應該明確劃分政府的相關職能,加深各機構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在相互協作的背景下促進中日的農產品貿易。
(2)健全安全法律體系
就我國對日的農產品出口來看,由于其本身的質量問題常常會發生退貨等問題,影響我國農業大國的形象,所以需要建立更加完整的法律體系,為提高農產品質量提供法律保護。目前,我國現行的法律中,《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等,均與農產品的安全、質量相關,但是能夠看出這些法律的內容仍然需要進一步完善,以此增強其法律效率,規范農產品的貿易行為。在此基礎上,《農業法》、《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的頒布與實行有效的完善了對出口農產品質量的管理,對于構建完善的法律體系具有重要意義。總的來說,健全農產品質量管理體系能夠彌補以往對農產品管理的不足,推動中日農產品貿易在低碳經濟的背景下進入依法管理的階段。
(3)完善安全標準體系
根據ISO的相關規定,標準化就是經過協商并達成一致意見以后,所制定并通過認證機構批準的準則內容。在國際貿易中,各國均需要落實IOS的準則,而標準的內容一旦發生變化,將會直接影響貿易國的經濟利益。在中日農產品貿易的過程中,為了能夠實現低碳經濟的目的,需要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完善安全標準體系,具體的方式為:(1)在制定新標準的過程中,應該最大程度的解決以往標準中所存在的配套不合理、操作性差、指標落后的問題,由于我國在此面經驗不足,所以可以借鑒發達國家的安全標準體系,并加強對農藥殘留的檢測,并加大對農藥檢測技術的研究;(2)結合當前的國際標準,提高國內農產品安全標準的水平,但由于我國面積較大,且東、中、西在農業方面的發展水平具有明顯的差異,所以需要結合各地區的實際構建管理標準,實現與國際貿易的接軌,推動低碳經濟的發展。
2.2 政府加大對低碳經濟的扶持力度
(1)創新戰略
在低碳經濟的背景之下,為了能夠促進中日農產品的貿易,需要對當前的戰略進行創新,對此需要采用綠色技術,積極承擔起構建和諧社會的重任。因此,政府需要加大對中小型的管理,引導并推動其從傳統高污染、高能耗的生產模式轉向高技術、低能耗的農產品生產模式。同時,各個涉及農產品貿易的中小企業,都需要及時轉變自身的發展理念,堅定不移的落實低碳經濟理念,并積極汲取發達國家的環保、綠色產生與管理的經驗,從而打破日本對我國農產品的貿易壁壘。對此,政府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1)政府需要積極收集相關信息,并由專門的人力、物力、財力建立平臺信息管理與處理平臺,從而及時做好調整貿易戰略的準備;(2)完成貿易信息的收集以后,政府應結合具體的需求對企業進行指導,幫助企業生產出符合國際標準的產品。
(2)資金扶持
在我國的經濟市場中,中小型的企業較多,但由于資金不足、技術匱乏等方面的原因,很難保證生產農產品的設備可以定期進行更換,因此影響產品的質量,限制了中日農產品貿易的發展。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政府需要加大對中小型企業的扶持力度,拓展融資渠道,降低貸款的利息,從而激發中小型的積極性,為其發展指明方向。在政府資金扶持的基礎上,中小企業能夠及時更換生產設備,不僅能夠提高農產品的生產效率、質量,還能夠保證設備具有較強的科技性,實現節能減排的目的,踐行低碳經濟的理念。通過這樣的方式,在農產品的貿易往來中,中國的產品能夠進一步得到日本的認可,從而打破其貿易壁壘,加深農產品的貿易交流。
(3)改革方式
首先,完善農產品檢測體系。我國農產品在出口的過程中,經常會在海關處檢測出不合格的產品,而這樣的現象面臨著被召回、銷毀的風險,不僅損害企業的經濟利益,還會損害國家的形象。所以,經過對農產品質量檢測體系的完善以后,企業可以會產品進行檢測,確保產品在合格的情況完成出口貿易,同時在發現農產品不合格的情況下,能夠追溯其具體的原因,從而優化生產技術,推動會中日農產品貿易。
其次,發展品牌、特色的農產品。(1)政府應該積極鼓勵企業對產品進行深加工,主要是因為當前以粗放經濟模式為主導,所以企業中以生產初級產品為主,所以出口的價格較低,而經過深加工以后,可以優化產品結構,并能夠打造品牌性的農產品;(2)積極引進發達國家的農產品生產技術,將其與自身相結合,大力開發自主知識產權產品,增強我國在中日農產品貿易中的競爭力,落實低碳經濟的理念。
2.3 積極開展農產品的區域與國際合作
(1)技術創新
在當前的社會中,由于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發達國家更加重視對綠色農產品的消費,而這也是一種低碳經濟的方式,但是受我國農產品生產方式、管理方式等因素的影響,在出口的過程中經常會受到貿易壁壘。因此,為了踐行低碳經濟理念,打破他國的貿易壁壘,就應該加大技術創新的力度 ,具體方式為:首先,企業自身要對農產品的質量就行嚴格把關,保證農產品生產、管理以及運輸的全過程中不會受到任何污染;其次,企業還應該努力開拓農產品的貿易市場,在追求低碳經濟的背景下,我國應該對農產品進行精細化管理,從而增強產品的質量,滿足農產品出口的質量標準。同時,由于我國生產小麥、大豆、玉米等農產品,雖然受到日本的青睞,但是市場較小,很難在中日貿易中占據主導地位。所以企業需要大力宣傳產品的優勢,加深出口國對產品的認識,從而提高我國名產品的知名度,消除貿易壁壘。
(2)海外投資
基于經濟全球的背景,跨國企業已經成為了中日農產品貿易的主要形式,通過在他國建立分公司,能夠的充分利用國外的市場、生產技術、勞動力以及資源等,從而有效規避貿易壁壘,加強中日之間農產品交流。在開拓海外市場的基礎上,企業能夠直接在國外完成生產,而在人民幣不斷升值的今天,我國很多有實力的企業能夠實現構建跨國公司的目的,以此來實現海外投資并擴大經濟市場。對此,我國應該在針對海外投資的企業制定具有針對性的優惠政策,結合投資、收購、兼并、獨資、合資的方式,增強企業在農產品貿易方面的綜合實力,從而將最大程度的降低日本貿易壁壘、經濟保護政策的影響。
2.4 相關協會需要加大對低碳貿易的監督
(1)落實國際標準
由于國際貿易中經常會發生糾紛問題,所以在日后的中日農產品貿易中,需要以國際標準指導相關工作,遵循國際發展的趨勢,從而在低碳經濟的背景下,加深中日之間的農產品貿易。首先,掌握國際方面與農產品相關技術的發展方向,同時大力推動科學技術的發展,盡快實現與國際標準的對接,便于將國
(下轉第160頁)
(上接第158頁)
際標準落實在實際中。其次,積極構建先進的標準化機制,在全國范圍內實行統一的法規體系、管理體系,從而建立健全農產品貿易的相關標準,加強中日貿易之間的交流與合作。通過這樣的方式,基于中日之間的合作互認機制,能夠積極反映出我國企業在農產品出口時的具體要求與利益,從而在構建貿易保護體系方面占據有利地位。
(2)建立預警機制
在發達國家中,其進出口貿易不僅設置了較多的名目,而且還變化多端,常常使我國在出口的過程中“防不勝防”,所以為了能夠解決這一問題需要構建更加完善的預警機制。例如:我國在與日本進行農副產品貿易的過程中,常常會受到日本的貿易壁壘,所以我國誒的行業協會可以針對歐盟的標準、國際標準獲得更多關于農副產品貿易標準的相關信息,從而加深對日本貿易壁壘的研究。通過這樣的方式,我國企業可以對日本的貿易壁壘做出準確、快速的反應,從而避免在雙邊貿易的過程中造成經濟損失。同時,為了中日在農產品貿易中產生沖突、矛盾,還需要結合行業的發展現狀、國際標準,制定符合貿易標準的準則,從而保證出口的農產品質量符合本行業的要求,從而降低貿易壁壘的風險。
(3)加強宏觀指導
從我國出口企業現狀來看,出口產品主要是低附加值產品,依靠價格優勢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在該模式下,我國企業出口產品容易遇到低碳貿易壁壘,不利于企業的長遠發展。因此,應發揮行業協會的職能作用,加強對出口企業的宏觀指導,盡快轉變我國出口企業的產品結構,實現從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產品的轉變。為達到這一目標,出口企業應加強科技創新,積極研發低碳環保產品。行業協會應加大力度收集國外貿易信息,及時修訂技術標準,并通知企業。企業方面則應根據最新修訂標準,科學組織生產經營活動,避免因信息閉塞遭遇技術貿易壁壘。此外,行業協會還應發揮企業自律機構的作用,積極參與貿易攤牌,加強與代理商的信息交流,將企業遇到貿易壁壘時的損失將至最低。
3 結語
綜上所述,中日農產品貿易的規模、地區與產品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所以需要兩國加大重視力度,采用有效的方式促進低碳經濟貿易的發展。以此為基礎,在低碳經濟的視閾下,中日建立健全了農產品低碳安全標準,同時政府也加大了對低碳經濟(農產品貿易)的扶持力度,加強了不同地區、國家在農產品貿易方面的合作與交流,相關的經濟協會也加大了對中日農產品經濟貿易的監督,進一步規范并加深了中日的貿易交流。所以,為了能夠實現低碳經濟的目標,可以將文中的方式應用在中日農產品貿易中。
參考文獻
[1]楊萬平,盧曉璐.中日經濟波動的相關性及其傳導機制研究[J/OL].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01):1-14[2018-02-28].
[2]龐軍. 基于MRIO模型的中日貿易隱含碳及效應分解分析[A].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2017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科學與技術年會論文集(第一卷)[C].中國環境科學學會:,2017:7. 139-155+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