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存冬
【摘要】隨著全國各個行業安全事故不斷降低,煤礦的安全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筆者通過數十年煤礦安全管理從業經驗,并查閱相關資料,探討分析了引發煤礦安全事故的深層次原因,通過分析原因,有針對性地提出了提高安全管理的解決辦法,有不足之處還請指正。
【關鍵詞】煤礦;安全;解決辦法
1我國煤礦安全生產現狀
據相關資料表明,2018年,我國煤礦發生事故224起、死亡333人。雖然相比于前幾年事故率及百萬噸死亡率都有所下降,但是在煤礦安全工作方面,我們依然需要面臨很多挑戰。造成我國煤礦安全生產形勢嚴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從客觀條件方面看,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第一是煤礦自然條件差,災害多。我國大多數煤礦地質條件比較復雜,自然災害多,容易引發重大事故,這給安全生產造成了極大的困難;二是煤礦數量多,分布范圍廣,大、中、小煤礦并存,各煤礦間自然條件差異較大,各煤礦生產能力分散;三是煤礦機械化程度低,很多煤礦為了降低生產成本,在安全技術方面投入不足;四是煤礦從業人員結構復雜,總體素質較低,不能從根本上認識到相關安全管理規定的重要性。此外,很多煤礦的管理水平和技術手段較為落后,煤礦管理經營者不能學習先進的管理經驗。因此,在煤礦安全生產方面,我們需要做的工作還有很多。
1 煤礦安全生產管理效率低下的原因分析
根據查詢相關數據可以看出, 煤礦由于自然災害事故和管理措施不到位或缺乏有效管理措施,有關的事故占全體事故總起數的48.7%,占死亡人數的48.1%,而特大事故則均與煤礦管理不當有關系。全國煤礦每年由此造成的死亡人數超過200人,給國家帶來的經濟損失超過百億元。同時, 由于煤炭安全生產管理措施難以執行到位,煤礦受重大動力災害的威脅導致礦井生產效能只能發揮出60%的效果,這不僅降低了生產效率,也給國家帶來了每年數百億元的經濟損失。因此,提高煤礦安全生產管理水平,成為了目前全國各個煤礦亟待解決的問題。通過查閱相關資料,造成煤礦安全生產管理效率低下的原因總結出如下四條。
1.1現行煤礦安全監察體系、監察方式不能從政府層面實施有效監管
我國煤炭工業安全監管的基本機構是國家煤礦安全監察局及其下屬的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煤礦安全監察局,各級監察局的人員編制屬中央垂直管理。煤礦安全監管實行國家煤礦安全監察局與所在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雙重領導、以國家煤礦安全監察局為主的管理體制,強化了代表國家的自上而下的煤礦安全監察體系。這種體系構架與發達國家成熟的煤礦安全監察體系基本相似,也為煤礦安全監察工作走上法制化、規范化、專業化軌道奠定了體制保障。但目前我國煤礦安全事故仍然不斷出現,生產形勢依然嚴峻。現有的監察、監督方式仍有許多方面的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兩點:
(1)在現行的安全監察體系下,安全監管人員配置不足
在現行的安全監察體系下,要完成煤礦安全生產的監察任務,其人員配置遠遠不夠。以美國為例,現有各類煤礦不足200 個,煤礦從業人員不足2萬人,而煤礦監察人員約1000人。我國目前國有重點煤礦600多個,地方煤礦2600多個,鄉鎮煤礦12000多個,從業人員超過400萬。面對如此龐大的監察基數,我國不可能建立像美國那樣的一個人數龐大的監察機構。因此,從國家監察層面上看,按照監察體系設計要求去落實監察內容就變得十分困難,國家煤礦安全生產監察作用主要體現在行政威懾上。通過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和行業標準,以及定期的全覆蓋巡視檢查,來實現對各個煤礦的動態監管,對于巡視檢查中發現的問題進行嚴厲處罰,并要求煤礦負責人限期整改,制定閉合管理的方法,來實現對所有煤礦安全生產中可能存在的問題進行管理。
(2)目前的監察方式無法實現危險源的動態系統監控
我國煤礦安全監察體系是以危險源監察為基礎設計的。但是煤礦生產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危險源在生產工作過程中可能隨時出現也可能瞬間消失,還有可能升級為各種事故隱患。但是現行的這種監察方式無法實現危險源的監控動態化、系統化,導致事故的超前預防在實際生產中效果不佳。因此,在煤礦的生產過程中,要建立起一個全方位的動態監控系統,通過傳感器等元件,來檢測危險源的產生或突變,設置專業的人員來實時觀測監控系統的變化,從而實現對煤礦危險源的動態監控,把危險源消滅在萌芽狀態,杜絕危險源升級為各種事故隱患。
1.2 煤礦安全管理技術落后
在煤礦經營管理方面,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的煤礦管理模式先進、高效,這因為美國管理層面的基本技術、管理方法已經非常成熟。激烈的市場競爭、多元化的企業結構、高新技術的廣泛應用、法治的傳統,使美國煤炭企業形成獨特的管理模式、管理風格和企業文化,機構精干,權力分散,生產經營以成本管理為核心,安全管理實行嚴格的逐級負責制,把安全貫徹到一切工作中。而反觀我國煤礦安全生產管理,個體、集體煤礦大部分都還停留在人民公社時期的生產隊管理水平上,國有重點煤礦大部分還在延續上世紀80年代總承包制,很明顯這種管理水平與當前其他行業出現了極大的反差,因此,通過對比可以看出,我們需要在煤礦安全管理技術方面做的工作還有很多。
1.3 對人的因素重視程度不夠 , 加劇了煤礦事故的發生幾率
通過查閱對比國內外大量的調查統計可以看出, 由人的不安全行為而導致的事故占所有事故總數的70%以上。而美國著名工程師海因里希經過大量的研究,認為事故發生存在著88:10:2的規律, 即在100起事故當中,有88起是純屬人為引起的,有10起是由于人和物的不安全狀態造成的 ,只有2 起是人難以預防的,即所謂“天災”。同樣,在煤炭行業目前的煤礦生產過程中,有80%以上的事故都是由于現場管理不善和職工違章造成的,從業人員整體素質偏低,沒有通過系統合理的培訓就上崗工作,這給煤礦安全生產帶來了極大的人為隱患。同時,我國國有煤礦從業人員每天工作時間大都在10小時以上,其他地方小型煤礦的從業人員工作時間還會更長。長期超時工作并且從事高強度的勞作,這必然會降低從業人員的風險意識, 從而加大了誤操作的幾率及發生事故的幾率。因此,煤礦想把安全生產工作做好,就必須要從人的不安全行為入手,對于職工在工作中的違章行為進行嚴查,避免發生人的不安全行為。
1.4 企業工作系統不合理, 管理未形成閉合回路
《安全生產法》、《煤礦安全規程》及各種煤炭行業標準, 都對煤礦的安全生產行為做出了明確而具體的規定。但是, 企業在實際操作中, 往往是各項規章制度都只是落實在形式上,并沒有貫徹到具體生產工作中去。具體表現在,日常檢查時各種規程、制度齊全,而出現事故調查時就發現各種制度規程貫徹而不落實。究其根本原因就是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措施,缺乏一套有效的系統、體系、組織、文化或技術操作方法等把決策轉化為結果,執行力不強。根據管理的封閉與反饋原理分析,一個系統內的各種管理機構之間、各種規章制度、方法之間,必須有相互制約關系,才能形成有效的管理活動。企業內的管理手段必須構成一個連續的封閉回路,才能形成有效的管理運動,才能使各部門有效協作。建立了制度,還需要監督執行和獎懲,否則就不是一個回路。戰略靠執行,執行靠制度,制度靠流程,決策執行監督反饋,缺一不可。
2 煤礦安全生產管理效率提升的幾點建議
通過上面對于煤礦安全生產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國內煤礦安全生產工作方面需要做的工作還有很多,筆者對于數十年在煤礦安全生產方面的工作經驗及相關資料的學習,總結出一些安全生產方面的建議。
2.1 加強煤礦從業人員的安全學習
加強煤礦從業人員的安全學習,通過學習讓從業人員從根本觀念上認識到安全管理的重要性,能夠做到自覺遵守各項煤礦安全管理制度,并在學習后設置結業考試,考試合格的從業人員才能上崗進行工作,不合格人員要繼續學習或退出生產崗位。同時對不同的工種設置不同的專項培訓,加強職工的專業技能學習,在引入新工藝或新設備前,也要對職工進行培訓,把人的不安全行為因素可能帶來的隱患降到最低,從而實現煤礦安全生產。大量的事實都證明,通過安全教育,可以提高員工的職業道德、工作責任心、工作態度,提高安全素質。安全教育應與對操作人員的培訓結合起來,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 細化煤礦安全管理相關制度
集中煤礦各專業安全管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對現有的安全管理規定,對照《煤礦安全規程》、《煤礦安全生產標準化》等行業標準進行自我排查,根據各煤礦井下實際環境進行對比,對規程等行業標準里部分條款進行細化或者升級管理,制定出相關制度后,要求全員進行學習,并加強對職工的安全教育,把所有制度都認真落實在工作現場中,從而實現對煤礦的安全管理。
2.3 應用先進技術改造落后生產方式
應用先進技術改造落后生產方式,實現人、機和環境的協調。隨著煤炭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國綜采設備性能得到改善,其可靠性大大提高。然而綜采設備可靠性的提高卻沒有帶來礦井產量、經濟效益的同步增長,同種型號設備的生產效率與國外相比相差較大,其主要原因是環境系統的可靠性和人的作業可靠性沒有提高,從而影響到整個系統的可靠性。因此,改善工作面環境,提高人的作業可靠性對于提高整個綜采系統的可靠性至關重要。另外 ,從設備角度應加強對機器設備的設計管理,顯示裝置的信號適合人的心理、生理特征,以減少因信息傳遞混亂而引起的人為失誤;控制裝置操作要簡便、省力;顯示器、控制器的布局要合理;安全防護裝置、人體防護用品要安全可靠;有缺陷的工具要及時修理或更換。
3 總結
煤炭是我國重要的能源,煤礦的安全也時刻備受關注。建議國家組織專門隊伍,研究煤炭行業發展的政策問題,從重特大事故頻發中透析深層次的原因,從戰略和政策層面考慮煤炭行業的發展,用科學發展觀指導煤炭生產,促進煤炭行業以及整個國民經濟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何學明, 徐安廷.煤礦現代安全管理理念探討[J].煤炭技術,2003(4):69-70
[2]孫成林.淺談地方小型煤礦面臨的安全生產問題及對策[J].煤礦安全,2003(1):125
[3]楊力強.淺析當前煤礦事故多發的原因及控制對策[J].煤礦安全,2000(7):75-77
[4]吳建華.淺談搞好煤礦安全工作的途徑[J].煤礦安全,2003(1):12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