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珍
摘 要:隨著教育部2016年9月關于《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文件的正式發布,除了總體的核心素養外,各學科還提出了“學科核心素養”。英語學科的核心素養涵蓋“語言能力、學習能力、文化品格和思維品格”四大核心素養。作者認為,從英語學科自身特點出發,英語學科的核心素養應該特別強調涉外、跨文化、國際視野,英語思維等方面的培養。因此將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作為契機來達到培養學生的文化品格方面的素養,學生在獲取英語文化的同時實現英語知識與背景文化的雙重發展,從而達到語言能力,學習能力和思維品格的更深層次提高,實現更好的為英語學科四個核心素養的發展服務。
關鍵詞:核心素養;英語學科核心素養;跨文化;英語思維
英語作為一門語言課程,首先應該培養學生的語言交流能力,通過語言學習,或者說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獲得其他的核心素養。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只有具備了較高的文化素養,學習者才能成功地理解和掌握語言,從而更有效地運用語言進行交際。
跨文化交際中最大的障礙,即如何克服文化差異帶來的交際障礙是我們面臨的共同問題。目前絕大部分語言學習者并沒有意識到語言與文化的相互作用。例如,我國英語教學一直停留在語言形式的教學階段,強調語法和語句的正確表達形式,忽視講授英語國家的文化知識,如英語思維方式,風土人情、生活習俗、宗教信仰等,導致大部分學生只會機械地做題和背誦,而對英語國家的文化和思維一知半解,更談不上將英語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進一步發展英語學科核心素養了。在此背景下,我國中職英語教學提出落實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基本要求,并將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作為重要的教學目標。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包含四個要素,即思維品質、文化品格、學習能力和語言能力。其中,有關文化品格的基本內容是在中職語教學中滲透文化教育,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發展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一、中職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現狀
(一)受母語文化和中文思維定勢干擾,絕大多數中職生缺乏對英語國家相關文化的認識,跨文化交際水平較差。這主要是因為學生沒有用英語進行交際的機會和環境,缺乏英語國家的生活體驗和文化體驗,受母語文化干擾嚴重,所以他們雖然已經學習了很多年英語,具備一定的語言水平,但是仍然對西方文化的認識比較淺薄,甚至在某些方面存在嚴重的認知誤區。例如,我們在和外國朋友相處時想表達出一位朋友創業不容易,我們會習慣性說"You are not easy",此時可能外國朋友會頓覺尷尬,甚至生氣,因為native speaker理解的意思是指這位朋友不好相處,甚至帶有貶義的調侃這位朋友作風問題很隨便。我們容易將漢語的交際模式套用到英語交際場景中,造成不必要的交際障礙。另外我們中職學生對英美國家高頻慣用巨型知之甚少,能脫口而出的高品質實用英語句子太少。如果我們要真正表達外國朋友創業不容易的句子是"Oh,you have been through a lot!" 它的意思就是“你經歷了很多有挑戰有難度的、坎坷的事情”。在教學中我們也要將這類地道的慣用句型輸入給學生們,減少母語和中文思維的干擾。
(二)跨文化意識在英語教學中重視程度不夠,英語教師們在課堂上雖然進行了一定的文化傳播,但沒有放在重要的位置,也得不到很好的反饋。即將頒布的中職英語新課程標準對文化知識的內容和范圍有了闡釋:“在英語學習過程中,要通過擴大學生接觸國外文化的范圍,幫助學生拓展國際視野,使他們提高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進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打好基礎固然重要,但是不能只以教師為中心,只重語言知識點講解,忽略學生主體地位和對學生跨文化交際知識的輸入。雖然新課標提出了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重視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的要求,但是缺乏明確、詳細的教學方法、內容、手段和評價方法,這也使得教師對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缺乏有效的專業指導。
(三)中職學生英語基礎薄弱,在英語學習中對跨文化交際行為的理解力不足。學生對英語學習興趣不濃,語言實踐機會少,在教學中,教師很難找到合適的、系統化的教學材料,而課本中對于英語國家文化背景的介紹涉及很少,這就使得學生的跨文化交際知識比較零散,缺乏系統性。加之,由于學生很少有機會通過直接和英語國家的人交往或者親自去英國、美國等國家旅游等方式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所以對跨文化交際行為的理解并不是很到位。
二、基于英語學科核心素養下培養中職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途徑
(一)由于現用教材中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培養在中職英語教學中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致使英語教學的發展方向也受到一定的影響。為了與培養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能力相結合,增強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的重要性,我們將英語文化的教
學作為英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此背景下,在中職英語教學中,教師要基于統編教材,利用多媒體教學,全面、系統,直觀地對學生進行英語文化的教學,幫助學生更多地了解國外文化,培養跨文化意識,發展交際能力。
以詞匯教學為例。英語詞匯的文化內涵豐富多彩,學生不能僅僅按照詞匯的表面意思去理解,而要將詞匯帶入整個句子甚至整篇文章,充分理解其文化內涵,從而更好地理解詞匯的含義,掌握詞匯的運用規律。舉例講述動物"dragon",中國龍和西方龍雖然是虛幻的,但是也有相似與不同之處。相似之處都體形巨大,會騰空飛翔。不同之處是中國龍噴水,西方龍吐火。西方龍有雙翼,中國龍有四爪。西方龍則更像恐龍一些.“中國龍”翻譯成英文是“the Chinese Dragon”?!癲ragon”這個詞也源于拉丁文,有“大蛇,兇暴的人,嚴厲而有警覺性的女人”的意思。從這個意思引申出“撒旦,魔鬼”的意思。中國的龍是代表的神圣,而在西方龍一般代表邪惡。從這里可以看出“dragon”原沒有“龍”的意思。所以在語言交際中決不能贊揚外國朋友是“dragon”。
再以色彩的單詞為例,如a white lie中國學生會容易直譯為白色的謊言,而實際意為“無害的,善意的謊言”。學生們不能理解為什么要翻譯成無害的謊言,善意的謊言。所以我們要讓學生明白在中國文化中,白色是一個禁忌詞,常被解釋為枯竭的、無生命的表現,而在西方文化中,白色象征著高雅純潔,體現一種純潔和天然的美,白色是西方文化中的崇尚色,象征著純真無邪,所以 a white lie解釋為善意的謊言。通過學習課堂教學的文化背景知識,學生會注意到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性,從而提升跨文化交際意識,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
(二)合理利用影視資源,重視信息技術,積極將VR技術引入英語課堂教學,增強學生跨文化知識的獲取。
現代網絡信息技術的不斷更新發展,電視、電影、網絡視頻等都是學生了解英語國家的歷史、地理、風俗人情等社會文化的有效途徑。影視文化是社會文化的精華,其生動的生活場景,豐滿的人物形象,眾多而又各具特色、且特色鮮明的語言等都是社會文化的具體表現。因此,通過開發影視資源輸入文化知識比單一的文化知識教學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有助于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養成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在開發影視資源時,一定要目標明確,方法得當,切忌“走過場”。具體而言,教師可以使用如下的方法:首先,引導學生學會辨別具有外國文化特征的標志,并且了解其在日常生活中的運用;其次,指導學生體會英語國家的交際方式和禁忌,適應英語國家所慣用的交際方式;最后,帶領學生深層次研究和探討英語國家的價值觀及其對待事物的看法,使學生對跨文化知識有更深刻的理解。
如今教育行業從單一枯燥的說教與圖文教學,到視聽教學,多媒體信息技術已經廣泛運用到了英語常規教學中,再到VR技術的嘗試引入。這種新興的全景教學模式因其自身的體驗式場景,能給英語教學帶來新的教學方式,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例如,教師們講授外研社版的基礎英語上冊travel單元時以France culture的旅游場景為例。學生戴上VR眼鏡,身臨其境,進入某個虛擬場景(如巴黎鐵塔)三維環境里,進行人、物、景的多重交互,既可重現鐵塔歷史場景或現實中無法觀察到物體的多維展示,可以身臨其境體驗到與現實一樣的情境。在網絡平臺上就好似老師、同學就在身邊,揮手即可觸碰到,可以與老師、同學一起進入鐵塔內的虛擬情境,享受真實感學習與立體感皆強的體驗。尤其是涉及到的國外文化場景,VR技術的教學形式能很好符合和滿足英語跨文化學習的這一重要環節。
(三)培養學生英語思維,從思維的角度出發來理解英語語言特點和英語文化。
我們先以中國人和英國人為例弄清楚語言是怎么來的,語言特點是什么。咱們中國人是地地道道的農民。農民種地需要土地肥沃,氣候條件好,這樣糧食才會多。而咱們中國土地不肥沃,氣候條件也不好。因此收的糧食自然也就不多。糧食一不多,就導致中國人最關心的事就是“吃飽”,所以一見面就問“你吃了嗎?”而英國人是住在一個島上,四周都是大海。他們不種地,以打漁吃現成的為生。要是天氣刮風下雨他們就沒法出海打魚,自然也就挨餓。所以英國人最關心的是天氣,見面必問“今天天氣怎么樣?”。可以看出一個民族的地理環境就決定了這個民族的思維習慣。一個民族的思維習慣是改不了的。這個思維習慣,就決定它的語言特點。
另外中國人的說話特點十個人會說出十句話,十個不同的表達方式。中國的語言統一起來是非常困難的。我們可以把一個東西叫做一支筆、一張紙、一臺電腦、一塊眼鏡、一條毛巾…… 但是英國人一個a,全解決了。它跟中國完全不同。我們中國人最擅長把簡單問題復雜化,而英國人最擅長把復雜問題簡單化。
如果要表達桌子上的錢是我的,中國人先說桌子上,然后再說錢是我的。而英國人說“Money on the desk is mine.他們把“money “放前面,認為錢更重要。為什么會有這樣的不同?咱們中國農民收了糧食以后,先吃次的糧食,好糧食可以存,一直存到第二年的秋天。次糧食是不能存的,所以它一直先吃次的,然后吃好的,吃到第二年秋天。要不然我們這個民族就餓死了。所以我們的思維習慣是次的放前面,優的重要的放后面。英國漁民三百六十五天,天天能打到魚,打到魚后他們先吃好的,把壞的扔了。因為這魚不能放啊,第二天它會臭,甚至晚上就臭了。所以英國人的思維,總是把好東西,重要的放前面。借此我們可以得出各自的生活習慣決定了各自的思維方式。不同的思維方式所表達出來的語言便是不同的,所以我們在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的過程中要向學生講解國外人的思維方式,了解了不同國家的思維方式才能更好的學習異國文化。
結束語
對于中職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學習、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并對其產生濃厚的興趣。現階段的中職英語教學主要局限于國外文化的淺層次滲透,文化修養和行為取向均未得到應有的重視因此,在今后的中職英語教學中,教師要以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要求為指導,綜合運用多種有效的教學方法或手段,培養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度、寬容性,處理文化差異的靈活性,以及對交際模式的適應性,從而拓寬學生的跨文化思維,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1]程曉堂,趙思奇.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實質內涵[J].課程·教材·教法,2016.
[2]冼吉昌.外語教學的跨文化思維[J].教學研究,1999.
[3]束定芳,莊智象.現代外語教學—理論、實踐與方法[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
[4]李淵.淺析中職英語教育中的文化素養培育[J].新課程研究(中旬刊),2010.
(作者單位:河源理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