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迎春
開學伊始,我們學校就組織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重要講話》,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教育是國之大計,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基石,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而立德樹人是教育之根本。古人云:“師者,人之模也”。
中華民族是重視師德的民族。而今,隨著教育事業在社會發展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教師的作用日益增強,教師的道德品行也受到普遍關注,整個社會對教師的“師德”提出了更高要求。那么,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中,教師應該如何做才能牢固樹立崇高的職業道德,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從而培養學生、引領學生健康發展!
一、師德就是自律。
自律就是自我約束。與自律相對應的是他律,他律是外在的約束,他律與自律同樣重要,但自律更為可貴,自律是發自內心的自愿主動約束,而他律是來自外面的壓力,不得已而為。因此,自律表現出來的師德情操是長久的,而他律表現出來的師德情操是短暫的,加強師德修養,關鍵要做到自律。
1、言行舉止要自律。葉圣陶先生說過:“教師的全部工作就是為人師表”。教師就要用高尚的師德嚴格約束自己的言語、情感、與行為,一舉一動都要做學生表率。老師不能信口開河,面對學生,老師所說的每一句話都必須慎重,有的老師就是因為說話不注意,傷害了學生自尊心,所以影響了師生關系。老師都要以是否有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為準則,在孩子心目中,老師就是他們學習的榜樣,既是知識的榜樣,也是道德的榜樣,“以身作則”,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必須做到。例如:我們常常跟孩子談“守時”,要準時到校,不要早退,而作為我們老師的是否做到了呢?上課鐘聲響是否有準時到達教室呢;我們教育孩子要“誠信”做人,不許說謊,作為我們自己好好想想,我們自己是否做到了?為了激勵孩子,我們會有目的的制定一些獎勵機制,并跟孩子說了條條框框,隨后孩子也努力參與了,最后,老師有沒有兌現當初的獎勵諾言?還是只是說說而已,要是老師這樣言而無信,當然就降低了自己在孩子中的威信,我們的“誠信”教育也會大打折扣,所以,教育無小事,教師無小節,加強師德修養全面修煉自己,做學生的道德楷模,社會的道德楷模。
2、自律要做到自我教育。?教育和自我教育都很重要,但相對而言,自我教育的作用更大。自我教育是一個過程,可以說,人都是在不斷克服困難和缺點中長大的,都會犯錯誤,關鍵是要勇于和善于改正,要以師德行為規范為標準進行自我反省、自我批評、自我督促。例如:我們在做家校溝通方面,屢屢會發生與家長的意見觀點不同,甚至發生口角等,這樣的家校工作就沒有達到我們預期的效果。諸如此類,我們都得做一個反思反省,究竟在哪個環節出現了紕漏需及時改正,為以后的家校工作積累經驗,才能不斷提高師德水平。
二、師德就是敬業。
敬業是一個人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及學習認真負責的態度。凡是職業沒有不可敬的。“師德”的內涵始終貫穿其中的是“愛崗敬業,堅守本分,以仁愛之心對待每個學生”。經常會聽到有人說:“老師多輕松啊,一天就兩三節課…?”。其實,這是外行人的想當然。作為一名合格教師,都要在工作中不斷的學習鉆研,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不斷的進步,勤勤懇懇,對自己的本職工作抱有高度的責任感,一絲不茍,盡職盡責,真正擔負起“三傳播”“三塑造”的時代重任。
1、敬業就是愛崗。敬業總是和“愛崗”聯系在一起的,愛崗是敬業的前提,敬業是愛崗情感的進一步升華。實際上一個不愛崗的人很難做到敬業。所以,作為一名老師,首先必須從愛自己的崗位做起,不論做什么工作、不論職務的大小,都要立足自己的本職工作,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從一次堅守值日崗位做起,從一次帶放學隊做起,從每一次教研活動做起,腳踏實地在自己責任田里精耕細作。真正做到身正為范,塑造人格魅力,以自己的模范品行來教育和影響學生。
2、敬業就是奉獻。敬業就是和奉獻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奉獻就是無私的付出,作為一名師德高尚的老師,都要有一顆大愛之心,都是無時無刻地默默奉獻著。就如我們有時碰到的問題生,我們都是不離不棄,呵護有加,一點一滴手把手教他禮儀禮規,教他認字、教他握筆等等,老師都得無私奉獻時間,如果我們交回家長管,甚至讓他們退學回去,我們倒是很省事,但這個孩子的一生影響該有多大?教師這個行業很特殊,是教書育人,是面對兒童的心靈與靈魂,需要老師花費時間與精力深入學生的心靈,一個人將來會做什么、成為什么樣的人,是國家的有用之才還是危害社會的人,都取決于上學時期培養的價值取向,而這個價值取向就是教師和家長共同培養出來的,所以,我們的使命任重而道遠。
三、師德就是情懷。
一位優秀教師都是具備有“三心”的情懷,做“三心”伯樂,挖掘孩子發展的無限可能。首先,教師要有“慈愛之心”。高爾基說過:“誰不愛孩子,孩子就不愛他,只有愛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作為教師,要善待學生,用心呵護、用心陪伴,用自己所能助力孩子成長,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響孩子。教師要一視同仁,特別是后進生,教師更應呵護有加,“彎下腰”與孩子交流,傾聽孩子的心聲,真正走進孩子的心靈,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出來,才能打到心的深處”,真正成為孩子的引導者;再者,教師要有“豁達之心”。老師就是“伯樂”,要對每個孩子始終充滿期待和希望,要善于挖掘孩子身上的閃光點,激發孩子的無限潛能。教師做到這“三心”的情懷教育,必定是一個愿意對學生付出所有心思與耐心的好老師。
縱觀歷史,“師德興則教育興,教育興則民族興”。所以中國的老師歷來看重自己的師德修養,從孔子到朱子,到陶行知,無不以為人師表來時時處處提醒自己,真正做到“學高為師,身正為范”。而作為當代教師,肩負著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更應該力爭做到有理想信念、有高尚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老師,在全社會昭彰以德立身、以德立校、以德施教的師道精神,真正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真正做到人之模也。
(作者單位:汕頭市龍眼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