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明禮儀教育對于學生的發展,可謂至關重要,其不僅是學校教育成果的重要體現,更重要的是,其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決定了學生未來素養的高低,進而影響著學生未來發展。關注并采取一定舉措,對學生進行文明禮儀教育,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不少教育工作者的實踐,已經證明了這一點。本文從傳統文化視角出發,對如何進行學生文明禮儀教育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文明禮儀教育;策略;傳統文化啟示
對于學生而言,其文明禮儀表現的養成,最為主要的素養來源就是學校教育。可以說,學校文明禮儀教育是否得當,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響著學生文明禮儀行為的具體表現。不少教師對于這一問題的研究相對較多,且獲得了一定成果。但是,當前學生文明禮儀教育現狀仍舊存在一定問題,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響了學校文明禮儀教育水平的提升,亟待解決。
一、借助文化,提升價值認知
當前學校文明禮儀教育缺失或文明禮儀教育效果不佳的基本現狀,已經引起了學校和教師的重視,根據這一基本現狀的表現,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學生對文明禮儀教育價值的認知不足、了解不清。這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導致認知價值較低。因此,文明禮儀教育得以有效開展的首要舉措,就是要采取一定舉措,引導學生提升對文明禮儀教育的價值認知。需要注意的是,價值認知是自覺的,并非受外界任意支配的,具有較強的主觀性。面對這一情況,學校要積極借助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積極主動去接觸優秀文化、發揚優秀文化,了解和明晰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進而形成對以文明禮儀為代表的傳統文化的價值認知。
具體而言,教師需要認識到傳統文化與學生生活實際的相關性,深刻意識到只有充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導學生接觸和了解優秀傳統文化,才能讓學生在接觸過程中自發產生對文明禮儀的認知。教師需要做的,就是采取舉措提升學生對文明禮儀價值的選擇能力。傳統文化會讓學生接觸到一定的文明禮儀,但是,并非所有傳統文化中的文明禮儀都適合學生的身份,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價值選擇和價值判斷,在選擇好最為適合學生身份特性的文明禮儀知識基礎上,進一步強化自身對文明禮儀知識的價值認知,進而提升學校文明禮儀教育的成效。
二、立足文化,塑造心理認同
心理認同,簡單言之,就是心理上的認可,具體到文明禮儀教育中的心理認同,其是指學生對文明禮儀教育從心理上加以認同,在此基礎上主動接觸文明禮儀,進而提升自身文明禮儀素養。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其對于學生的心理影響不容忽視。本文認為,要想進一步提升文明禮儀教育成效,必須注重傳統文化,將其內在的文明禮儀規范進行深度挖掘和整理,在此基礎上遵守文明禮儀,將其逐步轉化為自身內在的認知結構,逐步形成心理認知。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的主動性至關重要,必須引導學生從傳統文化中進行優秀文明禮儀知識的甄選,進而為學生塑造心理認同,強化文明禮儀教育奠定堅實基礎。
本部分以我們學校相關情況為例,進行簡要說明。從目前學生文明禮儀現狀的基本情況來看,存在這樣一個特殊現象:部分學生“說一套,做一套”,課上高調聲稱要遵守學校制度,發揮模范作用,課下卻以“違反課堂紀律為榮”“不把學校制度放在眼里”,這種知行不一的情況,正是我們注重的問題。我們積極引導這部分學生,讀經典、誦文化,學習傳統文化中“知行合一”的故事,深刻領會故事背后蘊含的道理,幫助學生逐步養成優秀文明禮儀習慣,讓學生從心底里認同優秀傳統文化,進而塑造學生對文明禮儀教育的心理認同。
三、運用文化,助力踐行水平
文明禮儀教育的根本在于學生對行為的踐行。為何這么說?不管文明禮儀教育多么豐富,內涵多么廣闊,形式多么多樣,只要學生沒有將所學習和接受的文明禮儀教育轉化為行為,那文明禮儀教育很難說具有較大意義。因此,本文認為,要想優化和增強學生文明禮儀教育,有必要借助優秀傳統文化,引導學生將所學習到的文明禮儀知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為學生發展奠定基礎,為學生文明禮儀素養的提升創設條件。學生文明禮儀踐行水平的提升,需要一定舉措,并且教師要保證舉措多樣化、層次化。
例如,我們在針對學生當前文明禮儀現狀調查中,就發現學生未能將所學習到的知識轉化為行為,這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響了文明禮儀教育的開展。基于此,我們采取了“三步走”方式,有效運用傳統文化,助力了學生文明禮儀知識踐行水平。一是用傳統文化中的實踐故事,激發了學生踐行動機;二是借助教師引導,幫助學生合理區分傳統文化中值得學習的文明禮儀要點,幫助學生進行文明禮儀踐行判斷;三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借助傳統文化中的先賢們的實踐故事,引導了學生踐行文明禮儀的習慣。這一舉措,獲得了顯著成效。
四、憑借文化,引導情感歸屬
學生作為未來社會發展的重要后備力量,其基本素質對于未來社會風氣的形成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關注學生文明禮儀教育,就是對未來社會發展的負責。當前,社會對學生文明禮儀素養要求越來越高,讓學生在諸多方面存在一定壓力,如自我情感釋放與社會文明要求的沖突等。試想,一個學生就是想“學業減負”,可以有更多時間進行興趣培育,但社會教育生態卻讓學生這一愿望無法實現,長此以往,學生必定容易對學校教育產生厭倦,學校文明禮儀教育同樣如此,必須著眼于學生身心特性,借助優秀傳統文化,引導學生情感歸屬。
傳統文化中有著諸多故事,其對于學生身心情感的引導有著重要作用。例如,我們曾發現幾名學生出現了嚴重的學業倦怠,經過溝通了解后,發現學生之所以厭倦學習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教師老是用師道尊嚴的觀念的管制他違紀行為,讓他覺得沒面子”。面對這一情況,我們借助優秀傳統文化,從里面提煉出了“自律”的原則,將其作為文明禮儀教育的核心,對這幾名學生進行了文明禮儀教育,學生通過對相關故事的學習,深度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自身情感歸屬也得到引導,對文明禮儀教育有了更為深刻的認同。
總而言之,傳統文化對于學生文明禮儀教育的開展,有著不可忽視的積極影響,優秀的傳統文化,可在較高程度上為學生文明禮儀教育提供良好生態環境,有效促進學生文明禮儀良好習慣的養成。不少教師對于這一問題的研究,需要繼續加強,善于從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增強文明禮儀教育成效。
參考文獻:
[1]胡蓉. 內外兼修 于蒙養禮——談對學生的文明禮儀教育與實踐[J]. 教育觀察(下半月), 2016(1).
[2]顧曉燕. 加強文明禮儀教育 促進行為習慣養成[J]. 啟迪與智慧(教育), 2016(2).
[3]王欣煥. 傳統文化與文明禮儀教育相融合 努力打造校園精神文化[J]. 吉林教育, 2017(9).
作者簡介:玉精霖(1974—),男,壯,廣西橫縣,大學本科,高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中學數學教育教學。
(作者單位:廣西橫縣校椅鎮第三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