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秋紅
教育家贊可夫說:“教學方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心理需要,這種教學就會變得高度有效”。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通過精心創設的教學情境來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的欲望,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是所有數學教師的共同追求。《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學習內容的呈現應采用不同的表達方式,以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要”,“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努力創設學生喜而樂見,又能為課堂教學服務的情景。為學生的思考搭建溝通的橋梁。
一、精創導入,搭建溝通橋梁
精心創設情境,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結合學生已有的認知發展水平和知識經驗,將學習的內容設計成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具有趣味性與挑戰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中。在一堂課中,導入是關鍵,導入環節能否起到“一石激起千層浪”,對本節課開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人教版六上《圓的認識》一課的導入環節中,我設計了一個孩子投球的游戲:“4個孩子離球框5米遠的位置,投中就得分。4個孩子一線排開,這樣的位置關系是否公平”。從而,引發學生的思考。讓學生從溝通交流中得知,4個孩子可以站在球框正東,正西,正南,正北4個方向。如果還有其他孩子加入,則就應該站在以球框為圓心,半徑為5米的圓上。上課一開始,讓學生從具體的形象中理解抽象的圓的概念,從孩子投球站位的點是否公平,得到在圓的輪廓上,每個孩子到球框的距離是相等的。從而更深刻地理解圓的概念:“圓,一中同長也”。
以投球游戲貫穿整堂課,精心設計孩子身邊的具體事例為情境導入,不僅拉近數學與學生的距離,還在情境與學生思維間搭建溝通橋梁,讓學生更加自然、主動、積極地參與討論,探究。
二、精握重點,搭建溝通橋梁
精心創設情境,應強調情境的形象性。實質是解決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關系。教師所創設的教學情境,應當立足于學生的知識基礎與理解能力,應當是可見的,摸得到的,它有助于學生對于重點的把握,能有效刺激和激發學生的想象,把抽象化為具體。
在人教版六上《圓的認識》一課,教學重點為:經歷觀察、合作、探究等活動認識圓內、圓上與圓外。在學生的慣性思維中,圓和正方形、長方形、平行四邊形一樣是一種平面圖形,是由一條線段與它內部所圍成的封閉圖形。然而,在六年級的《圓的認識》一課中,圓并非圓形,而是這條曲線的輪廓。在設計此環節中,我利用了無數個點圍成的圓,這個圓把平面分成三部分,圓內、圓上和圓外。通過做游戲孩子所站的點這一情景創設,為學生搭建溝通的橋梁。在延續導入的投球游戲,讓一個孩子站在離球框3米遠的點,即圓內;站在離球框8米遠的點,即圓外。
以投球游戲貫穿整堂課,在重點把握環節,讓學生把抽象的概念,通過直觀的情景創設,轉化為學生易于接受的直觀概念。
教師不再單純的講授,學生也不再機械地被灌輸。整個課堂“以生為本”,教師利用情境,搭建溝通橋梁,幫助學生更好地體驗數學。
三、精破難點,搭建溝通橋梁
教學重點是學生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突破教學難點是課堂教學的核心,是保障學生有效學習的基礎。是衡量教學效果的重要依據。精心設計情境,教師應充分研究教材,把握學生認知特點,把靜態化動態。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氛圍,對于突破教學難點也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人教版六上《圓的認識》一課,教學難點為:通過畫一畫、比一比等方法發現“圓心決定圓的位置,半徑決定圓的大小”。對于這一句話的理解,如何利用直觀形象的講解來突破。我是這么設計的:利用一開始的情境導入:問當球框移動時,孩子們站的點會發生什么改變。從學生的想象和直觀的PPT展示,讓學生理解小孩子站的點,會移動到以新球框的位置為中心,半徑為5米的圓上。即“圓心決定圓的位置”。接著問,如果規則改變,距離球框8米遠的位置投球,小孩子的位置會在哪?讓學生理解,此時小孩子的位置是在以球框為圓心,半徑8米的圓,也就是這個圓變大了,即“半徑決定圓的大小”。
以投球游戲貫穿整堂課,在難點突破環節,利用一連串的情境層層遞進,讓學生把抽象的問題具體化,借助情境媒介,化抽象為形象,加深學生的理解。
在學生空間想象能力還未成熟的小學階段,借助直觀形象幫助學生理解是十分必要的,教師課前可根據課程內容精心設計情境,對于激發學生興趣,把握重點,突破難點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為學生思考與生成搭建溝通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