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華林 王進軍



摘 要:圖表教學方法是一種形象化的教學方法,使抽象內容具體化,碎片內容整體化。本文以生物學教學為案例,從五個方面講述介紹如何運用圖表以及由此帶來的幾個方面的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生理過程;知識梳理;實驗分析
圖表教學方法,是以一種或幾種有機圖形、表格、文字或其相結合的方式,形象直觀地揭示生物學現象、生物生理過程等的一種教學方法。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得一個完整、準確、比較穩定的表象,便于記憶、理解、掌握,進而可以更大限度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一、利用圖表幫助學生對概念的理解
基本概念是對生物體在生命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各種生命現象本質屬性的概括。一個概念與另一個概念本質屬性不同,但不同的概念之間可能會有相同的內涵,因此必須進行分析比較,找出它們的區別和聯系。例如:脫氧核苷酸、基因、DNA、染色體等概念的區別和聯系。
必修一中學生先學習的概念是DNA,是核酸的一種,是部分病毒和細胞生物的遺傳物質。基本單位是脫氧核苷酸,脫氧核苷酸又是由磷酸、脫氧核糖和含N堿基構成。接著學生又學了染色體概念,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質。這樣學生已經搞清楚了三者之間的關系。但是必修二又學了基因的概念,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這樣很多學生只知道基因和DNA的關系,不知道和其他兩者的關系。如果畫出上面的圖形,學生就能理解基因的基本單位也是脫氧核苷酸,這樣學生就能理解四者在概念上的聯系。
二、通過圖文比較幫助理解生物學中的一些生理過程
生物學中有些生理過程比較復雜,僅僅用文字很難描述清楚,學生也很難記憶。如果圖文并茂,而且相近的過程進行比較,學生既容易理解也容易記憶。
例如:能量流動的過程。這一過程是相當的復雜,如果緊靠必修三94頁書本中一二兩段的描述,極少有學生能夠理解這一過程。但是我們可以將書本中的第二段文字轉換圖形,學生圖和文字一起看就能接受得多了。
初級消費者攝入生產者固定的能量,一部分被自身同化,一部分以糞便的形式排出。初級消費者同化的能量就是流向初級消費者的能量。初級消費者能量流向次級消費者時,這里要引導學生將中間過渡性箭頭可以忽略不計,最終有四個箭頭(已用虛線標出),即初級消費者的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次級消費者同化的能量、初級消費者的遺體殘骸被分解者分解和次級消費者的糞便被分解者分解。我們又可以將初級消費者的尸體被分解者分解和次級消費者的糞便被分解者分解合并總結為分解者分解的能量。這樣一個營養級的能量去處就可以歸納為三個箭頭,這樣就可以得到總結圖(書本中圖如下)
按照上面的順序由文字轉換為中間圖,再由中間圖換為總結圖,學生容易理解,也容易記憶。如果直接給出總結圖,學生根本無法理解,或者給出兩段文字,而后直接給出總結圖,學生也是無法接受的。
三、利用圖表提高學生的閱讀和分析能力。
生物學圖表有著直觀、容量大、隱含信息多的特點,因此,用圖表來表達生物學事實的特點和規律的考題逐年增多。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加強對圖表的閱讀(識圖)、分析和綜合運用,看懂圖所表達的生物學信息,領悟其考查的目的和揭示的生物學原理。這類題目可以利用高考題和模擬題進行訓練。
例如:(2011年江蘇卷)核孔是具有選擇性的核質交換通道,親核蛋白需通過核孔進入細胞核發揮功能。右圖為非洲爪蟾卵母細胞親核蛋白注射實驗,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C)
A.親核蛋白進入細胞核由頭部決定
B.親核蛋白進入細胞核不需要載體
C.親核蛋白進入細胞核需要消耗能量
D.親核蛋白進入細胞核的方式與葡萄糖進入紅細胞相同
分析:由圖可知“尾部以及含有尾部的親核蛋白整體”都可以進入細胞核,而單獨的頭部不能進入細胞核,根據排除法可知親核蛋白能否進入細胞核由尾部決定。另外要根據圖判斷親核蛋白進入細胞核的方式,從圖可以看出親核蛋白從細胞質能集中到細胞核中,最后是由低濃度向高濃度運輸,所以是主動運輸,故得到C答案。當然,這道題蘊含的信息量還不是很大,只要讀懂圖中兩個信息即可解決此題。有些高考圖表信息題最大特點是高起點低落點,一大段文字說明加上幾張圖表,表面上看上去很難,但實際上如果把題目看懂了,圖表剖析清楚了,則答案還是在書本上。因此,在圖、表剖析完后,要理清圖表中的知識點,回憶有關知識點所涉及的概念、原理、過程、功能等內容,學會將新信息與課本知識聯系。
四、利用圖表進行知識梳理。
學生學習每一節知識基本都是孤立的,很少有學生考慮各章節之間的聯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學著將每一章節內容盡可能歸納為圖表形式,這樣既能直觀地反映這章知識點的聯系,還可以加強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遷移能力。
五、利用圖表加強對生物實驗的分析。
生物實驗題中數據基本都是以圖表的形式呈現,要訓練學生快速的讀懂數據,提取出數據中有用的信息,提高實驗題的解題能力。例如,必修三中《探索生長素類似物促進插條生根的最適濃度》,實驗結果可以用表格的形式呈現,也可以畫成曲線圖或者柱狀圖等。
從這張表格中,學生可以很容易分析出實驗中的三個變量:自變量(不同濃度的萘乙酸)、因變量(生根的數目或生根的長度)、無關變量(實驗中的溫度、浸泡的時間、插條的種類等)。其次,從表中的數據分析得出某一濃度對根的生理作用,只需要和對照組進行比較,某濃度平均生根數比對照組平均生根數多的即為促進,比對照組平均生根數少的即為抑制。如果有的濃度為促進,有的濃度為抑制,就可以得出結論:萘乙酸對根的生理作用具有兩重性。第三,通過各濃度之間進行對照,即可找出促進生根的最適濃度范圍。第四,還可以讓學生懂得對實驗數據的處理,實驗中具有偶然行,每組要進行多根枝條的實驗,取其平均值。
所以學生對實驗數據的處理和分析、實驗圖形和曲線中的信息獲取就變得尤為重要,只有看懂,才能理解實驗。
總之,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必須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各種類型的圖表題的解題技能的培養,通過各種類型的強化訓練使學生能普遍掌握解析生物圖表題的一般方法、內容和步驟;學生則通過平時的模擬訓練和強化訓練,以練題來促進解題技能的提高,摸索總結解題經驗,掌握正確的思維方法,靈活運用各種解題方法和技巧,提高解題準確性和速度,才能在高考中立于不敗之地。
作者簡介:劉華林(1980,2-),男,漢族,江蘇盱眙人,本科,中教一級,研究方向:課堂教學方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