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小型耕田機是農業生產中的重要工具。本文闡述了小型耕田機的概念以及在鄉鎮的推廣現狀,通過掌握操作技巧、豐富推廣手段、促進農藝融合以及更新知識體系幾個方面著重探討了小型耕田機在鄉鎮的發展對策,旨在為相關工作人員提供理論性的參考依據,使耕田機為農業種植提供有利條件。
關鍵詞:小型耕田機;鄉鎮推廣;現狀;發展
中圖分類號:F323.3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1004-7344(2019)03-0166-02
引 言
新時期,市場經濟的發展對農業領域也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小型耕田機是基于傳統農耕方法在科學技術的支持下研發的高效產物,能結合作物種植情況和環節特點減少耕種環節消耗的時間和精力,所以筆者就當前小型耕田機在鄉鎮的推廣現狀展開討論,進而推動農業生產的機械化轉變和創新性發展。
1 ?小型耕田機特點和作用
小型耕田機也可稱之為微耕機,適用于山區、果園、水田以及平原等多種種植環境,與大型耕田設備相比,其便于運輸,方便快捷,在狹窄的山區田地也可耕作,工作實效性較強[1]。小型耕田機由傳輸設備、動力部件、外觀骨架以及耕作刀具等構成,除耕作以外,在其他農具的輔助下可完成撒藥、播種、運輸、抽水等多項作業。
小型耕田機的優勢在于外形簡單,結構勻稱,參數和速度科學合理,動力性能較強,且承重范圍能滿足農業生產需求。耕作效果較為明顯,實用性強且效率較高,在市場上深受農民用戶的青睞。與此同時,設備在水田、硬地、大田等多樣種植環境下皆可使用,優勢突出。
2 ?小型耕田機在鄉鎮推廣的現狀
鄉鎮小型耕田機的推廣現狀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起步初期。我國著手研發小型耕田機的時間較早,但在多種外界因素的影響下,小型耕田機并未成形和投入使用。微耕機正式起步發展于20世紀后期到末期階段,聯產承包制度落實,動力機械設備也越發先進,此時的小型耕田機多為國外仿制品,無論在材料還是工藝上都存在諸多問題,如齒輪箱易發熱和損壞,刀具脆弱易斷裂等。這些因素都導致小型耕田機在鄉鎮推廣受阻,為了節省成本,農民多選用牲畜耕地的傳統方式勞作。
(2)發展時期。從起步期到2001年為止,此階段屬于種植結構重新調整的重要時期,農業逐漸呈現出規模化發展形勢,種植戶開始青睞于經濟型作物,收益水平也有所提升,為小型耕田機的推廣和使用提供了有利條件。除專業的研究所和生產商外,很多領域的企業都積極參與到了微耕設備的研發和生產當中,如發動機、汽車配件、機床、摩托車以及林業設備等生產廠家。據相關數據顯示,2000年,某省小型耕田機生產商數量還在30左右,而到了2001年就達到了一百家以上,且各種小型耕田機的性能特點皆有不同。與此同時,為了滿足市場需求,眾多廠家紛紛引入現代化科學技術,增設各種配套的農用器具,為其在鄉鎮的推廣奠定了良好的基礎[2]。
(3)成熟時期。迄今為止,小型耕田機已經經歷了十幾年的發展歷程,其在結構、性能、質量和效率等方面上也基本穩定。現階段的耕田機有南北之分,南方機械與歐洲和日本相似,起初適用于水田,而后旱地也可通用;北方機械與韓國和我國臺灣的機型類似,功能強大且能因地制宜。從性能上來講,有相對穩定但功能較少的設備,操作簡單且安全可靠,價格較為低廉;還有功能多樣、配套農具多、適應性強的設備,但相對來講成本較高。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為了確保小型耕田機的有效推廣,應為農民提供定期專業的教育培訓活動,幫助農民掌握操作方法,確保小型耕田機的有效使用。
3 ?小型耕田機在鄉鎮的發展對策
3.1 ?掌握操作技巧
種植者應掌握小型耕田機的基本操作方法,結合實際種植種類和地理環境提出問題,由工作人員予以解答,促進小型耕田機的推廣和使用。具體注意事項為:①新購入設備要先經過檢驗和訓練,熟練掌握技巧后方可投入使用;②耕種深度由種植人員通過限深桿控制,上拉則淺,下壓則深,因此種植者可根據土壤環境和作物種類控制耕作深淺;③若在耕作過程中遇到障礙物切忌迅速提拉設備,容易導致設備失去控制,迅速前沖,出現安全事故。規范的操作方法應先減速,躲避障礙物或緩慢轉彎,當小型耕田機行駛到正確軌跡上再加速;④設備耕作的寬度要適中,與種植寬度相吻合;⑤小型耕田機上的防護罩不得無故拆除,日常維護后要安裝好防護罩在進入作業模式,避免作業過程中存在安全隱患;⑥耕作時要確保土壤水分充足,既能滿足農作物生長所需,又能對耕作過程不產生阻礙作用。
3.2 ?豐富推廣手段
傳統的推廣手段過于守舊單一,為了滿足新時期小型耕田機的宣傳和使用,相關工作人員應完善推廣體系,利用多種渠道實現農業的機械化轉變。如下發宣傳單、使用手冊、應用案例、當地電視臺播放主題節目、發送宣傳短信等。除此之外,推廣部門也可利用網絡技術信息傳遞的即時性和高效性,通過微信公眾賬號每日推送相關資訊,農民可足不出戶了解小型耕田機的性能和優勢,而且網絡平臺支持信息內容以視頻、音頻、圖片及文字的形式呈現出來,打破了傳統單一文字傳輸的局限性,種植人員可直觀了解到小型耕田機的使用方法。與此同時,要運用群眾間的互動交流完善宣傳體系,農民可從鄰居或朋友中了解到使用小型耕田機的優勢所在,增強其對新設備的信任度,使推廣工作更為深入和有效。農機推廣站要與群眾之間保持聯系,及時獲取農民使用反饋,將其意見和建議作為工作改進的參考標準,將推廣工作落實到位[3]。
3.3 ?促進農藝融合
農業經濟的發展不應以環境污染作代價,要推動生態農業的進步,促進機械與農藝的有效融合。各地區的土壤環境、種植方法、作物種類以及制度政策皆有不同,因此要系統的調查和調整推廣制度,因地制宜,確保農機的有效應用。農業技術要滿足新時期的發展需求,與機械設備相輔相成,保證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以玉米為例,傳統種植階段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使用小型耕田機可提高工作效率,而且配合農具使用能完成播種、噴藥、運輸、抽水等工作,相比于人力既能省時省力,又能保證規范耕作,在高效種植技術的配合下保質保量,增產增收。小型耕田機在鄉鎮的推廣可從機械農藝結合方面入手,完善種植體系,確保生態農業的有效落實。
3.4 ?更新知識體系
為了滿足新時期的推廣需求,工作人員應不斷提升專業素質和實踐能力,打破傳統農業推廣工作的局限性,將重點放到小型耕田機的輕便、高效和低廉等優勢上,使新型農作設備獲得更多農民用戶的歡迎。推廣部門應成立專業的宣傳小組,確保各司其職,人盡其用,促進推廣工作的有效對接。此外,機械推廣機構應定期開展員工教育培訓活動,將新設備的特點和性能傳達至員工,為其推廣方案的制定奠定良好的基礎。推廣者要深入群眾,與種植人員之間加強交流互動,解決其在農具使用過程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并以實際應用案例為依據,引導并鼓勵其使用小型耕田機。對正在使用小型耕田機的農民要加強走訪調查,解決其耕作中存在的問題,保證農業生產的機械化轉變。
4 ?結 論
總而言之,小型耕田機能在農業種植過程中節省大量的人力、財力和物力,為了確保微耕機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和發展,種植人員應掌握機械設備的操作技巧,注意安全防護措施,盡量選擇價格低廉、性能良好、操作簡單的小型農耕設備,加強日常維護和保養,確保農業生產的質量和效率。
參考文獻
[1]鄭劍鈜.鄉鎮農機管理服務中存在的問題及應對探究[J].南方農機,2018,49(12):153+156.
[2]齊志斌.鄉(鎮)農機技術推廣應用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發展思路[J].時代農機,2018,45(02):31+37.
[3]李興祥.關于做好鄉鎮農機推廣工作的思路探析[J].河北農機,2015(07):35.
收稿日期:2018-12-2
作者簡介:胡長來(1977-),男,助理工程師,中專,從事農機推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