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考考場作文不同于平時的寫作,最突出的特點是限定性和限時性。作文審題不僅是考場作文的第一步也是文章成敗的關鍵性一步。現行考試中材料作文占很大比例,對材料關鍵處的判斷和理解很大程度上影響考場作文最終立意是否偏題。本文通過對作文題目中材料類型的歸納與整理,探索篩選與把握材料關鍵詞的方法。
關鍵詞:高考;考場作文;審題;
一、引言
高考考場作文不同于平時的寫作,最突出的特點是限定性和限時性,也就是說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內按要求寫作。很多高三學生在備考階段最為關注的莫過于:“我怎樣才能把作文寫好,拿到更高的分數?”
其實,考場作文寫好的大前提是要寫對,如果文不對題,根據江蘇高考的評分標準就會直接打到五類卷,也就是41分以下。另外審清題目是準確立意的基礎,文章的立意實際上就是在審題的過程中確定的。
通過問卷的形式,筆者將寫考場作文的經常遇到的問題整理如下:
1)寫作如同擠牙膏一般,寫下了一個詞又想到另外一個詞。
2)寫到一半發現還有更好的立意
3)寫到一半發現跑題了
這些其實都是與審題不清不楚有關,尤其是對于所給材料關鍵詞把握不準有關。作文審題不僅是考場作文的第一步也是文章成敗的關鍵性一步。
二、考場作文審題方法探尋
(一)掌握作文題目的基本構成
考場作文試題一般由題目+材料+要求組成,三個部分不一定都全部出現,當下學生接觸比較多的情況是“材料+要求”的類型。高考中也出現過漫畫題,其實漫畫題也有解釋說明的文字,那么我們也將這些解釋說明的文字視作材料。這些所給的材料顯然不是可有可無的,題目中的材料最大的作用是提示和限定,為考場寫作指明寫作方向限定寫作范圍,防止套作和抄襲。所以對于這些材料我們必須全面把握,不能有遺漏,不能脫離材料,否則就會造成偏題。
(二)知曉材料中關鍵詞有“標志”
為了突出考場作文的材料的話題和中心,作文材料在表述上會往往會通過解釋、重復、修飾限定、轉折等的方法點出關鍵詞句,位置上會在開頭、結尾,這些關鍵詞句特別是關鍵詞就是立意的提示或方向。比如17年上海高考作文題:預測,是指預先推測。生活充滿變數,有的人樂于接受對生活的預測,有的人則不以為然——就是先對話題“預測”進行了解釋和界定。然而修飾限定詞和轉折往往被學生忽視,或者不能被很好地理解,既而引發審題錯誤。
(三)篩選材料中的關鍵詞
1、故事性材料——概括情節、提取關鍵詞
例1:閱讀以下材料,請以“生命的出口”為題寫一篇文章,文體不限,不少于800字。
一只小黃蜂從窗外飛了進來,在室內繞了兩圈,再回到原來的窗戶,竟然就飛不出去了。可憐小黃蜂不知道世上竟有“玻璃”這種東西,明明看見屋外的山,卻飛不出去。在玻璃窗上撞得“咚咚”作響。忙了一陣子,眼看無路可走了,它停在玻璃上踱步,好像在思考一樣,想了半天,小黃蜂突然飛起來,繞了一圈,從它闖進來的紗窗縫隙飛了出去,消失在空中。小黃蜂的舉動使人感到驚奇,原來黃蜂是會思考的,在無路可出之際,它會往后回旋,
解析:這是一篇命題作文,同時又有材料提示,對于像這種敘述性材料,講了一個很長的故事,如果沒有既定題目,可以先簡要地概括情節,然后從中提取關鍵詞。如果不給題目,可以直接從最后一句話提煉出立意:回到原點。給出了題目,我們就需要找出題目中的關鍵詞,“生命的出口”這個命題,中間有兩個關鍵詞“生命”與“出口”。“出口”不難理解,是一種出路。前面的修飾語不能忽略,修飾語起限定和修飾的作用,提供了立意的范圍,比如中國人和外國人的區別恰恰是由中國、外國提示的,那么“生命”應該如何理解呢?這就需要我們聯系材料進行推斷。小黃蜂的經歷其實是在告訴我們:遭遇困境的生命主體如何找到出路(解決問題的辦法)使生命得以延續、使生活得以繼續。那么怎樣找到這個出口呢?材料中的關鍵詞又給了我們提示:“踱步”“好像在思考一樣”“想了半天”“原來黃蜂是會思考的”,我們就很容易找到立意中的一個關鍵詞“思考”。接著,材料中“在無路可出之際,它會往后回旋,尋找出路”,其實也是在提示我們“退一步,重頭再來”也是尋找出路的辦法。可以有如下立意:回到原點,退一步的智慧,停下來思考等。
2、哲思類材料——聯系實際,特別關注關鍵詞的修飾語
例2根據以下材料,選取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議論文。
俗話說“獨木不成林”,但是林中枝繁葉茂的大樹又往往和其它的樹保持著足夠的距離。
材料分析:對于哲思類的比喻性材料,顯然不能就事論事,需要聯系社會和身邊的生活。首先,先找出關鍵詞,“大樹”和“距離”,并且還要關注兩個名詞的修飾語:樹是林中的,和其他樹保持距離的是枝繁葉茂的,“距離”是“足夠的”,聯想至集體和社會,我們可以繼續深入思考,社會和集體體中,優秀的人是否會和群體保持距離,個體與群體保持距離才能變得優秀嗎?還是個體變得優秀后才會和群體保持距離的?保持足夠的距離,什么樣的距離是足夠的?這個距離又具體表現為什么?是一米兩米的度量單位嗎?
據此,可以有如下立意:為人處事的和而不同,道德操守的慎獨,文化的自信,團體合作中如何突出自己的個性,藝術創作中如何不媚俗保持自己的個性,國家發展時如何不從眾走出符合自身特色的道路;足夠的距離對人生的重要意義;談成長與距離之間的辯證性;談要有責任,勇于擔當,為人的成長提供足夠的條件;談自己要努力爭取足夠的距離,爭取成長的空間。
3、多重觀點材料——辨明觀點同異聯系的基礎上把握關鍵詞
(1)材料觀點異中有同。例如2016年江蘇高考作文題“話長話短”:
例3俗話說,有話則長,無話則短。有人卻說,有話則短,無話則長——別人已說的我不必再說,別人無話可說處我也許有話要說。有時這是個性的彰顯,有時則是創新意識的閃現。
材料分析:第一句話中,“有話則長,無話則短”作為一句俗語,是公認的說話準則。在“卻”之后,也就是第二句話中,“有話則短,無話則長”與第一句俗語的觀點是相反的,是材料所要表達的核心內容,破折號之后是重點句。找出重點句后,進一步分析后可知:“有話則短,無話則長”中關鍵詞是“話”,這需要在構思立意的時候想明白、界定清楚:這個話可以理解為說的話,發表的觀點、看法,也可以理解為寫過的文章。“個性”和“創新”是對“有話則短,無話則長”原因的一種提示,具體落實到文章中,如優秀例文《人貴語遲》就是從“個性”這一角度詮釋無話則長,而《煙火藍邊碗》則是從創新角度詮釋無話則長——大家司空見慣的藍邊碗通過創新再次獲得了新生。
(2)材料觀點同中有異。例如:
根據以下材料,選取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議論文。
例4美國詩人約翰·堂恩說:誰都不是一座孤島,每個人都是那廣袤大陸的一部分,也都是無邊大海的一部分。
魯迅說:無盡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與我有關。
哲學家:世界的本質是關系。
材料分析:首先提取三個觀點中一個共同的關鍵詞:關系。但仔細品味對于“關系”三位說話者的觀點是不同的。是不同的,這種不同不是相對立的,說話者的情感不同:哲學家的話具有普遍性。約翰的話范圍小了,指向人,每個人都與自然、社會他人有一定的關系。魯迅的話中表示修飾和限定的“都”需要特別關注,聯系魯迅的生平他的這句話這個“都”字盡顯了先生悲天憫人的無私情懷,顯然是主動地,積極的,更符合高考作文的導向。可以據此立意:心有天下,事事關己,豈因福禍避趨之。
(四)綜合運用
例5據以下材料,選取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體不限,詩歌除外。(2017江蘇高考)
生活中離不開車。車,種類繁多,形態各異。車來車往,見證著時代的發展,承載了世間的真情;車來車往,折射出觀念的變遷,蘊含著人生的哲理。
審題立意步驟:
首先,篩選關鍵詞:生活中離不開車,離不開說明很重要,這句話引出寫作對象——車。車來車往重復了兩次,聯系前面,材料中重復最多的是車,說明寫作時要扣緊車,可以是不同種類的、不同形態的。這里需要特別注意的是:“來”和“往”說明所寫之車不能是沒有外在實體的,而且得是能在路上跑的,這樣夢想之車,飛機、紡車、水車就不應該包含在在寫作范圍內。
第二,辨明同異關系:“見證著時代的發展,承載了世間的真情;折射出觀念的變遷,蘊含著人生的哲理。”前面加上四個“有人說”并不違和,說明四個分句表明了四個不同的觀點也提示了不同的寫作角度:可由古及今,勾勒時代發展,如過去家庭以擁有自行車而自豪,到現在汽車走入千家萬戶;可以小觀大,捕捉人間真情,如父母用車接送孩子發生的親情故事;可觀往知來,討論變遷的生活理念,如從追求快捷到重視環保的轉變;也可由表及里,咀嚼暗藏的人生哲理,如“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還可以綜合考慮:變與不變,時代發展,觀念變遷,真情不變,人生的哲理不變。
三、結語
審題之于高考語文作文寫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在具體寫作過程中卻仍存在大量偏題、跑題的情況,本文在結合教學實踐的基礎上通過對作文題目中材料類型的梳理,總結、歸納了相應的篩選與把握材料關鍵詞的方法。希望這些方法的總結能夠加深學生和教師對不同作文材料的理解與把握。
參考文獻
[1]張立靂;由“車來車往”說開去,語文教學研究2017.12
[2]張朋;作文審題知多少,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1.3
[3]鐘培旭;新材料作文可以延伸多遠,語文月刊2015.3
作者簡介:李妍,女,遼寧大連人,1983年5月出生,華東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中學中級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