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結合案例探討地理過程,了解地理事物或地理現象發展演化的“前世后生”,論證了關注地理過程能夠促進地理知識的理解,知識體系的構建和地理思維發展的作用與功能,是提高復習備考解題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地理過程;解題方法;地殼運動
地理過程,是地理事物和現象發生、發展、演變的過程[1],強調陸地表層系統地理事物和現象隨時間變化特征。我國著名地理學家黃秉維“認識自然地理規律,必須以了解地理過程為基礎,綜合認識地理環境演變規律”。地理過程認知是中學地理教育目標之一。關注地理過程,有助于加深地理理解,促進知識體系的構建和地理思維的發展。在輔助高三地理一輪復習中能降低解題難度。
一、《地殼運動》地理過程與認知方法
中學地理課程常見的地理過程主要有熱力環流、水循環、地殼的物質循環,人口增長模式的轉變,人口遷移城市化產業活動等。新課程標準對《地殼運動》地理過程教育要求:(1)運用示意圖說明地殼內部的物質循環過程;(2)說明風化、侵蝕、搬運、堆積等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變化的影響過程。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演變一般經歷較長尺度的漸變性過程,我們見到有關地殼運動的地理事物或地理現象都展現的是地殼運動某一時刻形成的某一片斷,如果不去關注地理事物的漫長時間地理演變過程,就不能理解地殼運動過程中的地質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塑造。如果不了解其“前世今生”很容易出現錯誤的認知判斷。在復習備考中,幫助學生關注地殼運動過程中各種地質作用塑造地表形態的過程,對提高復習效率,降低解題難度有重要的作用。
二、案例分析
例1:地殼的抬升與沉降
沉積地層剖面及其中斷層、褶皺等各種地質現象,像一本地質歷史教科書,記錄了地殼發展、演化過程中發生一系列事件,是我們了解地殼發展演化窗口。如右圖,已知石灰巖、頁巖、砂巖分別是深海、淺海、河湖沉積的產物。據該地層剖面巖層順序,并逐層分析從E層到G層海平面升降的變化過程。
解題難點:利用海平面的升降反映地殼運動狀況。
主要地理過程:(1)E層F層,深海沉積到河湖沉積的變化主要地理過程是伴隨著地殼抬升,海平面下降,海水退去,陸地出露,由海洋環境演變為陸地環境,發育河流與湖泊,形成河湖相沉積。(2)F層到G層,河湖沉積演變為淺海沉積主要地理過程是伴隨著地殼的沉降,地勢降低,海水涌入,海平面上升,河湖相陸地環境演變為海洋環境,形成淺海沉積物。
參考答案:C層巖石為砂巖,為河湖沉積物,說明C層是陸地環境;從E層到F
層海平面下降;從F層到G層海平面上升。
例2:巖層的相互關系判讀
關于右圖示地區地質作用先后順序的分析,
正確的是( B )
A.皺褶的形成晚于斷層的形成
B.水平巖層的形成晚于傾斜巖層的形成
C.沉積物的形成早于噴出巖的形成
D.巖漿巖的形成早于沉積巖的形成
解題難點:不同的巖石形成的時間先后順序判讀
主要地理過程:結合圖示區域巖層的相互關系還原地理過程和地質作用:(1)最初地勢較低,發生沉積作用形成沉積巖3,上覆沉積巖2;(2)接著發生巖層的擠壓,彎曲、變形,形成傾斜巖層(沉積巖2、3),屬于褶皺的一部分。(3)褶皺巖層形成后甲處巖層受力發生了斷層;(4)隨著地殼的下沉,在斷裂下陷的傾斜巖層上沉積新的沉積物形成乙處沉積巖;(5)乙處巖層形成后經受外力侵蝕,丁處地殼內部發生巖漿活動形成巖漿巖,乙和丁的地勢較高,丙處沉積新的沉積物。
例3:河流地貌的解讀與分析
讀我國半濕潤、半干旱某區域示意圖,分析斜線所示地區地貌名稱及其形成過程。
解題難點:河流地貌的形成過程分析
主要地理過程:(1)山區河流以侵蝕作用為主,河流下切形成V形河谷,一般多峽谷流速快谷底沉積物較粗大。(2)在河流出山口,地勢趨于平緩、水道變的開闊,流速減慢,攜帶的礫石和泥沙大量堆積下來,形成沖—洪積扇,邊緣常有泉水出露,發展自流灌溉,干旱地區綠洲一般位于沖積扇邊緣,如我國的天山山麓,昆侖山和祁連山的北麓等地。
參考答案:該地貌是沖積扇,山區河流流出山口,所攜帶大量碎石和泥沙由于流速降低在山前堆積形成。
三、重視地理過程,促進知識體系的構建和地理思維發展
當前各種地理事物組成地表系統的現狀是之前漫長時間的地理過程演變的結果。只有通過對地理事物的地理過程還原,才能發現“以前不是這樣的”,追問“怎么形成的”,有助于地理思維的發展。對大尺度空間過去發生變化以及小尺度地理過程做出歷史解釋,是預知地理環境演化的一把“鑰匙”,對未來發展能夠做出合理解釋[4]。這也是中學地理教育的任務和目標之一。
參考文獻
[1]丁生軍.地理過程認知及其認知意義中學地理教學參考,[J].2015(10)16-18
作者簡介:朱靜(1986.3-)女,漢,寧夏隆德人,碩士,中教一級,銀川高級中學,研究方向:中學課堂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