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21世紀70年代中后期雜交水稻推廣之后,稻粒黑粉病在水稻制種田危害也逐漸嚴重。通常來講一般年份影響產量約為10%,如果是重發年份約影響20%的產量,嚴重影響著水稻制種高產穩產。水稻是中國的重要糧食作物,要想有效提高中國農業經濟發展水平,必須要提高雜交水稻.制種產量和質量,所以本文基于此背景下查閱相關資料和報道,為了有效防治水稻制種稻粒黑粉病,進行了調試與調查,發現對其發病規律有一個初步認知,所以本文探究水稻制種稻粒黑粉病的發生規律以及農業防治與化學防治等綜合性防治方法,旨在有效提高我國的農業經濟發展水平,切實提高社會效益。
關鍵詞:水稻制種稻粒黑粉病;流行因素;防控技術;農業防治;化學防治
中圖分類號:S435.111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分析水稻制種稻粒黑粉病在雜交水稻制種生產發病率十分普遍,主要原因在于水稻不育系張穎角度逐步加大,并且時間較長,水稻穎殼閉合存在不;嚴密情況,以及柱頭外露率相對較高,所以病菌及容易侵人而嚴重感染谷粒。病菌菌絲會借助雨水或者是氣流等方式傳播花器,從柱頭人侵,然后在水稻花器的子房內蔓延,從而產生黑粉孢子,導致整個籽粒失去經濟價值。如果在雜交水稻制種生產過程中在揚花期間如果遇到大霧或者是雨天、霧霾天氣等各類不良天氣會導致發病率十分嚴重,灌陽縣春季制種一般發病率約為5%~10%左右,秋季制種發病較嚴重,嚴重的可達20%,由于發病率較高將會嚴重影響水稻產量與質量,大大降低水稻的經濟損失。
1水稻稻粒黑粉病理論概述
水稻稻粒黑粉病也稱之為黑谷病,屬于雜交水稻制種重要病害。產生該病的原因,在于由于真菌人侵而感染導致。由于稻粒黑粉病病菌會在水稻的雜交親本開花期萌發出黑粉孢子,黑粉孢子會隨著水珠與氣流侵人花器,從而阻礙米粒形成。水稻如果感染倒立黑粉病會產生如下幾種發病癥狀:雖然在水感染黑粉病之后,水稻米粒外表如其他正常水稻一樣,但是米粒卻出現黑色和暗綠色雖然和青粒相似,但是水稻的病粒卻十分松軟,在成熟之后經過雨淋之后穎殼開裂,在收獲過程中,由于病粒受到外界壓力的影響會破裂,導致真菌和孢子對健康的水稻種子產生黏附,也會對其他的種子質量產生嚴重影響。
2水稻制種稻粒黑粉病病流行因素
2.1水稻感染稻粒黑粉病輕重與親本有關
分析水稻稻粒黑粉病的侵染情況能夠看出,侵染黑粉病的嚴重情況與雜交水稻制種母本不育系的生理特點與開花習性有著密切的關系,如果雜交水稻制種母本開花時間較長,穎殼張開角度過大,外露率相對較高,將會極容易感染。相比較水稻制種父本恢復系很少產生黑粉病。分析原因在于恢復系與不育系的生理特點和開花體系有較大的差異,恢復系的開花時間較短,并且引殼張開角度較少,在恢復系的柱頭極少出現外露情況,所以也大大減少了黑粉病孢子對于水稻恢復系的感染。據多年實踐和調查,珍汕97A、V20A、岡46A、GD-5S、協青早A等不育系感病較輕,金23A、I優A、中9A、培矮64S、農IS等不育系感病較重。
2.2不良氣候因素容易導致水稻感染黑粉病
分析雜交水稻制種的研究表明,如果在制種過程中遇到不良氣候因素,例如高濕天氣或者是連續陰雨天氣,缺乏光照,極容易產生稻粒黑粉病。所以在水稻的制種抽穗揚花過程中,如果遇到連雨天,會給黑粉病病菌孢子的萌發提供條件,將會大大加劇孢子對水稻的侵染。
2.2.1抽穗揚花期降雨與病害發生關系
2014年本人在灌陽縣灌陽鎮秀鳳村制種基地株兩優402制種田中開展了人工模擬抽穗揚花期降雨對病害發生的影響試驗。設不噴水(天氣晴好)、授粉前噴水(授粉前降雨)和授粉后噴水(授粉后降雨)3個處理,處理間用薄膜隔離,成熟期取樣考種。結果表明:不噴水(天氣晴好)病粒率最低,平均為5.8%,授粉前噴水(授粉前降雨)病粒率其次,平均為9.6%,授粉后噴水(授粉后降雨)病粒率最高,平均為15.2%。抽穗揚花期降雨一方面極有利于厚垣孢子萌發產生擔孢子和分生孢子人侵感染發病,另一方面由于降雨,田間溫度低,濕度大,導致不育系開花時間更遲更分散,影響父母本花時相遇,延長母本穎花張穎時間,增加病菌侵人機會。
2.2.2穗層高度與病害發生關系
2013年本人在灌陽縣灌陽鎮上王村制種基地淦鑫203制種田中開展了不同穗層高度稻粒黑粉病發生程度調查,隨機五點取樣,每點取5株。調查結果表明:遮蔽嚴重,通風透光差的下部穗層病粒率18.3%,中部穗層病粒率10.9%,通風透光好的上部穗層病粒率6.7%,因此,發病輕重除親本生理特點與開花習性有關外,與田間遮蔽程度、株間濕度以及通風透光有很大關系。
2.3栽培管理方式不科學容易產生黑粉病
由于水稻在種植過程中需要大量的氮肥作為水稻栽培的基礎性肥料,水稻在生產過程中在合適的濕度和養分中較為旺盛,所以在種植水稻時要增加田間的濕度和肥料,使水稻能夠健康茁壯地成長,增強水稻的抗病蟲害能力。由于水稻在發病時自身抗病能力較弱,植株不夠健壯,經常是誘發黑粉病的重要原因,所以在栽培和管理的過程當中要提升水稻栽培管理的科學性和高效性,使水田的水能夠適中,形成健康的成長環境。使水稻能夠在稻田當中健康的成長,有效抵抗稻粒黑粉病。
在雜交水稻制種中栽培密度過大,不適時曬田控苗,易使群體失控,通風透光性變差,濕度增大;氮肥使用不當,過量過遲,導致莖稈細嫩,群體抗性變劣,無效分蘗增多,通風透光性不良以及花期相遇差,父本花粉量不足等。因此,栽培管理方式不科學有利于稻粒黑粉病的侵染危害。
3水稻制種稻粒黑粉病防控技術
3.1親本種子滅菌處理,定期輪換制種基地
將精選之后的水稻親本種子用8%的鹽水進行選種將漂在水面上的黑粉病例進行淘汰,將剩余的種子用清水進行浸種,在春季約浸泡6h,秋季約浸泡4h,在此之后用20%的強氯精可濕性粉劑以500倍的溶液進行稀釋浸種約為6h。在此之后應用清水進行洗凈催芽,有助于減少黑粉病帶人秧田也可以對易感染病組合制種,在一季節之后輪換為其他制種基地。通過此類方式能夠有效減少黑粉病入侵稻田,并且要確保稻田選擇風力好且陽光充足,早晨起霧并且易于早收的田野。
3.2合理適用穗肥,營造水稻健壯群體
是否能夠科學合理的施肥,對于水稻的病蟲害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作用,在水稻生長過程中科學合理地進行肥水管理營造強壯群體,有助于增強水稻的抵抗能力,這也是水稻預防病害的重中之重。在水稻穗肥階段進行施肥必須要充分重視水稻的葉色以及土壤肥力,根據實際情況,然后明確施,肥的用量以及種類,切記不要過量施肥,并且要重視磷肥和鉀肥進行搭配釋放。在通常情況下,對水稻進行施肥,每公頃約用60kg的尿素并且加人112.5~150.0kg的氯化鉀,在前期如果磷肥不足會導致稻田存在營養不良情況,并可以進行磷肥補施,每公頃約補施225kg,當水稻的葉色呈現綠豆青狀,并且葉短而直便達到施肥目的。在此過程中,如果施用過量的氮肥會導致花期有所調整,容易出現葉色過于濃綠,導致葉片過長,但是卻不容易長大,群體存在遮陰情況,在水稻的抽穗后容易產生病害。如果在孕穗階段缺少氮肥會導致葉色發黃,并且出現老化苗的情況,導致水稻包頸嚴重難以達到理想的穗層高度,并且濕度較大,也會加重水稻的病蟲害。
3.3強化父本栽培,切實提高父本花粉量
水稻在栽培的過程當中,要按照栽培科學的管理技術進行栽培。通過營造健壯的父本,使父本能夠去被充足的花粉量。在栽培的過程當中,通過合理的配置化肥量,實現花粉均勻分布父本與母本,通過1:6或1:8的方式培育更多的幼苗,合理地開展施肥提高苗木的生長效率和質量,通過合理安排父母本種植和插播的日期,確保父母本能夠在同一時間內開花。
3.4加強田間管理,重視母本抗病栽培
提高母本的抗病蟲害栽培能夠有效地增強水稻的黑粉病抗病能力,所以在管理過程中要利用科學的管理方式加強田間的管理,通過增加水肥,實施科學的施肥策略,適當地增加追肥效率,避免植株生長過旺。在植株的抽穗時期,通過適當地讓太陽照射田地,起到殺菌滅毒的作用,利用科學的管理措施,增強植株的抗病能力,從而減輕植株的病蟲害發生幾率,有效地增強植樹的健康成長。
3.5合理噴施920,有效改善穗層結構
在水稻栽培和種植的過程中,通過科學的噴施“九二零”能夠有效地改善穗層結構,在噴施過程當中通過對水稻植株的特點和結構進行適量地噴施,使穗層高度能夠更加均勻,增強穗層的通風度和透光度,保持一定的濕度,從而抑制細菌和病蟲害的發生侵入。
3.6化學防治的時期和技術
在抽穗前1~2d和在盛花末期的下午可每667m2用20%三唑酮乳油80mL,或17%三唑醇可濕性粉劑100g,或12.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70g等兌水50kg噴霧。
4結語
結合上述內容,我們能夠看出稻粒黑粉病屬于較為常見的水稻制種病害,嚴重影響著水稻種子的產量及質量。所以在水稻制種過程中,必須要對種子進行滅菌以及肥水管理,通過科學噴施920以及化學防治等各項措施有效防治水稻制種稻粒黑粉病。
參考文獻:
[1]康艷瓊,李勇,李開平.雜交水稻制種稻粒黑粉病的發生特點與防治對策[J].雜交水稻,2010,25(2):19-21.
[2]陳立云.兩系法雜交水稻的理論與技術[J]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7:247-248.
[3]李淑若,陳偉林.水稻制種稻粒黑粉病流行因素分析及防控技術[J].水稻培育,2018(12):221-222.
[4]陳凱旋.雜交水稻抑制黑粉病發生的防控措施[J].雜交水稻抗病,2016(5):145-146.
作者簡介:唐小毛(1966-),男,廣西桂林市,大專,農藝師,研究方向:雜交水稻制種及栽培技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