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娟
【摘 要】近年來,房地產經濟為促進我國經濟發展做出巨大貢獻,但其形成的經濟泡沫也越來越多,若房地產經濟鏈條崩裂,會嚴重影響社會發展。為解決上述隱患,政府對房地產經濟進行宏觀調控,各地政府結合當地房地產實際情況,按照政策進行相應調控,房地產經濟狀況有所改善,但泡沫未完全消除。鑒于此,文章對宏觀調控的相關政策進行總結,并羅列目前政策的缺陷,同時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房地產;經濟泡沫;宏觀調控;解決措施
【中圖分類號】F2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688(2019)08-0184-02
0 引言
在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人均消費水平不斷提升,房地產的大量開發,對消費者的潛在需求產生巨大刺激。據最新數據調查顯示,國民對住宅的需求量呈現連年增長趨勢,但房地產的實際發展并未保持平衡態勢。各地區都存在房屋空置現象,居民有錢卻買不起房,雖然國家對房價已經進行宏觀調控,但房產滯銷現象仍然存在,因此相關部門要加快調控步伐。
1 房地產經濟現狀探析
1.1 盲目投資
投資主體是房產購買者,在國家介入干預前,并未對個人名下房產量進行約束,因此很多人將購房當做一種投資,造成大量房產閑置,真正有住房需要的居民買房非常困難,甚至有些投資商直接看準房價上升空間,利用這點進行投資,房地產出現經濟壟斷現象,投資商可能會惡意提升房價。上述行為屬于盲目投資,對房地產潛在風險認識不清,極易導致房地產經濟出現危機。
1.2 “購房熱”現象嚴重
在社會快速發展下,房產已成為象征人們身份的一種標志,掀起民眾購房熱潮。房產售賣的本質目的是為群眾提供棲身場所,同時提升其生活質量,但房產銷售方在實際工作中并未遵循這一原則,多數開發商為追求較高利潤,每年都會提升房價,導致群眾購房困難。據相關數據統計,超過半數的國民都不具備自主購房能力,購房熱持續時間不會長久,房地產行業有可能會面臨危機。
1.3 金融風險不斷增長
金融與房地產行業相伴相生,房產售賣有資金保障,但其中隱藏的金融風險巨大[1]。為刺激群眾的購房欲望,銀行放寬房貸條件,因此很多購房者都通過按揭貸款購買房子,目前按揭房貸群體占購房群體的95%,銀行放出的貸款量不斷增加,其風險也隨之提升。除國有銀行之外,近年來又出現很多商業銀行,業界競爭非常激烈,甚至出現不良競爭現象,在利益的驅使下,房價嚴重偏離正常軌道,對房地產行業的正常發展造成巨大影響。從短期發展來看,在金融行業的輔助下,房地產發展勢頭較好,若繼續按照這種發展模式,會加劇金融風險,銀行面臨的資金鏈斷裂風險會逐漸加大,進而影響房地產行業的發展。
2 國家調控房產經濟的相關政策
現階段,多項調控政策并行,房地產市場規范程度逐漸提升,房屋將供求間存在的矛盾也得到有效緩解,可見,宏觀調控政策對房產經濟的影響還是比較大的。政府干預房產經濟,只能從大方向上加以引導,逐步消除經濟泡沫,求得房產銷售和居民住宅需求的平衡,合理把控房價,讓國民真正買得起房,從而降低金融、房地產等多個行業的風險。為降低市場風險,促進行業快速發展,國家現行的調控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幾類。
(1)貨幣政策。此項政策是從國家銀行的角度出發,利用相關工具和手段對房地產市場進行調控,一方面,銀行利用價格工具,即調整利率實現宏觀調控;另一方面,銀行可利用數量工具,對存款準備金、信貸等進行調整。兩種調控手段并行,再將國家相關政策落實到位,就能實現對房地產市場的有效調控。
貨幣由國家統一發行使用,央行有權對貨幣利率進行調整,控制利率能有效控制資金流向,與財政政策相似,房地產商所持資金數量有限,不會對市場經濟造成較大影響[2]。此外,針對商業銀行,央行對貸款再貼現率進行調整,減少銀行的貨幣供應量,將資金均勻分配到房產建設、售賣等多個參與方中,實現利益合理分配,同時也將房地產的經濟風險分散出去。財政大權始終掌握在國家手中,房地產的經濟風險也大大降低,有利于行業長期發展,協調社會供需矛盾,群眾安居樂業,社會大環境也朝著和諧方向不斷前進。
(2)財政政策。此政策包含內容較多,由國家財政部門負責經濟調控任務,不同地區的發展情況不同,采用的調控政策也存在明顯差異。現行的財政政策,稅收是其最常用的調控工具,為降低房產銷售價格,財政部擬定一套完整的稅收政策,營業稅、土地增值稅等都是附加在房地產開發企業上的,企業一味哄抬房價,在國家強制性的稅收政策下,開發商實際所得利潤減少,為增加房產售賣利潤,相關單位自然會降低房價,財政政策在此調控過程中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
社會的穩定發展,與國家財政部采取的一系列調節措施密不可分,針對房地產行業,財政部主要通過稅收調整方式,提高社會就業率,同時對居民收入結構進行調整。在房價上漲過快的時期,財政部會根據市場情況適當提升稅收,進而消除市場泡沫,稅收增加使開發商所得利潤減少,資金向社會的其他行業流動,市場經濟資金處于流通狀態,打破房地產對市場資金的壟斷現象。若房價增長緩慢,財政部會降低稅收,吸引開發商向房產行業投資,進而開發更多功能性住宅,滿足居民更多元化的住房要求。
(3)土地政策。隨著人口數量的不斷增多,我國土地資源一直處于緊缺狀態,建筑占用一大部分國土面積,因此經濟調控可從把控土地資源入手。首先,國家將閑置土地售賣,加快城中村拆遷速度,將土地資源價值充分發揮出來。其次,調查開發商土地所有量,避免出現囤地現象,對投機倒把行為進行嚴厲打擊。最后,制定完善的土地供應制度,對開發商購買土地數量加以限制,防止出現土地資源壟斷現象,并不斷調整市場供求關系,最大限度地保證購房者權益[3]。
(4)行政政策。此政策與法律直接對接,從購房者角度出發,國家對其購房數量進行限制,并嚴格控制地方房貸金額,發放貸款前需要對其風險進行計算,若風險過高不予以發放。從售賣者角度出發,允許開發商獲得一定利潤,但房價不能超出國家規定的范圍,若存在超額售賣行為,行政部門有權對售賣方問責。
3 現行調控政策存在的缺陷
(1)雙重目標沖突。現階段,國家主張社會經濟快速發展,房價提升遵循經濟增長的效率目標,但房價增長過快會提升群眾購房門檻,買不起房的情況比比皆是,這與社會資源公平分配目標相沖突。富人房產多數閑置,不富裕人群整日為住房問題發愁,因此必須盡快找到兩個目標間的平衡點,從根本上解決沖突問題。
(2)貨幣供應量過大。不僅購房者過度依賴銀行貸款,房地產開發商也負擔高額負債,房產售賣不出去,開發商就不能償還銀行貸款,社會就業率低,購房者償還房貸更加困難,在這樣的惡性循環下,銀行對外的貨幣供應量逐漸增大,銀行承擔的金融風險隨之增加。
(3)對土地財政過于依賴。這一問題在地方政府比較突出,政府每年的收入來源主要依靠土地資源開發,并未制定全面的房產稅收體制,部分房產開發商存在嚴重的偷稅漏稅現象。
4 優化調控政策的相關建議
(1)健全查詢體系,登記住房信息。為實現房價和社會資源分配處于相對平衡的狀態,政府首先要對購房者的房產信息進行登記,并限制其房產數量,在辦理房產證時對購房者房產情況進行查詢,若超出限定數量,駁回其購房申請,這一舉措依靠完善的查詢系統實現。其次要控制房價上漲速度,讓更多人至少能購置一套房,在房價平穩增長階段,炒房、囤房等現象明顯減少。最后要對住房實行物業稅收繳工作,房產越多,每年需要繳納的物業稅也越多。在查詢系統及各項政策的輔助下,社會資源按需分配,社會經濟也處于穩步增長狀態。
(2)改革金融體系。在開發房地產過程中,企業最好直接進行自主融資,不能一味依賴銀行貸款,自主融資能降低房地產資金積壓風險,同時減輕銀行負擔。國家應加大對商業銀行的扶持力度,讓中小房地產商直接向商業銀行申請貸款,從而轉移大銀行的金融風險。此外,還要為房地產投資營造良好的環境,減少投資詐騙現象,吸引更多投資商進軍房地產行業。
(3)改進土地處理政策。在處置閑置土地時,需要將增值稅加到土地開發過程中,開發商必須按照國家規定利率,按期向財政部門支付稅收,換言之,開發商囤地越多,每年向國家貢獻的稅收金額也越大。在實行土地稅收政策后,房地產行業的暴利現象被消除,社會資本被強制分散。
(4)制度創新。創新主體主要是財政制度,財權上移中央,事權落實到地方,是以前實行的分稅制。隨著房地產行業的崛起,這一制度面臨改革。中央應該將權力下放,讓地方政府兼具財權和事權,土地稅、房產稅等多種稅收都歸地方所有,拓寬政府收入渠道。在評價經濟增長情況時,不能以單一的財政收入作為判斷標準,而應建立更加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
5 結語
目前,房地產行業正處于轉型的重要時期,宏觀調控政策是其轉型的關鍵,本文對調控政策進行總結,并針對政策缺陷提出相關建議。打擊囤房、囤地等行為,調節資源分配和經濟增長目標沖突,是宏觀調控的最終目的,相信在各項調控政策的不斷完善下,房地產行業的發展會越來越好。
參 考 文 獻
[1]唐黎標.房地產經濟宏觀調控政策探析[J].上海房地,2017(1):17.
[2]周本權.基于宏觀調控下的房地產經濟發展與管理[J].消費導刊,2017(12):136-137.
[3]孟鶯.房地產經濟宏觀調控下的管理模式[J].中國房地產業,2018(23):283.
[責任編輯:高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