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靜
摘要:西貝柳斯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是世界小提琴文獻中的杰作,被公認為是世界上最優秀的小提琴協奏曲之一。本文從西貝柳斯的生平及創作特點出發,通過對作品的創作背景和特點的介紹,結合音樂形象及的分析,對協奏曲第一樂章的演奏技巧及練習提出建議,旨在能夠使學習者更全面地理解和學習本作品。
關鍵詞:西貝柳斯;d小調協奏曲;創作背景;演奏技巧
西貝柳斯(1865-1957年)被認為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芬蘭最偉大的音樂家,是民族主義和浪漫主義音樂晚期的重要代表人物。西貝柳斯9歲開始學習鋼琴,15歲學習小提琴,自己希望能成為一名小提琴演奏家。但由于開始學琴太晚,加之他的母親和祖母希望他學習法律,所以西貝柳斯考入了赫爾辛基大學法律系。他在學校期間依然堅持學習小提琴和音樂理論,出于對音樂的熱愛,西貝柳斯最終還是放棄了法律,轉為音樂專業。
一、西貝柳斯的生平及創作特點
1889年西貝柳斯結束了在音樂學院的學習,到柏林繼續深造,學習作曲理論。之后又去了維也納進修,1891年回國,在赫爾辛基音樂學院任教,同時進行音樂創作。20世紀初,西貝柳斯辭去了教學工作,專心于創作,同時受邀到其他國家進行演出和教學活動。
西貝柳斯的創作才能很好地體現在了他的交響曲、交響詩和小提琴協奏曲中。他被稱為“民族英雄”,其音樂作品凝聚了強烈的愛國主義色彩和濃郁的民族特色,很多音樂取材于芬蘭的民間軼事以及對大自然風光的描繪。在芬蘭人民反抗外國侵略者時期,西貝柳斯完成了幾部富有愛國熱情并鼓舞人民斗志的作品,如被稱為芬蘭“第二國歌”的《芬蘭頌》,成為了芬蘭民族精神的象征。
西貝柳斯在音樂上的成就,受到了芬蘭人民的極大尊敬。1950年開始,每年會在赫爾辛基舉行“西貝柳斯音樂節”,赫爾辛基音樂學院也以西貝柳斯命名。
西貝柳斯 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的創作背景及特點
《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作品47號) 完成于1903年,經過修改之后最終于1905年出版,是西貝柳斯的唯一一部小提琴協奏曲。
西貝柳斯非常喜歡和擅長在自己的音樂中描繪芬蘭的自然風光和文學史詩,在他的這部小提琴協奏曲中也表現了這些感情。樂曲主題熱情奔放,充滿了英雄氣概,有著濃郁的芬蘭氣息。
西貝柳斯的民族主義音樂特點也突出的體現在了這首小提琴協奏曲中,在此曲中他運用了很多具有芬蘭音樂特點的二度、五度、三全音的音程,使這首樂曲充滿了濃厚的芬蘭音樂色調。全曲共三個樂章,就像三幅色彩斑斕的芬蘭風景畫。
這部小提琴作品充分發揮了小提琴精湛的技術和豐富的音樂表現力,同時在樂隊部分也發揮了交響特色,擺脫了傳統輕巧的、“有節奏的”樂隊伴奏角色,取而代之的是小提琴獨奏和整個交響樂隊之間的平等地位。整個作品栩栩如生,猶如一幅音畫。
二、音樂形象及演奏技巧分析(第一樂章)
d小調協奏曲第一樂章,中庸的快板,奏鳴曲式結構。
樂曲開始描繪了一幅北歐冬日的大自然景象,銀白的雪山、蒼茫的森林、恬靜的湖泊,絲絲寒風吹拂著湖面,冬日微弱的晨光在湖面閃爍,時間好像都舍不得帶走這美麗的景色,在此放慢了腳步。此處音樂色彩暗淡,聲音飄渺,為了演奏出這種音樂意境和色彩,弓弦接觸點應靠近指板,壓力小,選擇較慢的弓速。隨著漸強的出現、節奏的推動、音域的擴寬,音樂情緒逐漸高漲起來,無數條湖泊匯入了大海,在夜晚的海灣上,海水陣陣襲來,用力拍打著海岸,海風呼嘯著卷起了層層海浪,這種磅礴的氣勢突然在第33小節戛然而止,subito p的戲劇性出現給人一種意想不到的驚奇,像是從一場夢境中突然驚醒,原來剛才所有的一切都只是一場夢。在演奏這一段氣勢雄偉的漸強時,弓子接觸點應由指板靠近琴馬,壓力由小變大,弓速由慢到快,到了第33小節的subito p時,接觸點馬上由琴馬轉移向指板,右手壓力松掉,弓速突慢。整個樂段重點運用到了接觸點、壓力、弓速的變化來表現音樂形象。
第一樂章有很多在G弦上非常強有力的快速十六分音符,具有英雄氣勢,整體音樂熱情奔放,音色飽滿。應當使用較快的弓速在中下弓演奏,這里需要特別注意右手壓力的合理使用,“響”不等于“壓”,著名小提琴教育家林耀基先生說過:“手放弓上,弓放弦上,一加一等于二”,意思是右手要放松,將手臂的力量“掛”在琴弦上,然后將聲音從弦上“拔”出來,一旦拉動弓子后,力量的方向應該是橫向地在弦上推動弓子,而不是縱向地拿弓子擠壓琴弦。
樂曲第59-70小節,快速的十六分音符仿佛描繪了戰場上激烈戰斗的場面,漸快漸強預示著戰斗越來越激烈,音樂富有激情,充滿了英雄氣概。快速十六分音符的連弓換弦和分弓換弦,對右手的換弦技術有著很高的要求。換弦時右手提前做準備,做到“走—靠—換”,減少換弦棱角,做到換弦平滑、避免雜音。合理安排好弓子分配也是這段樂句的難點,這一段有三種類型的弓法:第一種弓法是普通的四個十六分音符的分弓,演奏時四個音用相同的弓長去演奏;第二種是在第一種弓法的基礎上,在第三個十六分音符上加了重音記號,演奏時為了突出重音,第三個音應該使用更多更快的弓子去演奏;第三種弓法是前兩個十六分音符為連弓,后兩個十六分音符為分弓,演奏時第一個連弓要比后兩個分弓使用的弓段多一倍,所以它的弓子分配就是“長—短—短”。演奏這三種不同的弓法組合時要做到心中有數,合理安排弓子的分配,避免不同弓法的混淆。輔助練習:不加左手音符,右手按照樂譜練習空弦,以便集中注意力在右手換弦和弓子分配上,通過反復的練習提高右手換弦和弓子分配的能力。
三、結語
學習一首新的作品時,我們應該從多方面對作曲家以及樂曲創作背景進行了解,對樂曲風格有個整體的把握,這樣才能更好地表現音樂,而不是盲目的視譜演奏。技術服務于音樂,音樂的需求決定了怎樣合理運用技術,扎實的技術是更好表達音樂的基礎。在表現不同的音樂需求時,掌握好右手五個技術要點—弓速、壓力、弓弦接觸點、換弦、弓子分配之間的配合,能使音樂聽起來更加飽滿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