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躍超
摘要:互聯網的快速發展,融媒體語境應運而生,給少兒節目帶來了新的機遇,勢必會突破傳統的束縛,快速發展。本文以少兒節目主持為研究方向,結合融媒體在少兒節目中發揮的作用以及存在的問題,尋找解決對策,目的是提升少兒節目人的主持能力、創新能力。
關鍵詞:融媒體;少兒節目;語言創新;策略
少兒節目主持在發展前期還是受到很多阻礙,并沒有適應融媒體語境,其過程很不順利,為提高少兒節目質量,應以融媒體語境為中心,提出新的發展策略。但是,隨著少兒節目的增多,節目本身也出現了很多問題,受眾的目標不明確,題材不夠廣泛,忽視農村題材,農村兒童參與率極低,節目組更多收關注視率,忽視其教育意義和受眾人群,而且受其生長環境、生活閱歷、地域文化的差異,對少兒節目的主持人語言表達能力和應變能力,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1]。
一、少兒節目主持的語言表達技巧
(一)播報模式轉化為講解模式
少兒節目作為眾多電視節目中一個,在融媒體的的語言環境下,少兒教師的講課方式該給小朋友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時具備親切感、規范性、傳統少兒新聞節目大多以播報為主,雖然主持人的聲音標準、甜美、情緒飽滿、并以此來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很難改變“新聞”枯燥。播報是成年人的獲取新聞方式,其思維水平已經健全,抽象思維能力、感知能力、總結理解能力都高于少年兒童,雖然現在的少兒節目主持聲音甜美,給人生動活潑的感覺,實則還沒有脫離播報的影子。在融媒體的環境中,主持人有自己獨特的個性能給小朋友深刻的印象。這也是融媒體語境下大勢所趨[2]。
(二)豐富主持詞匯
語言分為詞匯、語法、語音,其中更新最快的就是詞匯,每年都會有很多的新詞出現,有些甚至被收錄于新華字典中,一個主持人文化功底在詞匯的運用上就很明顯表現出來,詞匯的新并不是采用網絡流行詞匯,而是要求主持人更新自己的詞匯,以免過于單調,例如《杭州少兒新聞》這一少兒節目,部分語言過于正式官方,而且在對話的過程中出現很多虛詞“嗯”“嚯”等就會讓人感覺詞匯匱乏,節目有些尷尬。從少兒的心理學發展看,兒童對于詞匯的接受程度是不同的,一般實詞是最容易接受的,其次是虛詞,實詞中也分先后順序的,最易接受的是名詞,其次是動詞,再是形容詞副詞,最后是量詞,所以主持人在詞匯方面優選最易接受的名詞,安排好語言。
(三)兼顧局部與整體的技巧
少兒節目的主持相比其他主持人要求的更多,比如如何運用發聲技巧,讓自己更和藹、親切、平易近人,調動節目的氣氛,但是大部分的主持人對技巧的研究只在“局部”,也就是語言表達方式上著手,在乎聲音夠不夠甜美,氣息變化是否勻稱,但很少有主持人能局部和整體兼顧,注重節目是否銜接的當、處理是否大方,這種掌控全局。節目才會得到升華,例如在《快樂大巴》這節目中,黃煒主持人介紹其一兒童豫劇的表演,而下一位兒童是歌唱表演,主持人只是每一個表演單獨播報,其實歌唱和舞蹈是不分家的,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出串聯起來,表達自己的見解,拉近與少兒的距離,節目也會更有特色。
二、融媒體下主持的定位與技巧
(一)包容兼具真誠的自我定位
雖然在傳統的少兒節目中主持人已經很富有親切感了,在節目中為了拉近與少兒的距離,蹲下來說,而且模仿他們的語氣說話,而在融媒體語境下體現現出來的“親”是指帶給小朋友親人的感覺,很多小朋友們在臺上很緊張,不愿意說話,心中缺乏安全感,如果小朋友在臺上感受到親人的鼓勵就能減少緊張感,在舞臺上也能多一份從容和自在,如同鳥兒在天空中翱翔,才是童真的感覺,在融媒體的語境下迸發升級,因為融媒體是渴求真誠兼具包容性的大語境。
(二)語音語調配合角色
如今少兒節目主持人大多以哥哥姐姐自稱,很少出現叔叔阿姨,其實這與時代背景是息息相關的,少兒節目的第一個高峰期剛好是計劃生育時期,每個家庭就有一個孩子,孩子對于哥哥姐姐的主持人感覺格外親切,融媒體的語境下孩子們并沒有那么缺少玩伴,但是父母的工作繁忙讓他們渴望被真正關心和呵護,并不是溺愛,融媒體語境下主持人的身份沒必要到了阿姨的年齡還自稱姐姐,以“干媽媽”自稱,塑造自己的語言風格,可以彌補親爸親媽缺少時間關系孩子,也不過度的管理教育孩子,給他們屬于自己的空間,和孩子會更親近,總之,語言的語調一定要符合真實角色的設定,融媒體語境下角色的刻意扮演會讓孩子覺得很做作。
(三)融媒體語境下技術的應用
語言要順應技術的發展,融媒體語境的形成是依托互聯網技術而形成的,很多人認為融媒體的核心是創意,這并不能否認,但好的創意沒有技術的支撐也只是空中樓閣,少兒節目主持人必備創意和想象力,但技術也是不可或缺的。而且技術不斷在的更新。主持人也需要不斷地調整自己。不斷的學習沖電。
三、結語
在融媒體語境下,少兒節目主持人抓住新機遇,擁抱新的變革,全面提升主持隊伍的素質,提升其隊伍的建設水平,但這需要長期的學習積累,只有在工作中總結積累,提升語言功底,才能不斷完善語言表達技巧,少兒節目主持要學會以觀眾的心態思考問題,拉近和觀眾的距離。提高節目的收視率[3]。
參考文獻:
[1]李英娜.基于新媒體環境播音主持的創新發展[J].科技傳播,2019,11(08):64-65.
[2]趙昱帆.探究新媒體時代主持人現狀和發展策略[J].傳媒論壇,2019(07):56+58.
[3]唐萍.少兒節目主持特點及素質培養分析[J].中國民族博覽,2017(01):235-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