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來美
關鍵詞:羽毛球;損傷;預防方法
運動損傷是指在體育運動過程中發生的各種損傷,包括身體器官或者器官的破壞或生理紊亂,骨性損傷,肌肉拉傷和關節扭傷是最常見的運動損傷類型。羽毛球運動作為一項激烈的隔網對抗的全身運動項目,需要運動員在場地上不停地進行腳步移動、跳躍、轉體、揮拍,合理地運用各種擊球技術和步法將球在場上往返對擊,這對運動員的上肢、下肢和腰部肌肉的力量都有要求,由于很多人沒有接受過系統的訓練,不準確的技術動作會造成肌肉損傷。
一、羽毛球運動損傷的原因
(一)準備活動不充分
準備活動是進行體育活動的重要環節,準備活動不充分是造成運動損傷的常見原因。羽毛球運動需要動員身體各部位的關節、韌帶和肌肉,其中上網前和后退步伐要速度快和動作幅度大,這就要求身體各個關節、韌帶和肌肉充分活動開。
(二)技術動作不規范
技術動作不規范是造成運動損傷的主要的原因之一。羽毛球運動易上手,受到很多人的喜愛,但同時羽毛球運動也需要專業技能,要求運動員掌握一定基礎的技戰術法。很多羽毛球運動員在進行羽毛球運動時容易出現錯誤的動作。當這些錯誤的動作違反了人體結構的特點,身體各器官系統功能活動的規律和運動力學的原理,就容易引起機體組織的損傷。
(三)思想意識上不重視
思想上不重視是導致運動損傷的另一重要原因之一。參加體育運動隨意而為,不重視體育鍛煉中量力而行、循序漸進的原則,缺乏自我保護意識,運動時沒有采取安全措施,在思想上不夠重視,粗心大意,盲目、冒失地進行體育鍛煉。
(四)過度疲勞
疲勞是機體最大的天敵,當機體疲勞時,與運動有關的肌肉力量,韌帶靈活度、注意力方面都會下降,導致心有余而力不足,從而容易導致運動損傷。
(五)其他原因
除此之外,放松活動不到位,體能素質跟不上,場地設施等也都會造成運動損傷。
二、常見損傷部位及預防方法
(一)手腕
羽毛球運動中,最常用的部位就是手腕,無論是撲球、勾球、扣球、挑球等都需要手腕外展、后引、快速抖動,從而使腕關節的三角軟骨板的薄弱環節進行連續擠壓旋轉摩擦,導致腕受傷的發生。因此,在運動過程中做好局部準備活動,規范羽毛球的技術動作,合理安排腕部的局部負荷,掌握好手腕的發力和運動角度,加強手腕關節的靈活度,佩帶護腕,適當進行繞八字練習,借助啞鈴提高手腕力量和柔韌性。
(二)肩部
在羽毛球技術中,擊高遠球或劈吊球,都需要右(左)臂后引,由髖至肩,大臂帶動小臂旋臂伸腕將球擊出,經過多次提肘、肩部外展和內旋,肩袖肌腱受到反復研磨,使得局部負荷過大,造成運動損傷。因此在運動時,除了做好準備活動,還要及時糾正錯誤動作,避免錯誤發力,注意發展肩關節的柔韌性和肩部肌肉力量。
(三)手肘
肘關節的損傷主要是“網球肘”,學名是肱骨外上髁炎,是持球拍類運動最常見的損傷。
羽毛球運動中,正手擊球時,前臂旋轉、抖腕、用力抓握球拍;反手擊球時,伸肘、伸腕都會牽扯到伸肌總腱。因此,運動中準備活動要充分合理,運動量適當,避免肘部疲勞運動。運動完后對肘部進行自我按摩放松,以消除疲勞。
(四)腰部
羽毛球運動員由于疲勞、慢性細微損傷而逐漸形成腰肌勞損。通常在起跳扣殺、左右跨步時,過分伸脊柱動作、扭轉軀干,導致腰部活動過于頻繁,負荷過大或過集中。在進行羽毛球運動時,擊球的時候肌肉不能完全放松,保持緊張性,同時還要加強腰部肌肉力量、柔韌性和腹肌練習。
(五)膝關節
在運動過程中,經常會出現在短距離內反復的快速變向,前屈、后伸、側身、起跳、跨步、后蹬,一旦運動不協調或過度用力,會引起膝關節損傷。為了避免這種現象的發生,在運動前要活動開膝關節,運動中合理控制運動負荷避免過度疲勞,運動后自我按摩,平時還要加強膝關節周圍肌肉鍛煉,熟練步伐。
(六)踝關節
踝關節損傷在運動中最為常見,移動跑位超速,跨步支撐、起跳落地不穩都是造成踝關節損傷的原因。這就要求我們在平時運動中盡量不要騰空起跳,熟練羽毛球的步伐,加強踝關節的肌肉練習,如負重提踵、腳尖走等。
三、結語
羽毛球運動作為一種喜聞樂見的體育項目發展的如火如荼,羽毛球的運動損傷也越來越受到更多人的關注,所以學習好正確的羽毛球技、戰術,掌握運動損傷的預防方法,降低手腕、肩部、膝關節和踝關節的受傷概率是十分重要的。
參考文獻:
[1]納冬俠.羽毛球運動損傷原因及其預防和治療[J].體育世界(學術版),2012(6):23-24.
[2]王慶豐.試析羽毛球運動損傷的原理及預防[J].時代教育,2018(11):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