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晉
摘 要:新型煤化工產業現狀分析很大程度上影響到煤化工產業的綜合性發展質量。本文首先對新型煤化工產業的發展現狀進行了總結研究,并結合新時期的市場需要,制定了新型煤化工產業的優化發展策略,對提升新型煤化工產業的綜合性發展質量,具有重要積極意義。
關鍵詞:新型煤化工產業;發展現狀;改進策略
新型煤化工產業目前正處在創新發展的關鍵階段,加強對新型煤化工產業發展現狀的重視,可以為煤化工產業的持續有效創新提供完整的支持,更好的實現對煤化工產業創新戰略的構建。
1 新型煤化工產業發展現狀
1.1 煤化工產業硬件資源配置規模較低
新型煤化工產業的發展只有保證硬件資源的配置具備一定的規模,才可以充分顯現出新型煤化工產業的優勢。但從現有的情況來看,一些新型煤化工產業技術的應用難以保證在煤化工裝置設計方面取得進展,無法從基礎性煤化工技術整合處置的角度實現對煤化工產業發展戰略的優化。一些新型煤化工產業在進行聯合工業體系建設的過程中,對于電力基礎設施的考察存在不足,導致能源價格的分析總結質量較差,無法為新型煤化工產業與煤電一體化方案的構建目標實現有機結合,難以顯現出新型煤化工產業的技術性優勢。還有部分新型煤化工產業在進行硬件資源配置方案構建的過程中,對于裝備規模的成本統計存在不足,尤其對于規劃性質業務所產生的成本消耗分析水平較差,導致很多煤化工產業硬件資源的配置按照分期處理的方式運作,難以為煤化工產業全面的推進硬件資源配置方案的優化策略提供幫助。
1.2 新型煤化工產業循環經濟模式建設水平較差
循環經濟模式的構建是提升新型煤化工產業綜合性建設質量的關鍵。但是,現有的新型煤化工產業在制定發展策略的過程中,對于煤炭資源的內在優勢分析不夠深入,缺乏對煤炭資源綜合性應用價值的總結,導致煤化工產業的創新無法在煤炭資源綜合利用方面取得進展,難以為煤炭資源的價值轉化提供技術性支持。一些新型煤化工產業雖然具備創新推進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的意愿,但缺乏對循環經濟產業價值的關注,導致煤炭轉化技術的應用難以在技術應用效率方面取得進展,也使得循環經濟產業的發展無法在環保屬性方面得到優化。還有一些新型煤化工產業的發展對于化工資源的各方面價值總結不夠全面,尤其對于化工原料的制備流程分析存在不足,導致循環經濟模式的構建難以在煤炭資源的過剩產物控制方面取得進展,難以為化工原料綜合性價值的顯現提供完整支持。
2 新型煤化工產業創新發展策略
2.1 提升煤化工產業硬件資源配置水平
煤化工產業硬件資源的配置很大程度上影響到新型煤化工技術優勢的實現水平。因此,在進行煤化工產業發展策略設計的過程中,需要從原材料工業的角度出發,對新型煤化工產業的規模優勢進行凸顯,保證新型煤化工產業在進行硬件資源配置方案設計的過程中,可以按照綜合聯動的思路進行硬件資源的整合,為新型煤化工產業充分適應硬件資源配置方案的改進需要提供幫助。要加強對電力行業發展情況的關注,尤其要從煤電聯合的角度進行煤化工產業發展策略的設計,并對煤化工產業的價格性優勢予以明確,更好的實現對煤電聯合產業的創新設計。要加強對新型煤化工產業規劃性質業務的重視,尤其要對規劃工作涉及到的成本支出情況具備足夠的重視,使煤化工產業發展策略的設計可以更多的按照投資規模優勢的因素進行業務改進,更大程度上實現對煤化工產業硬件資源配置情況的精準把控,并保證一次規劃所具備的成本節約優勢可以得到更大程度的顯現。
2.2 提高新型煤化工產業循環經濟模式創新構建水平
在制定新型煤化工產業的創新方案過程中,必須對其環保價值進行完整的了解,并從構建循環經濟體系的角度,進一步明確新型煤化工產業的主體價值,以此保證循環經濟模式的創新發展可以適應新型煤化工產業的創新發展需要。要從煤炭資源深加工體系建設的角度,對新型煤化工產業的循環經濟模式進行創新,尤其要對煤炭資源的多方面應用價值進行全面的考察,使煤炭資源可以按照綜合利用的理念,更加完整的適應循環經濟模式的實際構建需求,為新型煤化工產業更加充分的實現煤炭資源的應用性價值提供幫助。要加強對新型煤化工產業構建過程中,煤炭資源開發應用流程的關注,并使新型煤化工產業可以更好的憑借循環利用模式實現對煤炭資源價值的全面開發。
3 結論
新型煤化工產業的發展對傳統煤化工產業形成了一定的替代性影響,但是,其創新發展經驗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煤化工產業的綜合性發展水平。在這種情況下,加強對新型煤化工產業特征的關注,并制定符合實際情況的優化策略,對提升新型煤化工產業的綜合性發展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慕向偉.中國煤化工發展現狀及對石油化工的影響[J].化工設計通訊,2018,44(08):11-12.
[2]劉濤,閆凱,趙旭,尹延柏.論我國現代煤化工產業發展現狀及策略[J].中國石油和化工標準與質量,2018,38 (11):104-105.
[3]趙銳君.煤化工環境污染問題分析及新奧清潔能源技術研發實踐[J].中國石油和化工標準與質量,2018,38(11):115-116+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