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亮珠 冼藝彤
摘要:對固體廢物的治理與國家經濟和社會安全息息相關。在原材料供應不足、國外固體廢物價格低廉的情況下,我國面臨著固體廢物走私嚴重、垃圾處理技術工藝不成熟、回收體系不夠全面等問題。這些固體廢物在走私過程中形成了產業鏈,鏈條龐大,主體復雜,處理過程中產生了大量有毒物質,給生態環境帶來了極其嚴重的危害,對海關和各監管部門提出了巨大挑戰。嚴格管制“洋垃圾”的肆意入境成為了“綠色海關”的首要課題。本文從產業鏈的角度對“洋垃圾”產業的現狀進行了闡述,分析鏈條的主體和相互之間的關系,并據此從加強部門合作和完善垃圾回收體系等兩個方面來提出對策。
關鍵詞:“洋垃圾”;產業鏈;現狀分析;對策研究
一、綜述
上世紀80年代以來,制造業快速發展,生產出大量的成品,需要消耗大量的原材料,國內已經難以滿足這種需求,原材料短缺問題日益凸顯。于是制造商轉而尋求其他辦法來滿足原料需求,將目光投向國外,開始進口可作為原料的固體廢物。在此需求的驅使下,中國的垃圾進口量年年增長。洋垃圾的市場發展日益壯大,產業鏈鏈條龐大,延伸寬廣,創造了巨大的利潤。
作為境外固體廢物的一種,“洋垃圾”主要包括廢礦渣、舊服裝、建筑垃圾等。它不能再作為資源使用,或者雖然可以作為原料,但是并不符合環保標準。因此,走私洋垃圾進境,會對環境造成極大不良后果。例如,從國外進口本該當垃圾處理掉的舊衣服,數量巨大,有明顯的污漬甚至血漬,沒有經過正規的檢驗檢疫,極有可能攜帶大量病菌細菌,帶來健康隱患。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政府部門推出相關措施,打擊洋垃圾走私,加強固體廢物進口監管,其中包括實行《關于禁止洋垃圾入境推進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實施方案》,較為完善的固體廢物進口管理體系得以逐步建立。海關也加大了查處力度,破獲了多起走私“洋垃圾”的案件,成效顯著,但依然面臨嚴峻形勢,走私案件頻發,屢禁不止。
中國在制造和銷售洋垃圾方面仍然有著巨大的市場。“洋垃圾”走私活動的日益增多使得由此引發的環境問題逐漸顯現。在國際化的背景下,國際社會在這一方面遇到管理難題,中國也面臨著巨大挑戰。洋垃圾市場的發展離不開產業鏈的完善和日漸成熟。要進一步改善這種狀況,需要從產業鏈發展現狀著手,分析各鏈條環節,結合國內外環境形勢,提出對策和建議。
本文運用產業鏈分析的相關理論和方法進行分析,充分了解“洋垃圾”產業鏈的組成環節、運作形式、發展現狀,以提高人們對其的了解程度和重視程度,防止“洋垃圾”流入,威脅社會和人民。
二、洋垃圾產業貿易鏈條分析[1]
(一)何謂產業鏈
產業鏈是指以技術和經濟聯系為基礎的產業部門之間的關系,是生產消費的各個環節企業的集合。而“洋垃圾”的產業鏈主要由三部分組成,包括供應商(即國外垃圾出口商)、中間商(運輸商)、采購商(批發商、零售商)等。他們之間存在著供求關系,從供應、運輸到采購,都是以各方的供給需求為基礎的。
(二)洋垃圾產業鏈組成
由于洋垃圾的巨大利潤額和不易監管,灰色利益鏈得以形成。供應商,即國外垃圾出口商,通過各種途徑從本國內收集垃圾,比如企業、工廠等因為生產而產生的廢料,居民丟棄的廢舊衣服鞋子,還有廢舊產品及其零部件如五金等,運送給中間商。中間商則負責聯系國內買家,尋找客戶,與客戶簽訂訂單,并用種種辦法將垃圾走私到國內。收購商購買了這些垃圾,并交給專業方進行加工處理,提取其中有用材料進行利用,制造新產品。例如,飲料空瓶經熔化再造成塑料顆粒,制成別的塑料制品;以低密度聚乙烯名義進口乙烯聚合物廢碎料,制成生活用品;進口廢舊衣服鞋子,進行重新洗滌翻新后貼上標簽流入市場。這些產業鏈的存在,不僅解決了原料短缺問題,也節省了生產成本。下面,將結合例子分析產業鏈。
1.出口端:供應商追求高額利潤。成本差是驅使垃圾大量供應的重要原因。例如,英國出口商向中國出口1集裝箱26噸的垃圾,成本只有約4500元人民幣,比自己國內陸路運輸還便宜。由此可見垃圾運輸的成本并不高。但是處理這些廢品需要非常復雜和昂貴的處理方法和工序,因為這些國家對危險廢物處置的規定和標準十分嚴格,因此商家要為此付出的成本很高。所以運輸垃圾的成本要比自己加工處理的成本低得多。垃圾貿易商受利益驅使,將大量危險廢物從邊境轉移到發展中國家,既減少了本國內的環境污染問題,又規避了巨大垃圾處理成本,牟取暴利。
再者,外國政府會對垃圾運輸、處理進行相對高的補貼。出口垃圾的公司可以賺取雙份利潤,不僅可以拿到地方政府撥給他們的垃圾處理款,在此之后出口垃圾,還可以再從中國進口商那里取得高額收入。所以很多公司在收集了垃圾,收取了補貼費后,把自己的廢物轉賣給國內的廢物處理商,從而達到賺取巨額利潤的目的。
2.運輸端[2]:中間商多渠道運輸。根據資料,中間商有多種方式來逃避海關監管。第一是謊報,以捐贈物品或其他物品的名義申報垃圾;第二是夾帶進口;第三是走私。例如,深圳海關的一次打擊固體廢物走私的大規模行動發現,一些清關團伙利用其他企業的廢塑料進口許可,從多個港口走私廢塑料,再運往企業加工銷售。這些企業不能申請許可證,因為它們不具有相關生產資質,沒有通過環保評估,所以企圖購買其他企業非法轉售的許可證進行虛假申報,通過一般貿易走私進入國家。由此可見,通過非法倒賣和轉讓固廢進口許可證可以獲取暴利,不少走私案件是與此有關。另外,每一年企業都有進口指標,如果這些指標沒有用完,那么第二年的進口指標將會減少,于是企業利用這些指標去牟利。
再例如,在2017年的一個案件中,實際收貨人在境外采購廢塑料,他們沒有與此相關的進口許可,因此他們轉交給擁有許可證的公司向海關申報進口,貨物放行后再轉而運輸給實際收貨人,通過這種辦法,企業獲得高額利潤,收貨人也僅僅需要支付一筆通關費。這給海關的后續監管提出了不小挑戰。
3.銷售端:采購商多渠道處理。貿易公司進口的“洋垃圾”,有許多是轉賣給了小工廠進行加工處理,從而賺取差價費。也有一些大工廠,將品質好的固體廢物留給自己生產,再把品質差的轉賣給別的小工廠。在我國,危險廢物處置的成本仍然很低,工序簡單,相關法律也存在較大漏洞,監管尚未完全到位。非法入境的固體廢物經過簡單處理,可變成拖鞋、玩具等生活用品,有巨大的健康隱患。舊衣服經過處理后,拿去市場二次銷售,有的商店一年可以賺十幾萬元。
對于國內垃圾進口商來說,購買國外廢舊塑料的花費要比購買國內塑料的少得多,利益要可觀得多。在廣東,垃圾回收站里的塑料每噸需要四五千元,而進口的塑料每噸一千四百元,即使扣除運輸成本,也有很多利潤可賺。再加上很多發達國家的企業會利用“捐贈”和“反補貼”等名義進口,所以利潤更加豐厚。
三、對策研究
針對上文提到的產業鏈各環節存在的問題,以下主要從兩個方面提出相應對策。
(一)完善協同機制,加大監管力度[3]
全國海關組織嚴打“洋垃圾”走私,直觀影響是攔截了數量龐大的即將入境的固體廢物,取締清剿從事違法活動的犯罪團伙并有效切斷了“散亂污”企業的原料供給,長遠而言,利于經濟高質量發展、生態環境高質量保護。而行動的長久有效性需要各個部門的共同參與。
多部門應該交換線索,通報案情,聯合執法,從多個角度預防、打擊走私行為。應該定期開展專項行動,類似“藍天行動”“大地母親”行動等,加強進口貨物查驗監管,提高查驗比,比如深圳海關嚴格執行的三個100%查驗要求。完善風險管理機制,加入安全準入風險防控,加大監控布控比例,加強單證審核,保證單證材料的準確性、真實性、合法性。核查企業注冊信息,審查其進口許可證件及配額。海關應與其他部門進行進一步銜接配合,全面精準打擊犯罪。例如,福建海關抓獲走私固體廢物團伙,在了解此案后,環保局將把非法企業納入“黑名單”。防止更多類似情況發生;廣東省陸豐市組織多個部門,動用了公安、交通、海防等執法力量,從海路和陸路對走私頻發海域進行整天不間斷巡查,嚴防舊衣服流入。
(二)完善國內廢舊商品回收體系,提高資源利用率[4]
從經濟角度來理解,洋垃圾與國內垃圾是相互競爭的關系,一方的強勢占據市場必導致另一方市場的不景氣,國內的廢物利用一直以來處于弱勢地位。因此應該加強國內回收體系建設。
政府應該進行全局規劃,合理安排收購網點。在每一居民區,應該根據居民分布密度來設置健全的網點,每個網點必須包含垃圾量大的垃圾分類箱,比如塑料、紙制品,其他可回收垃圾比如紡織制品、電子產品等垃圾量小的回收網點的數量則可以適當少一些。逐步推行刷卡制度,記錄每戶居民的垃圾量。實行獎懲措施,對垃圾量少、分類得當的居民進行獎勵,對不按規定進行分類、產生過多垃圾的居民進行處罰。應該安排環衛工人及時回收垃圾,清理垃圾箱,以便提高垃圾箱的使用效率。
制定垃圾回收指導價格,提供補助。政府應該對市場狀況進行研究,根據各種種類的垃圾的垃圾量和相應的需求量,提供不同種類垃圾回收的參考價格,防止各地形成回收垃圾的價格惡性競爭。適當提高環衛工人的薪資,保障他們的福利,并且對垃圾分類處理站進行資金補助,便于分類處理站購買、維護、更換設備,提高處理垃圾的效率。提高居民環保意識,將垃圾分類細致化。
小區應當開展相關活動,普及垃圾分類知識,讓居民認識到進行垃圾分類的重要性,以及清楚不同種類的垃圾如何區分,比如告訴居民要將廚余垃圾、塑料、紙制品、電子產品、玻璃、紡織制品等分類回收,并且舉例說明這些垃圾種類大概都包含哪些居民的日常用品。還可以開展環保評比活動,評選出小區的環保達人,提高居民投身環保的積極性和熱情。
四、結論與展望
本文從整個產業鏈的角度詳細地研究了“洋垃圾”的現狀,探究了這個走私現象的根源,并據此提出了對策和建議。盡管對洋垃圾的管控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再生資源回收正實現快速復蘇,但對于外來垃圾“入侵”及國內垃圾整治仍不能輕易懈怠。首先,海關監管環節需再次強化,填補尚有不足的監管漏洞,并建立信息共享和聯合監督管理機制,攜手多部門開展聯合執法行動;其次,充分利用媒體作為信息傳播工具的作用,推廣宣傳洋垃圾的危害,利用公眾意識引導行業自律,實現利益協調。
禁止洋垃圾入境、扶持資源回收產業,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標志性舉措。放棄先污染后治理的低質量經濟發展模式,實行嚴格的生態保護制度,守護“綠水青山”已成為全社會共識。維護國家生態環境安全,促進再生資源回收,綠色海關在行動。
參考文獻:
[1]張希為,易曉怡.基于全產業鏈視角的“洋垃圾”現狀研究[J].中國市場,2016(20):88-89.
[2]柯學東,廖杰華.廣東“洋垃圾”利益鏈調查:英商獲利滾滾聯滘黑水橫流[J].資源再生,2017(04):52-55.
[3]楊陽騰.深圳全鏈條封堵“洋垃圾”[J].小康,2018(17):70-71.
[4]陳偉.封堵洋垃圾須斬斷黑色利益鏈[N].經濟參考報,2017-08-01(02).
(指導教師:梁大忠)
注:該論文受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經費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