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冬黎
【摘? ? 要】“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是我國一直堅守的社會主義建設方針,而且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背景下,國家越來越重視傳統優秀文化的繼承與發揚。語文具有很強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傳承傳統文化的主陣地。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一直是教育界重點研究課題。在本文探究中,筆者就現在高中語文教學的角度,分析如何實現傳統文化的融入,為其他學者提供理論借鑒依據。
【關鍵詞】高中語文? 傳統文化? 策略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07.097
長期以來,在人們的意識中,高中一直擔負著教學的雙重責任。一是通過教學培養和高考篩選,實現人才輸送;二是在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對學生各方面深化素質培養,為社會積蓄后備力量。但是隨著新課改理念的推行,又為高中教學添加了一項新的教學任務——實現中國上下五千年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繼承與發揚。這也是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基本要求。而語文學科包括各種形式的古文、散文、小說等,涵蓋了豐富的傳統文化。在語文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能夠讓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吸取文化養分,培養優秀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和道德情操,有助于核心素養的提升。
一、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社會歷史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1]。文化是一個生生不息的運動過程,任何一種民族文化,都有它發生發展的歷史都有它的昨天、今天和明天[2]。中華傳統文化其實就是中國文化的“昨天”,可以從縱向和橫向看待“昨天”文化的發展。縱向劃分來看主要內涵包括:獨具民族特色的語言文字、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惠及世界的科技工藝、精彩紛呈的各類藝術、百家爭鳴的學術思想等;從橫向劃分來看主要內涵包括三大方面: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社群文化,物質文化主要包括衣冠服飾、建筑、飲食等;精神文化主要包括哲學思想、文學、史、藝術、宗教等;社群文化主要包括道德觀念、社會行為、典章制度等。由此可見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古人智慧的展示,又是當下塑造中華民族品格與靈魂的法寶。
二、高中語文與中國傳統文化
首先,從兩者的關系來看,傳統文化是語文學科的根與魂。語文可以看作“國語”與“國文”的統一體,是文化傳承的載體。語文教育可以追溯到古代,那個時候并沒有“語文”的概念,主要是背誦名家經典著作。通過詩、詞、曲、賦等語言形式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甚至有些文學本身就是傳統文化的載體,像《詩經》《論語》、唐詩、宋詞等,涵蓋了傳統文化的精華。從古代延伸到近代語文,又出現了散文集、小說等,揭示當下社會的同時,宣揚一種人文精神。
其次,從傳播方式來看,高中語文教學是傳統文化的傳播工具。語文本身具有很明顯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語文教材中涵蓋了豐富的傳統文化元素。而且近幾年語文教材在編著上增加了傳統文化內容,拓展了知識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了用各種手段和方式進行傳授,學生能夠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到文化的熏陶,將文化底蘊扎根心底。另外,通過各種教學活動的組織,學生會對傳統文化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再加上課外《中國詩詞大會》等節目的宣傳,更強化了傳統文化的傳播與繼承。
三、將傳統文化融進高中語文的教學策略
(一)深入挖掘教材,滲透傳統文化
高中人教版語文教材在編寫過程中充分考慮了傳統文化的滲透,每一單元每一篇課文都包含豐富的文化元素,尤其是經典著作,更顯示出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和底蘊。作為一線語文教學工作者,需要吃透教材,從課文只能夠挖掘文化精髓,實現傳統文化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融入。
例如《離騷》講述了戰國時期屈原對楚國命運和人民生活的關心,反映出屈原對國家和人民的熱愛。通過“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表述出詩人雖然受挫,但是志向不會因此而改變,教育學生學會在逆境中堅持理想。在教學實踐中不能只停留在對字面意思的理解,要進行深層次挖掘,對文章進行整體領會。屈原為什么這么憂心楚國?在新時代我們又該怎樣繼承和弘揚這些傳統文化的精髓呢?由問題帶出傳統文化學習,學生能夠真正將文化與生活相聯系。
(二)營造課堂文化氛圍,加強人文精神熏陶
課堂氛圍一直是教學過程的催化劑,能夠增強教學效果。教師可以從聽、說、讀、寫幾方面營造傳統文化氛圍,實現人文精神渲染。比如學習《詩經·氓》時,選擇在網絡上尋找優秀的名家朗讀,將相關視頻投放到屏幕上,先通過聽感受詩經中一位女子從青梅竹馬、求婚戀愛、兩心相許、結婚度日,到男子變心、一刀兩斷的全過程。然后再分組有感情朗誦,每位學生選擇一個戀愛過程。這樣將聽、讀結合起來,能夠讓學生真正理解詩詞、文言文的蘊意。之后讓學生試著用詩詞的方式寫一段愛情表白,描寫對方姿態、氣質、言語等。學生會發現此種方式在情意表達上顯得更加含蓄、婉轉,相比直接用白話文進行表達更具有韻味,不僅感嘆到古代偉人的語言智慧和文采,真正領悟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整節課堂都是在古風古韻中進行,渲染了教學氛圍,加強了對學生人文精神的熏陶,實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合。
(三)豐富教學方式,實施寓教于學
教學方式是根據教學目標進行調整與改革的,新課程理念下提倡“三維目標”,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所以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要從此三方面進行融入、學習,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讓學生不但能夠獲得文化知識,還要吸收文化精髓,實踐文化弘揚。
例如學習《琵琶行》時,利用多媒體播放古輕音樂,讓學生品味音樂的抑揚頓挫,對音樂知識有一定了解;學習《雷雨》時進行角色扮演,讓學生感受封建社會下資產階級家庭的悲劇,學會正確看待中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學習《中國建筑的特征》時,鼓勵學生走訪家鄉古建筑,了解不同建筑元素蘊含的傳統文化含義。用美的眼光欣賞建筑藝術,領略富含中國人民特色的思想意識和文化傳承。
綜上所述,中國傳統文化作為人們智慧的來源于結晶,是民族的瑰寶、精神的象征。而語文作為傳統文化繼承與發揚的載體,一定要發揮實質性作用。教師需要擦亮眼睛,用心研究教材,營造傳統文化氛圍,采用各種方式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將傳統文化與高中語文教學完美融合。
參考文獻
[1]潘涌.論高中語文教學中的中國傳統文化教學[D].貴州師范大學,2015.
[2]杜莉莉.新課標視野下傳統文化融入高中語文教學研究[D].淮北師范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