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芳
【摘? ? 要】漢語是我們的母語,如若學生連自己的母語都學不好,以后面向社會時,將難以走得更遠。因此,學好語文對學生們來說十分重要。小學語文作為學生學習漢語的一個重要基礎,需要我們教師對其加以重視,不斷革新教學方式,增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關鍵詞】小學語文? 學習興趣? 培養方法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05.106
俗語有云:“興趣是最好的教師”,要想學生學好語文,我們不僅要增強我們課堂的趣味性,還要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尤其是在小學階段,小學生的心智尚不成熟,難以長時間地集中注意力。如果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方案很無趣,沒有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那么,他們的注意力很快就會被其他事物牽引住。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教師要先讓學生對語文感興趣,學生對語文感興趣了,自然也就愿意聽教師講課。
一、傳統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興趣少的原因
(一)授課形式單調,缺乏趣味性
在傳統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主要通過口頭表達和課本向學生傳達語文知識,很少通過音頻、視頻,或者其他課堂小活動向學生講解語文知識。但在小學生的思維中,他們對運動的、多彩的、豐富的事物更感興趣,也更加容易吸收這些事物向他們傳達的信息。因此,小學語文課中,學生往往不能長時間集中注意力,他們的注意力也很容易被課本中的彩色配圖牽引住。雖然一些教師會采用誦讀的方法集中學生注意力,但是也往往是收效甚微。
(二)以教師講解為主,學生參與感較少
大多數小學語文教學其實還是保留著傳統“滿堂灌”式的教學思路,一節課下來,往往是教師站在講臺上,按照自己課前準備的教案講課,偶爾抽調跑神的學生起來回答課本上的幾個問題。這樣的課堂互動是缺乏趣味性,缺乏生動性的,很難真正地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不可能培養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滿足學生的參與感,并讓他們在參與的過程中有成就感,增強他們的自信心,能夠在很大的程度上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積極性地長期調動,慢慢地就會形成一種習慣,進而使語文成為學生的一個興趣點。而以教師為主的講解,是達不到這種效果的。
(三)與學生生活缺乏共鳴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人強調生活化教學,即與學生的生活相接軌,一方面可以培養他們對知識的實際運用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讓學生感到親切。不管是小學生還是其他人,人對和自身實際生活相關的東西總是要更感興趣,更愿意在這些事情上投入時間和精力。而在傳統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所講得的內容往往只是課本上涉及的內容,很少會考慮到這個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生活有沒有什么關聯,更不會想到以這個關聯作為教學切入點,和學生講解新的語文知識。語文是一門文字量很大的學科,本身就容易讓心智尚不成熟的小學生感到疲倦,加之沒有生活共鳴,缺乏趣味性,學生自然就不愿意繼續學習語文這門學科。如果長期讓他們處于厭煩心里的話,他們后期會對語文產生一種抗拒心理,不利于他們往后的深入學習。
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使用多媒體,豐富教學手段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科技產品融入到了教學環節當中,這成為一種趨勢,也成為一種共識,即通過豐富教學設備,增強課堂的趣味性和多樣性,在一定程度上,增強學生對語文學習的好奇心。音頻、視頻等能夠為學生具體展示教學內容,這樣不僅能夠減小小學語文教師的備課負擔,而且還能夠實現資源共享,即各個地方的學生都有機會享受到優質教學內容。例如,我們在講聲母、韻母的時候,除了我們自己在課堂上進行示范講學,還可以在網絡上找一些有趣的、形象的視頻、圖片,幫助學生理解。這樣,教師也能夠在節約精力的情況下,將一個知識點用多種方式向學生展現,增加學生對該知識點的印象,同時,還容易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快樂。此外,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想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還可以進行課外趣味拓展,豐富教學內容。我們小學語文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除了可以講授課本上要求講解語文知識點,還可以向學生傳達一些和這個知識點相關的小趣聞,豐富教學內容。在學生聽課感到無趣,注意力被分散的時候,我們教師就可以有選擇性地和學生講一些小趣聞,既可以幫助他們放松神經,還可以活躍課堂氛圍,讓學生處于興奮狀態,這樣我們教師稍后將話題引導回核心教學內容時,學生的精神狀態也是比較好的,很容易吸收教師所講的教學內容。但是,教師在準備這些課外拓展知識點的時候應當注意幾個方面,即緊貼核心教學內容,要符合小學生的認知水平,以便于教師把控課堂氛圍。
(二)增設問答等活動環節,增加學生參與感
在小學語文學習興趣培養的過程中,我們還要積極增設問答環節。這里的問答并不是只針對成績好的學生,或者上課經常跑神的學生,當然,可以從他們開始。這個問答環節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增強學生的自信心,讓他們有參與感。這個過程對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十分重要。例如,我們在講授《晏子使楚》的時候,就可以在講課過程中穿插一些簡單的小問題,并隨機找學生回答,如果他們回答不出來,不要急著生氣,請下一位學生,可以慢慢引導,等到他們回答出來的時候,給予他們以表揚。這樣學生之后會慢慢地嘗試聽教師講課,并回答問題。這樣的行為慢慢地也會變成一種習慣,學習語文也就從而成為學生的興趣。
(三)關注學生的關注點,與學生生活接軌
將我們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生活連接起來,可以讓學生感到親切,并有一種探究欲,想知道教師講的和他們了解到的是不是有什么不一樣,這時候,教師適時滿足了他們的落差感,他們就會想要進一步了解語文,學生對語文就產生了一種原始的興趣,之后教師再對這種興趣加以引導和培養,慢慢地就會變成一種習慣。適當地將語文和小學生的生活以及關注點連接起來,并不會使課堂教學陷入混亂,相反,容易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正如興趣一樣,好奇心同樣是學生學習的一個重要推動力,更何況,興趣其實來自于好奇心。另外,這對提高學生知識點的實際運用能力也十分有幫助。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我們教師要不斷調整教學方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體會到學習語文的快樂。小學生感覺自己能從學習語文中獲取成就感和幸福感,自然也就愿意投入到課堂中,跟隨教師的講課節奏。這就需要我們教師順應學生需求,提高自身教學水平,不斷調整教學策略,拉近師生距離,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感到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