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雅麗
【摘? ? 要】朗讀是一種出聲的閱讀方式,它是小學生完成閱讀起點的基本功。朗讀可以激發學生對語文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言語能力和表達能力。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應該重視朗讀的重要性,在小學生朗讀的過程中及時進行指導,不能讓學生把錯誤的習慣帶到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
【關鍵詞】小學語文? 朗讀指導?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05.177
在《語文課程標準》中,四個學段的閱讀部分都提出了:“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并且在教學建議中也提出了:“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可見《語文課程標準》中對朗讀的重視。小學生的語言還在發展階段,詞匯量和語法儲存量需要不斷地擴充,但是小學的課本中更多的是關注的學生詞匯的發展,對語法的補充并不多,因此學生就要選擇用其他方式來學習語法,朗讀便是最好的方式。朗讀是把文字轉化為有聲語言的一種創造性活動,它是閱讀的一種,能鍛煉學生的語言能力,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在朗讀的過程中學生還能從中得到與作者的靈魂交流,了解文章的內容和情感,熟悉單詞發音,在潛移默化中增強自己的文化修養,對學生之后的閱讀和寫作都有極大的幫助。但是小學生畢竟詞匯儲備有限,對長句的停頓不了解,容易造成讀錯或是朗讀不流利,對文章情感的把握也不是很明確,若任由學生錯誤朗讀便會造成學生語言能力發展形成障礙,并且這種錯誤朗讀習慣會一直持續下去,難以改正。因此,教師要讓學生多朗讀,并且在學生朗讀過程中找到錯誤點,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朗讀指導。
一、學生朗讀錯誤類型
(一)情感表達錯誤
朗讀最重要的一點便是情感的表達,一篇文章的朗讀若只是把字音讀準而忽視了情感的表達,那么這篇文章的朗讀可以說是失敗的。對于小學生來說,剛接觸文章的時候是很難去把握文章所要表達的情感,哪怕就是在理解文章之后也是沒有技巧去表達的,他們的經驗和經歷還都太少了,沒有學會朗讀的技巧。朗讀對他們來說更像是完成任務的讀書,難以去享受朗讀的意義和快樂。
(二)詞語發音錯誤
由于小學生的詞匯量不足,因此在課文中常常會遇到不認識的字或詞語。又因為身邊沒有字典或是因為學生的懶惰心理,因此許多學生并沒有去深究其正確讀音,而是根據自己的已有經驗來猜測生字或詞語的發音,從而導致學生的發音各不相同,這樣盲目的朗讀也就達不到擴充單詞量的效果,若是教師不加以指導,改正他們的發音,長此以往學生就容易認為自己錯誤的讀音是正確的,可能會在之后的生活或者學習中鬧出笑話,也不利于學生語言能力的發展。
(三)長句停頓錯誤
小學課本中,文章多是以簡單句組成,但也不乏長句的出現。長句往往結構復雜,組成的單詞多,意思較難理解。因此,在學生的朗讀過程中遇到長句就容易產生下面幾種情況:(1)逐字朗讀,只求讀完句子;(2)隨意斷句,不關心句子的組成;(3)直接跳過,逃避朗讀長句。大多數的學生面對長句的出現更多是選擇不愿意去讀長句,更不愿意去分析長句。
二、造成學生朗讀錯誤的原因
學生朗讀之所以出現以上三種情況,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就在于學生的詞匯量不足、不愿意用心去分析文章的結構和朗讀的經驗不夠。如今的學校還是保持著應試教育的教育方式,重視學生的成績,忽視學生的素質教育。在課堂上教師也更多的是讓學生學習做題的技巧,在這些教師的眼中,朗讀是沒有意義的,不能帶給學生成績上的快速增長。正因為如此,才會導致學生不會朗讀也不愿朗讀。
三、教師如何進行朗讀指導
(一)引導學生找出情感詞
小學課本中的文章整篇感情基調都差不多,偶爾會出現幾篇情感有波動的文章,想要學生較為正確地把握文章的情感,最重要也是最簡單的就是找出情感詞,將全文的情感詞按順序組合在一起就是全文的情感波動了。當學生了解文章的情感之后,想要朗讀出感情就很簡單了。
(二)及時糾正學生的發音
當在朗讀中出現不會的生字或詞語時,教師需要做的絕不是視而不見,而是要把這個生字或是詞語記錄下來,在學生朗讀結束時及時把學生讀錯的內容指出來。在學生讀的過程中最好不要去打斷他們,小學生的注意力是以無意注意為主,有意注意在高速發展。當學生聚精會神地朗讀文章時,若教師打斷了這個過程,那么就是打斷了學生的有意注意的維持,這不利于學生有意注意的發展,并且學生的情感也就被打斷了,要重新找回之前的感情是極為困難的。因此在學生朗讀結束之后再把他們存在的問題一起說出來,并讓他們把自己有問題的句子多讀幾遍,加強他們的記憶。
(三)教學生分析句子的組成
長句的斷句并沒有一個完全適用的順序,不一樣的斷句所表達出的情感可能完全不一樣。教師要教學生自己去分析長句的組成,一個句子最簡單就是由主語、謂語、賓語組成,在這之上還會有定語、狀語和補語,教師要引導學生找出句子的主謂賓,把長句提煉成短句,然后再分析其他的組成部分,這樣學生才能舉一反三,學會自己斷句。
(四)培養學生查字典的習慣
學生的惰性是造成他們學習效果低下的主要原因,想要改變學生的惰性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是要循序漸進,從一些小習慣中慢慢改變,查字典就是在小學階段必須培養的習慣。學生的惰性很大程度上和教師的習慣是分不開的,若學生有什么問題,教師不讓他們自己去探索就給出了答案,那么就容易助長學生的惰性。朗讀也是一樣的,當學生發現在朗讀的時候有陌生的單詞時,教師不要直接告訴學生單詞的讀音,而是應該把問題放在那里,讓學生自己查字典去尋找答案。
朗讀是一種出聲的閱讀方式,朗讀可以激發學生對語文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言語能力和表達能力。我們應該重視朗讀的重要性,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加強學生朗讀的指導。
參考文獻
[1]梁瑋岑.小學語文朗讀教學方法分析[J].教育界:綜合教育研究(上),2017,0(4).
[2]車晴霞.如何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進行學法指導[J].教育觀察,2016,0(6X).
[3]于善發.朗讀藝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語文學刊:高等教育版,2015,0(9).
[4]孟淑玲.中衛地區小學語文朗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教育觀察,2016,0(7X).
[5]王聰.淺談小學生自主閱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策略[J].求知導刊,2017,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