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雙敏
【摘 ? ?要】采取生活化的方式開展高中地理教學,就需要將地理知識點與學生的實際進行有機的結合,并在這一過程中將生活常識作為教學的切入點,在教學設計中切實注重生活化內容的應用,才能更好地通過創設的情景,促進地理知識點生活化的處理。在強化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更好地促進地理知識點的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高中地理 ?生活化 ?地理教學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23.014
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學不僅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有著重要作用,還能提高學生對高考試題的解答能力,更好的實現教學目標,同時對教師的專業成長有著重大提升,因此,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學是時代的要求,是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
一、傳統地理教學的弊端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僅僅是教給學生相對基礎的概念與規律,對地理知識和實際生活之間的聯系并未深入講解。實際上,很多地理知識規律都和實際生活存在緊密聯系,教師必須要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讓學生能夠清楚地認識到地理知識與生活的聯系,這對于促進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提升是非常有幫助的。新課程改革之后,地理知識也更加多元化,很多現代化的教學理念被提出,讓生活化教學得到了進一步的推廣,但是實際教學效果還有待進一步提升。
從根本上而言,教學活動本身就是人的一種社會活動,屬于教師與學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然而過去的教學卻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教學的本質。從學校方面來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忽略了現實生活的教育意義,反而更加注重課堂知識理論的教學,而很大一部分教師沒有及時地疏通與引導學生的學習思維,僅僅是一味地給學生講解或演示自己所掌握的知識,最終導致學生缺乏主動選擇、建構和吸收知識的能力。鑒于此,唯有從根本上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才能夠真正解決過去地理教學存在的問題,才能夠讓學生得以全面健康的發展。
二、高中地理教學回歸生活的原則
(一)凸顯時代性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文明的進步,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理環境發生著巨大的變化,以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為研究對象的地理科學也日新月異地變革著。地理教學作為學生接觸新時代地理信息的重要途徑,不能僅僅停留在傳統知識的照本宣科上,更應該幫助學生深入認識變化的社會。回歸生活的地理教學就很好地實現了地理知識和現實社會的連接。地理教師必須將單一的校園課堂向社會課堂、生活課堂拓展,不斷在生活中充實豐富自己的教學案例儲備,提升自身素質,才能適應新時代教育發展的需要。如在進行交通建設的區位條件及意義教學時,我及時的就以港珠澳大橋為案例增強時代性。
(二)注重實踐性
地理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現代地理素養的培養不應該局限于書本,“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讓學生理解地理知識的功能與價值”是新課程的重要理念。地理新課程改革對于學生學習體驗和動手能力的要求更多。遇到地理教學中的難點問題,教師要注重開發地理課程資源,把復雜的知識生活化,可以嘗試設計具有操作性的小實驗讓學生親自動手實踐,幫助學生突破難點。如在學完地球運動知識后指導學生用立桿測影法測量學校所在地的經緯度,既幫助學生理解了課本知識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在教學設計中加強生活化元素的應用
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對地理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作為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將生活化的元素與地理知識點進行有機的結合起來,這樣才能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比如在進行地球運動知識點的學習時,若我們只是簡單的介紹,學生在理解過程中往往較為抽象,所以教師在教學設計中就需要考慮到這個方面的問題,并將生活化的元素融入教學設計之中,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對這一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在進行知識點教學前,教師可以引導你學生思考為什么會有白天和黑夜,為什么夏天的白天長、冬天的白天短等問題,這些問題的提出,由于與學生的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系,學生往往會對這些問題產生疑問,再隨著教師的引導和知識點的學習,學生就能更好地了解到地球通過自轉和公轉,促進學生對其的理解,進而促進學生對其的學習。而在當前日益注重環保的今天,很多氣象災害的存在,使得人類不得不反思自己的行為。比如在教學有關氣象災害的知識點時,引導學生對臺風、洪澇、干旱、暴雨、寒潮等氣象災害的概念和類型有一個基本的認識,并聯系生活的實際,這些氣象災害在實際生活中又不可避免的存在,而為了更好地加強對氣象災害的預防,就需要對其有關知識點進行學習,由于在整個過程中,將地理知識點與生活化元素進行了有機的結合,能更好地促進學生對其的掌握和理解,比如臺風這一氣象災害,可以引導學生結合臺風的結構、危害等,掌握更多的防御知識,從而更好地將生活元素與地理知識進行有機的結合。
四、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利用生活中學生熟悉的地理事物或者地理現象創設情境,把教材內容與生活情境有機結合,將抽象的文字知識轉化為生動的生活現象,將深奧的教學問題巧妙地轉化為具體生活情節,填平了知識與生活之間的鴻溝,能使學生產生探究地理問題的欲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尤其在新課導入、重難點問題探究上,更應該創設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生活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化難為易。例如在講解中圖版常見天氣系統的時候,正值漢中地區秋雨季節,讓學生觀察一次雨前雨中雨后的氣溫、氣壓、天氣陰晴雨雪變化情況,使得學生對冷鋒過境“一場秋雨一場寒”有了更為直觀的認識。
總之,生活化教學模式更加強調知識的應用,讓學生感受到學有所用,進而準確地了解到知識的價值,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體驗學習的樂趣。另外,還能夠幫助學生架構起地理知識和生活實踐之間的聯系,讓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得以有效提升。借助于生活化的情景和材料,將地理知識以更好的方式呈獻給學生,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中獲得知識與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劉桂香.淺析高中地理的生活化教學策略[J].基礎教育論壇,2019(23):23-24.
[2]高霞.淺談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互動生活化[J].甘肅教育,2019(13):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