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流行音樂先后經歷了三次民族化思潮,分別是“老上海”時期、“西北風”時期和新世紀的“中國風”潮流。流行音樂作為一種西方文化的舶來品,中國并沒有全盤照抄,而是結合自身文化審美特性,使其體現出具有民族包容精神的文化力量。流行音樂的民族化發展軌跡,不僅體現出其自身的兼容性,也促使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得到傳承,體現出歷久彌新的色彩。
流行音樂是工業革命之后所興起的一種音樂文化,在西方社會已經發展了100余年。20世紀之初,人類社會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快速挺進,造成社會文化在傳統藝術層面逐漸裂變,一種與新生產力方式相對應的音樂形態冉冉升起,這便是流行音樂。當然,并非僅此而已,現代建筑學、現代藝術美學、現代舞創編等領域均出現了與傳統截然不同的新形態。流行音樂在歐美社會快速發展,到20世紀中葉已然形成了與科技、商業、審美相互結合的重要社會音樂形態。20世紀60年代,流行音樂傳入中國香港和中國臺灣地區,受到啟蒙的東方文化開始在歌詞創作和音樂編創上結合本土文化特點進行轉變,并逐漸向中國內地輻射。直到20世紀70年代后期,中國大陸才開始悄然興起流行音樂之風。在1983年的央視春節聯歡晚會上,中國香港歌手張明敏演唱了一首家喻戶曉的歌曲《我的中國心》。至此,流行音樂這一音樂形態得到了中國官方主流媒體的認可,正式登陸中國大陸,開始了長達近40年的發展變遷。
一、第一次懵懂的民族化思潮:“老上海”時代
在當代學術理論研究中,對于西方流行音樂正式進入中國大陸的時間通常設定在20世紀70年代末,但是,20世紀30年代,中國的東南沿海重鎮上海曾經有過近十年的流行音樂發展風潮。之所以沒有將這一時間節點納入起始時間,是因為這段歷史只單純具象在上海城市發展的縮影中,此后不久便出現了長時間的斷層。不可否認的是,這段精彩紛呈的歷史曾經留下了許多美好的回憶,也成為流行音樂在中國發展過程中的第一段難忘經歷。
所謂“民族化”,是指將外來文化通過一定的手段,轉變為自身文化一部分的過程。民族化是當前備受推崇的一個詞匯,但做到民族化,需要諸多努力。中國對于外來文化的包容和轉化,自古以來就有過許多成功的嘗試。唐代,綜合國力強大,音樂文化方面,西域的胡琴被轉化為民族樂器,琵琶轉變成具有中原音律特色的樂器形態。流行音樂之所以能夠在全世界廣泛傳播,所依靠的正是自身強大的包容性。在中國特有的語言、民俗文化、音樂審美等方面的推進之下,老上海流行音樂在音樂精英階層的帶領下形成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民族化過程。
從時代背景來看,上海地處沿海地區,在舊中國是為數不多的港口城市,與西方文化頻繁交流,客觀上形成了這座城市獨特的開放性。在一段時間的城市文化積淀中,這里已經形成了西方輕音樂的小眾市場,并與本土的滬劇之間形成了清晰的文化界限。此時,具有開放性文化眼光的音樂家黎錦暉一改此前音樂創作中的傳統之風,開始從兒童歌曲過渡到流行音樂的創作中。這種具有自我情感表現力的音樂形態迅速得到了大眾的廣泛接受,并與此時火熱的影視行業遙相呼應。這一時期誕生了許多著名的歌手,她們的演唱記錄下了這段彌足珍貴的流行音樂民族化歷程。例如,吳鶯音是上海灘名聲顯赫的歌手,她演唱的《江南之夜》和《我有一段情》廣為流傳;周璇被譽為“金嗓子”,聲音甜美;李香蘭所演唱的《夜來香》,使其成為當之無愧的紅歌手。
之所以將這一段時期視為流行音樂民族化的第一次爆發,是因為這是流行音樂第一次用中國語言和具有東方色彩的曲調進行表現,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老上海流行音樂的興盛一時雖然只有曇花一現,但為后續的發展埋下了重要的伏筆。
二、20世紀80年代風靡全國的民族化二度思潮:火熱的“西北風”
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中國的流行音樂已經進入發展期。經歷了對于港臺流行音樂文化的吸收與借鑒之后,諸如崔健這樣的內地歌手已經日漸成熟,并且自成一派。長久以來,受到港臺流行音樂“甜歌風”的洗禮,內地音樂愛好者產生了審美疲勞。趨同的曲調和喪失力量感的內容,對于此時正在高歌猛進的國內發展大潮而言,尤其顯得陰柔有余,陽剛不足。此時,中國內地的音樂家創作群體形成了一種集群化的反擊,所尋求到的爆發點正來自中國內地最具有人文精神和本土文化特質的“西北風”。
西北地區文化的樸實感與港臺地區的時尚氣息顯然有著截然不同的風格差異。文學領域相繼出現的“尋根情節”激發起音樂創作領域對西北文化的思考與創作,隨即誕生了《黃土高坡》和《信天游》這樣的歌曲。通過一段時間的傳播,歌曲的唱腔風格顯然與港臺音樂有著天壤之別,這種源自地方民歌的曲調和充滿力量感、爽朗的嗓音特質,成為“西北風”音樂文化的代名詞。這是中國流行音樂創作和演繹扎根以來第一次集中著眼于民族音樂風格進行的創作合力,也促進了內地流行音樂的發展,其與港臺流行音樂開始分道揚鑣。
20世紀80年代中期出現了兩三年鋪天蓋地的“西北風”熱潮,客觀上造成了對這一題材在創作和欣賞方面的審美透支。正如流行音樂本身的屬性那樣,這個風潮隨后銷聲匿跡。但是,可以清晰地觀察到,當準確捕捉到恰當的民族化創作發起點時,中國音樂人的創作能量是無可限量的。“西北風”熱潮的出現,為中國流行音樂的創作注入了一劑強心針,原來流行音樂并非只能依靠港臺的吸收,自主音樂創作可以滿足國內大眾的欣賞審美,人們還可以嘗試從地域文化特點出發進行創作,找到全新的突破口。
三、新世紀的民族化力量:“中國風”思潮
如果說“老上海”時期的民族化探索具有審美的功利性,“西北風”時期的創作具有些許的地域文化偏執,那么21世紀以來中國歌壇長盛不衰的“中國風”則可以視為最具中國民族文化精神的流行音樂形態。所謂“中國風”是指利用流行音樂中的多種風格特質,與中國傳統文化結合,其結合的形態在于相互之間的取長補短,進而將中國古典文化的方方面面用全新的包裝形式呈現出來。
“中國風”音樂思潮的發跡,源自周杰倫、王力宏和陶喆三位歌手的創作。他們的音樂風格多屬于美國R&B音樂風格中的一種,并伴有一定的說唱風。但是,歌詞創作則明顯體現出中國傳統文化曼妙的空間。《青花瓷》《東風破》《千里之外》《落葉歸根》《蘇三說》等歌曲均在題目和歌詞內容上體現出“三古三新”的氣質風格。除此之外,在音樂創作過程中,這些音樂的配器和調式調性往往對中國傳統音樂文化青睞有加。其間不僅融入了許多民族樂器,甚至還在調式調性和節奏節拍方面遵循著中國主調音樂和五聲調式的特性,使歌曲旋律中的東方美意境得到彰顯。
“中國風”的民族化音樂創作探索,在當今時代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和意義。近20年來,隨著互聯網和多媒體平臺的日益發展,流行文化日新月異,對青少年有著重要的吸引力。相比之下,傳統音樂文化逐漸淡出了主流舞臺,許多曾經風光無限的音樂文化形式,如今已經十分落寞。基于此,筆者認為,“中國風”的出現是一種十分有益的探索方式,人們要尋求一種良好的解決方法,將流行音樂文化與傳統文化合二為一,為青少年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契機來認識傳統文化。“中國風”對于中國古典人文精神的承載并沒有淺嘗輒止,而是通過深度介入的方式,形成良好的駕馭與控制。中國音樂人秉承著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在新世紀砥礪前行。
四、結語
在三個重要的時間節點上,中國流行音樂形成了三次重大的民族化探索歷程。其間所經歷的種種促使中國流行音樂找到了一種與本民族文化結合的最佳方式,也使其散發出別樣的光彩,形成鮮明的發展個性。未來,中國流行音樂還將繼續發揚這一優勢,在民族化探索的道路上不斷向前邁進。
(河南藝術職業學院)
作者簡介:崔戈(1980-),男,河南鄭州人,講師,研究方向:聲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