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萬源
摘 要:新手漢語教師如何在課堂上較好處理學生的提問,不僅對于維護教師權威,而且對于提升教學效率都是大有裨益的,然而處理不好則會引發很多教學問題。要想對新手漢語教師在課堂上處理學生提問,就必須要針對學生的問題進行分類,分類別進行解答處理。文章就漢語教師在課堂上提問的類型、對學生回答的反饋以及學生的答問方式等進行了分析,就如何運用提問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提出了建議。
一、引言
漢語熱的興起催生了對漢語教師更多的需求,一大批新手漢語教師走上教學崗位,然而在課堂教學的實踐中,新手漢語教師即使備課很充分,面對學生的各種提問,有時候也會語塞,慌了陣腳。基于此種情況,筆者結合自己實習實踐的經歷,在查詢相關資料的基礎上,對課堂上學生的提問進行歸類并給出處理建議,希望對新手漢語教師有所幫助,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二、理論基礎——社會互動理論
社會互動理論主要包括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和費厄斯坦的“中介作用”理論。所謂“最近發展區”,是指比學習者現有知識技能略高一個層次,通過他人的協助后可以達到的水平。通過與他人的互動,學習者不斷取得進步。
中介作用理論強調學習者身邊對他有重要意義的人在他認知發展過程中所起的作用,也就是說語言學習的關鍵在于學習者和“中介人”之間交往互動的質量。“中介人”(比如老師)能提供指導,幫助學生掌握和內化學習技能,形成更高的認知能力。
有效的師生互動不僅有助于輔助教師完成教學目標,而且也能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更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師生互動中來,從而創設良好的課堂互動環境。所以筆者將在下文結合案例對學生的提問進行歸類和分析。
三、學生提問的類型及處理方式
很多新手教師剛剛走上教學崗位,教學經驗不足,導致面對學生提問的時候處理的不盡人意,影響教學效果。筆者結合自己實習實踐的經歷,把學生上課向老師的提問歸納為三個方面:
(1)知識型問題
在學生向老師提問的過程中,大部分學生的問題都是知識型的問題。
有老師在進行“落”的教學時候,給的例句是是這樣的:
秋天來了,樹上的葉子都落了。(落是指從高的地方到低的地方。)
當學生提出有沒有落雨、落雪這兩種說法時,老師表示在一些方言里有“落雨”、“落雪”這種說法,但是在標準普通話里,“下雨”、“下雪”的說法更常見。學生又提出:“老師,我的手機可以說落了嗎?”老師回答:“落重點要突出natural,是自然的一個過程,如果你用手拿著葉子往下扔,這不是落。落是一個自然的過程,所以落手機是不可以的。”
在整個過程中,老師表現得很自然和鎮定,三言兩語就化解了學生的疑問,但是卻引起了筆者的疑問,落是個多音字,當讀落(là)時,有遺忘的意思,落手機是完全可以的,為什么老師卻說不行呢?老師給出的解釋是:多音字落(là)要等到中級高水平的時候才會學,她的學生目前是初級階段,她明白學生的意思是落手機而不是落(là)手機,所以她告訴學生不可以。
以上所述是教師面對知識型問題的時候的處理方式,教師有充分的準備,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有很深的了解,能把握住學生的學習進度,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做出相應的回答,而且不讓學生產生誤解和混淆,這是最佳結果。
(2)敏感型問題
除了知識型的問題,還有敏感型的問題。一個曾經在印度尼西亞任教的志愿者分享了她的案例:
學校配發的教材是《三字經》,關于首句:“人之初,性本善”,學生覺得和他信仰的基督教原罪論沖突,強烈要求更換教材。面對學生的要求,老師回答:“教材只是教材,我們只學習上面的文字,不學習里面的思想。”沒想到學生提問:“老師,我家里可以免費更換漢語版《圣經》當做教材,可以嗎?”這位老師不知該如何回答。
如果學生要求更換教材,教師要把主動權和選擇權掌握在自己手里,是否更換教材既要考慮全班學生的意見和學習進度,也要考慮上級領導部門的意見,更要考慮到我們漢語教學的目的之一就是進行文化輸出,即使我們更換教材,我們可以用《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等傳統經典教材,而絕不能用《圣經》《古蘭經》等,這不光涉及到文化輸出的問題,作為一名漢語教師,在個人情感上也不能接受這樣的教材。
(3)干擾型問題。
除了上述問題,教師在上課中還有可能遇到干擾性問題。如:
在上課的時候,課堂內容是方位詞,一位學生在練習時故意用夸張的語氣說錯左右,并向老師詢問對不對,想引起老師的注意,想讓同學們發笑。這個學生已經不止一次這樣做了,老師在前兩次選擇忽略,而他也沒有繼續嘩眾取寵下去,這是第三次犯了。老師實在是忍無可忍,當場制止他,還在下課了找他談心。
在這個案例中,學生干擾性的問題已經影響到了正常的教學秩序,在面對這種情況時,老師要判斷學生的真正意圖是什么,比如說想引起老師更多的關注,或者是單純的想干擾教學,嘩眾取寵,如果是想引起老師的關注,可以先忽略,事后再找學生談話,如果是故意想干擾教學而嘩眾取寵,必須立即制止,再在下課后找學生談心,爭取解決問題。
四、建議
課堂互動是提升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對于學生提出來的問題,我們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把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相應的歸類,用不同的方式去回答學生不同類型的問題。對于學生提出的知識型問題,教師來回答應該是值得鼓勵的一種互動方式。一方面可以是檢查學生基礎知識是否扎實,另一方面有能考驗學生是否進行思考。實現了師生互動,更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在師生交流語言的過程中,也實現了交際。對于學生提到的敏感型問題,我們既不要上綱上線,又要保持敏銳和堅守原則,將課堂教學與實際情況相結合,明白漢語教師最主要的任務是教學。對于學生提出來的干擾性的問題,我們可以采取從輕到重一次為忽略—身體提醒—回答問題—言語制止—嚴厲制止—課后談心等從輕到重的順序對學生的干擾性問題進行處理。
參考文獻:
[1]王建強.互動教學在對外漢語課堂教學中的運用[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1.
[2]梁秀婧.對外漢語示范課課堂師生互動對新手教師的啟示[D]烏魯木齊:新疆大學,2017.
[3]劉松梅.基于互動理論的課堂問答話語研究[D].哈爾濱:黑龍江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