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敏
在我國長遠歷史發展的過程中,遺留下很多先進的文化,針灸就是非常常見的一種。通過對人體不同穴位的針灸,可以起到一些治療效果。那么那些疾病可以針灸,那些疾病又不可以針灸呢?在此,我將帶你走進中醫針灸的世界。
一、針灸是什么
針灸是我國中醫治療方法之一,主要由兩部分構成,一個是針法,即以中醫理論為指導,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采用相應的角度,將針具刺入到病人體內,并通過捻轉與提插等手法,對病人身體進行刺激,從而達到病人治療的目的。對于針具刺入的部位來說,稱之為腧穴,又稱為穴位,在一個人體當中,由361個正經穴位構成,在不同穴位上刺入針具,可以起到不同的治療效果。二是灸法,即將灸草點燃之后,放置到病人的患病處,通過灸草的燒灼與熏熨,對病人的患病處產生一定刺激,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一般來說,灸法當中采用的灸草為艾草,因而又稱灸法為艾灸。
二、針灸有哪些治療作用
針具主要具有以下三種治療作用:一是疏通經絡,是針灸最基本的治療作用,可以使淤阻的經絡通暢而發揮其正常的生理作用。經絡“內屬于臟腑,外絡于肢節”,其主要生理功能就是運行氣血。如果經絡阻塞,氣血運行不正常,會使人體出現疼痛、腫脹等情況。這時,如果利用針灸的方式刺入到病人的一些穴位上,即可將這些癥狀消除。二是調和陰陽,在中醫理論當中認為,人體由陰陽兩部分構成,不論是陽虛還是陰虛都會對身體造成一定影響。而人體出現陰陽失衡的情況之后,可以通過針灸的方式進行治療,即可調和陰陽,使人體重新恢復到正常狀態下。三是扶正祛邪,即提升機體正氣,將病邪祛除,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
三、針灸可以治療哪些疾病
針灸作為中醫當中的主要治療手段之一,其可以治療很多疾病,但具體可以治療哪些疾病呢?
(1)呼吸系統疾病,如單純性膈肌痙攣,聲帶小結,應變性鼻炎,肺炎,咳血,急慢性咽炎,支氣管哮喘發作,鼻衄,血管舒縮性鼻炎等。
(2)五官科疾病,如視網膜靜脈閉塞,眼球運動障礙,顳下頜關節綜合征,口腔擴眼,動眼神經麻痹,鼻竇炎,眼瞼下垂,扁桃體炎,冠周炎,眼外傷,梅尼埃病,耳聾耳鳴,眼肌麻痹,缺血性視神經病變,電光性眼炎,外展神經麻痹,牙本質過敏等。
(3)消化系統疾病,如功能性消化不良,手術后腸麻痹,急慢性胃炎,小兒厭食癥,腸易激綜合征,慢性十二指腸潰瘍,便秘、腹瀉與胃酸過多等。
(4)神經系統疾病,如腦血管病,坐骨神經痛,面神經麻痹,風濕性舞蹈病(恢復期),假性延髓麻痹,癲癇,臀上皮神經炎,肋間神經痛,肌萎縮側索硬化癥,眶上神經痛,腦卒中后遺癥(恢復期與后遺癥期),美尼爾氏綜合征,吉蘭巴雷綜合征(恢復期)等。
(5)骨關節疾病,如椎動脈型頸椎病,前斜角肌綜合征,吞咽困難或聲嘶,脊髓半切綜合征,馬尾綜合征,強直性脊椎炎,肘管綜合征,腕部腱鞘囊腫,股骨大粗隆滑囊炎,膝關節半月板損傷,跗骨竇綜合征,風濕性關節炎等。
(6)婦科疾病,如經前期緊張綜合征,惡露不絕,更年期綜合征,盆腔炎,妊娠嘔吐,月經不調,子宮脫落,畢竟、不孕等。
(7)心血管疾病,如心肌梗死,老年癡呆,心肌缺血損傷,冠心病,心絞痛,高血壓,心律失常,蛛網膜下腔出血,高脂血癥及動脈粥樣硬化等
(8)內分泌疾病,如甲狀腺功能亢進、糖尿病、肥胖癥;慢性疲勞綜合癥;痤瘡、黃褐斑等
四、哪些疾病不可以針灸
針灸不是萬能的治療手段,很多疾病不可以利用針灸治療,如:
(1)皮膚感染、潰瘍、瘢痕與腫瘤部位不能針灸。
(2)眼區、胸背、腎區、項部,胃潰瘍、腸粘連、腸梗阻患者的腹部,尿潴留患者的恥骨聯合區針刺時應掌握深度和角度,不能針灸,以免對病人內臟造成損傷。
(3)針具具備一定的治療效果且無副作用,但對于一些重癥疾病來說,治療效果則不是很明顯,這時,就要根據病人病情的具體情況,通過綜合性的方式進行治療,以使病人能夠脫離危險,同時使針灸起到應有的作用。
(4)如果病人止血機制異常,不能進行針灸,這是由于將針具刺入到病人體內之后,會使病人皮膚表面出現損傷,導致血液從傷口處流出。而因為病人止血機制異常,不能及時將流出的血液止住,從而對病人的身體造成一定危害。
(5)如果病人剛剛參加完劇烈活動,或者是沒有進食,精神處于高度緊張狀態下,也不能針灸,以免刺激較大,對病人身體造成不良影響。
(6)由于嬰幼兒年齡較低,受到一定疼痛后,就會隨意擺動身體,很難配合針灸人員,因此嬰幼兒一般不能針灸,特別是囟門部及風府、啞門穴等穴位,一定不能針灸。
(7)懷孕3個月以上的婦女,最好不要針灸,以免對腹內的胎兒造成影響,特別是腹部、腰骶部等部位,一定不能針灸,其他部位如有需求,可以適當針灸。
(8)不可逆性和較為嚴重的器質性病變不能針灸,如敗血癥、腦萎縮而致的老年癡呆等。
五、針灸時應注意哪些問題
針灸治療時,不僅需要了解哪些疾病能針灸,哪些疾病不能針灸,同時還要注意一些問題,只有這樣,才會使針灸發揮出最大的治療效果,具體來說,針灸應注意以下幾點問題:
(1)如果病人為過度勞累者,會出現暈針的現象,應在休息一段時間后,各項身體機能恢復正常后,才可以針灸。如果病人為過度疲勞者,需要在吃一定食物之后才可以針灸,以免出現暈針的現象。因此,病人在針灸之前,一定要將自己的身體情況準確告知針灸師,以確保科學地進行針灸。若針灸時,病人出現了頭暈目眩、惡心想吐等情況,則其出現了暈針的情況,應及時告知針灸師,并在平臥狀態下休息,一段時間后,暈針情況即可好轉。
(2)針刺產生的疼痛感主要是針刺進皮膚時產生的。針灸師針灸時,可以利用一些針灸手法,將大部分疼痛降低至病人可以忍受的程度,因此,第一次針灸時,病人無需緊張,盡量放松精神,以確保針灸的順利進行。針具刺入到皮膚后,病人會產生一定的酸、痛、脹、熱、麻、癢等感覺,部分穴位有時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觸電感或其他針感傳導及擴散等現象,這是正常現象,中醫稱之為“得氣”。
(3)病人在進行針刺操作時應處于舒適自然的體位。如果病人隨意躺在病床上,由于針灸時間較長,長期處于一個不舒服的狀態下,很容易使病人出現疲勞感。同時,在留針期,病人的肢體不能大幅度活動,避免針具出現斷裂或位移等情況,防止針具對患者身體造成損傷。部分病人刺入針具后,會在穴位處產生不適感,無需緊張,這也是正常現象,在一段時間后即可消失。
(4)針進皮膚后若又感到疼痛,這很可能是針具刺入過深,扎到了血管,應及時告知針灸師,以便針灸師調整方向,避免對病人的血管造成損傷。針灸時,很可能會扎到小血管,使得病人出現出血的情況,這是在所難免的,除了臉部會影響一定的美觀之外,不會對身體造成危害。若出現這種情況,應用力按壓3分鐘。如果皮膚局部出現青紫色,無需進行處理,待其自行消失即可。
(5)針灸時,應將針灸區域消毒,以免細菌隨著針具的刺入而進入到病人體內部。同時,在針灸結束后,在2小時內不能沾水,防止針灸傷口出現感染。特別是對于糖尿病患者來說,由于皮膚更容易感染,更應注意針灸前后傷口處的護理。
總結:綜上所述,針灸是中醫當中一種常見的治療手段,其可以治療一些呼吸系統、五官科、消化系統、神經系統、骨關節等疾病,具有較為良好的治療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針灸并不是萬能的治療手段,很多疾病并不能針灸,這些疾病針灸后,不僅無法達到治療的目的,甚至會起到相反的效果。因此,人們應針對自己的身體情況選擇是否針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