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水華
摘 要:本文從高中物理復習課中常見的教學問題著手分析,通過相關問題進而深究其成因。物理作為實驗性較強的理工類科目,對于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要求是較高的,因此,本文提供了相應的課堂教學優化辦法,以供參考。
關鍵詞:高中物理學習;物理復習課教學;知識板塊化
引言:隨著我國教育體系的改革,當下時代的高考更注重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考核。在高中物理的復習過程中,指導教師應注重學生的知識板塊系統化,同時還要著重培養學生的問題分析能力,才能在高考中取得優異的成績。為提高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與綜合能力,復習時應注重知識導圖的應用,將不同學習時期的知識內容聯系起來,才能使學生綜合素養得到明顯加強。
一、高中物理復習課教學常見問題
(一)教學模式陳舊、忽略知識的系統化
由于傳統的復習模式下,部分教師在進行復習課授課時,過分專注于對教材的基礎知識二次講解,從而忽略了高中物理知識的系統化梳理。或是教學模式傾向于對解題思路與內容方面的記錄,使學生在復習過程中難以激發學習興趣。指導教師的執教經驗也使其課堂復習的灌輸內容增加,學生在基礎知識未得到有效鞏固的同時,又對新知識難以理解,從而發生記憶混淆。這種問題的主要產生原因是由于教師的課堂主導地位太過明顯,從而忽略了學生的學習需求,在高中物理復習課中,由于學生已經接受過一次系統的知識教學,其對于自身的學習不足應是有所了解的,因此在復習過程中,指導教師應將課堂的主動權適當的分給學生,而不要二次遵循“填鴨式”教學方案,使學生在復習過程中倍感壓力,從而喪失復習樂趣。將學生的自主學習樂趣激發以后,對物理知識的系統化教學作用會更加明顯,但實際教學中,指導教師往往忽略這樣的科學教學方案,仍然遵循封閉式的復習教學,致使學生的復習效果并不良好。
(二)注重理論復習而忽略實驗復習
眾所周知,對于物理這類科學實驗性較強的學科來說,實驗操作步驟的復習與記憶也是能對考試有所幫助的。而通常復習課程中,指導教師的關注點主要放在教材理論知識上,如何正確解題、快速解題,成為當下教育中的普遍現象。理論復習固然重要,但理論與實踐是相輔相成的,理論的學習是實驗操作的指導,而實驗操作能夠幫助學生加深理論知識記憶。由于高中復習時間有限,指導教師在安排復習流程時往往缺乏對實驗課程的復習環節設計,這也說明高中物理復習課程中是存在內容缺陷的。
二、高中物理復習課教學質量的有效提升方法
(一)加強對知識體系的構建
高中物理的復習課程較其他科目有所不同,由于物理學科學習內容中的知識聯系性較強,故完整的知識導圖能夠為學生的復習提供參考,同時也能夠加強學生學習的思維邏輯性。這種思維導圖式的學習方法,能夠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覺地對知識體系作出對比或聯系,不僅有利于知識重組與縱橫,更能夠使學生在解決問題時及時的選擇正確的公式應用。所謂“由點到面”,即通過單一的知識點形成舉一反三式的思維模式。如圖1所示,高度濃縮的知識脈絡,通過思維導圖的形式,加強了高中物理知識體系的完整性。
圖1.高中物理力學知識體系思維導圖
(二)重視實驗基礎知識的復習
物理學習必然要重視實驗操作的相關知識,我國的物理教育所培養的人才并非單一的理論人才,為適應人才的培養需要,也必須重視學生的實驗操作知識。當下時代中,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朝向綜合方面發展,隨著教育體制的改革,高考對于人才的考核需求也不再僅僅局限于理論方面,相關題目與實驗過程的聯系也不斷加深,通過實驗流程的提問來考察學生的理論知識這一出題模式,也逐漸體現在試卷內容上。對此,重視實驗基礎知識,是高中物理復習課程的重要教學任務之一。
(三)創新教學模式、引導學生自主思考
針對傳統復習模式的弊端,指導教師在復習教學過程中應根據實際情況作出相應的創新舉措。如在習題類復習過程中,發揮學生的主觀作用,讓學生主動探索解決方法,尊重學生的思維方式,而不再是由教師單方面的灌輸給學生。教師可作為輔助作用,為學生探究解題方案提供引導方向和規律總結。如例題所示,一輛汽車從靜止狀態作勻加速直線運動,后又作勻速運動,再次又作勻減速運動。文停止后根據不同時刻的速度,分析汽車由靜止狀態到勻速運動共經歷了多少時間,其通過的路程又是多少?
根據高中物理“直線運動”板塊的知識可得出,9.5s與10.5s對應的速度是勻減速運動,那么求解汽車的勻加速運動時間,就需通過汽車勻加速、勻速和勻減速運動所需時間,才能得出最終的正確答案。
結束語
時代的進步促使教學方法不斷更新,提高教學方法的合理性,能夠為學生的學習能力帶來顯著加強。學生復習的基礎在于教材知識框架,但總體來說,更在于指導教師的引導方法。教育體制的改革需要指導教師不斷去適應新的教學模式,并為學生最佳復習效果尋求更為高效的教學方式。
參考文獻:
[1]賁春紅.試論高中物理復習課教學策略的實踐與探索[J].湖南中學物理,2018,33(04):47-48.
[2]黃榮周.淺談高中物理復習課教學思考[J].才智,2015(3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