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文苑

在學校,我們有些老師往往因孩子達不到預定的學習要求,便批評、諷刺,打擊孩子,久而久之,孩子產生自卑感和膽怯心理,喪失了自信心。孩子缺乏自信心,就往往缺乏戰勝困難的勇氣,這樣不光制約學生的行為,束縛學生的思維,更使學生產生厭學的情緒。
做為一名真正的教育工作者,更應該幫助一年級學生從小樹立自信心,讓學生身心健康地發展。
怎樣培養一年級學生的自信心?
一、教師應信任學生
一年級的學生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對周圍的同學和老師都是陌生,他們都希望得到教師和同學的重視和尊重,一年級的知識雖然簡單,但因為學前基礎參差不齊,還是有些學生學得慢一點,當這些學生心里產生自卑,對學習沒有信心時,教師要相信學生存在優勢,只要這種優勢得到發揮,每個學生都能學得好,只要方法得當,就沒有跟不上的學生。在每位學生身上,教師都要看到他們的長處,找出他們行為中的閃光點,哪怕是細微的優點。語文背錯了,詞語寫錯了。教師表揚他不怕錯的精神,再對他說:“下次還請你,老師相信你能成功。”在下次之前,教師為他創造成功的條件,那么,相信他下次總會有進步的。實踐告訴我,學生能否持之以恒的學習,與教師的信任程度有密切的關系。當學生站起來不能流利的回答問題的時候,教師投去一個期待的目光,說一句信任的話語,點幾下頭,幫助他成功一次,那么,他在課堂發言的水平會更高。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多給學生送去一個信任的眼神,在每位學生的心底里種下一顆自信的種子,促使他們在課堂上最大限度的發揮積極性和主動性,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
二、教師多賞識學生
一年級學生剛入學,對自己的認識很大程度來自于教師對自己的評價,教師覺得自己行,他就會充滿信心。每個人都需要賞識,作為課堂主體的學生更不例外。學生常常把教師的賞識看成是對自己的評價,當他們得到賞識時,就覺得自己有進步,能學好,有發展前途,以為自己在教師心目中就是好學生,因而產生自身增值感,增強學習的內部動力。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瓦拉赫,在被多數教師判為“不可造就之才”以后,另一位教師從他的“笨拙”之中找到了他的辦事認真謹慎的性格特征并予以贊賞,讓瓦拉赫學成了“前程遠大的高才生”,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這就是“瓦拉赫效應”,它啟示我們教師要在學生的課堂行為表現中多發現可以肯定的東西,對學生的答案或方法,正確的加以贊賞,這是“錦上添花”;錯誤的也可以從思維方式、答題方式或態度上加以肯定,這是“雪中送炭”。至于答錯的內容,教師可以用多種手段讓其自己認識并糾正,只要糾正對了就要贊賞,讓他看到自己的成績,以利再學。學生答題正確了,教師可用“很好、”居然和我的看法一樣”、“你的答案比我的更好”等語言給予贊賞。
三、讓學生嘗試成功的喜悅
每個小學生都有自己的優點和長處,看到他們的長處和優勢,讓學生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識,相信自己是一個好學生,對自己充滿自信。讓他們在一定的公開場合“亮相”。當他們取得成功時。哪怕只是微小的進步,我們都要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使他們嘗到成功的喜悅。千萬別小看表揚的作用,特別是一年級的學生,它能鼓勵孩子更有信心,鞭策孩子向更高的目標不斷進取。我記得一年級剛入學沒多久的一次課堂上,很少發言的小航同學舉手了,我馬上叫他起來回答,他回答得聲音響亮,而且答案正確,我馬上大聲評價:你太厲害了!讓老師都佩服你,這么聰明的孩子就應該多回答問題,請坐。他壓抑著滿心的喜悅坐下來,從那次課堂后,他很愛舉手回答問題,對學習充滿信心,一次跟他家長聊天時,他家長說就因為我說他聰明,所以他對學習上的難題從不肯放棄,也更喜歡學習了,成績也越來越優秀。所以老師的一次肯定,也許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剛接手一年級新班級,我覺得對于剛進入小學生活的學生,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固然重要,然而自信心的培養更是不可缺,因為拿破侖說過這樣一句話:只要有信心,你就能移動一座山。只要堅信自己會成功,你就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