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歡
摘 要:隨著近些年離婚率的不斷升高,班里接觸到單親家庭的孩子機會也增加了許多,單親子女從小依賴性較強,一旦離開家長,便不知道如何去應付生活中的困苦和挫折。教會她如何成為能獨立生活的人是我們要思考的。
關鍵詞:學生教育;家庭環境;性格與心態;
一、事件:
小欣,是一個強悍,霸氣,倔強,“爺們”的人,班里同學都叫她“欣爺”。她在班里比較孤僻,僅有一個要好的女生朋友,有這樣一個事件,使我感覺到了這個孩子的某些特質,產生了深入了解她的想法,記憶深刻。
這天下午放學后,我依舊在辦公室等待請假離校的同學來開假條。小欣最后一個走進辦公室,用她以往在我面前表現出的微弱又不容商量的倔強口吻跟我說:“老師,我要請假”。“好的,你給家長打電話吧”,我把電話遞給她。學校里有規定,住校生離校必須和家長取得聯系后方可離開。她的回答倒是干脆:“我媽現在在飛機上,沒辦法接電話。”我愣了一下,“那你再聯系別的監護人也可以呀”。這回,她站在旁邊吱吱嗚嗚的說:“老師,能不能不打電話了,我媽媽今天晚上12點的飛機,我想去機場接她。我想我媽!”;“可是你不跟家長聯系,老師怎么放心你自己去?還是晚上12點,一個女孩子單獨去機場接機?”“我自己能去!”她堅定的說,“這是我媽媽第一次離開一周的時間,我想我媽!”
話音沒落,只聽“哇”的一聲,眼睛里的淚水決堤了似地流了下來。我被嚇了一跳,急忙停下手頭正在整理的卷子,安慰她道:“別急,怎么回事,跟老師說說。”她不說話,只是站在一邊哭到哆嗦。這一幕是我始料未及的。這么多年帶班的經驗告訴我,這個孩子很可能是單親家庭,并有一定程度的“戀母情結”。我輕聲說,“小欣,你是個很懂事的孩子,一直以來,你自己住校,都能夠很好的照顧自己,離開媽媽一周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么,你平時不也是周日返校周末才回家么?”“這回不一樣,平時我知道她就在我周圍,這次媽媽去了泰國,不一樣,不一樣!”她越說越激動,止不住的流眼淚。“我要去接媽媽,老師,你給我開條子吧,我能自己去接媽媽!”
看著她強硬的態度,我知道再勸說也是無用的,這個孩子身上的倔勁淋漓的表現出來。可是,我怎么能放心她一個小女生在晚上12點獨自去機場呢?直覺告訴我,千萬不能提她的爸爸。思來想去,咱們這樣好不好,老師把電話借給你,今天晚上你估摸著媽媽的飛機落地了,你就打電話給她,明天一早就請她來學校看你。”可是,她還是堅決的回絕了,“不用老師,我有電話,我就是想第一時間見到我媽,否則,我今天什么也做不成!”
這個事件最終的解決頗費了一番周折。由于她態度堅決,不去不行,我只能輾轉聯系到她的舅舅,最終安頓好孩子的負責人,帶她去機場接機。第二天早上她也沒有來上課,下午再看見她的時候,我才安下心來。可是,盡管這是一件很小的事,卻讓我無法忘記,好幾天都無法平靜。我不禁在想,孩子的這種依賴是否是一種病態?孩子的性格缺陷是怎么造成的,應該怎么解決類似的問題?
二.對策
小欣從3歲以后就跟隨母親生活,她幾乎從沒主動跟父親聯系過,心里有著對父親深深的恨意。即時請假必須給家長打電話,她都寧愿給舅舅或者其他人打,決不提爸爸。這個孩子有脆弱、倔強的性格和一定的“戀母情結”。我想,這是由于父母離婚后,由三人世界變成兩人世界,造成家長更容易對孩子嬌慣溺愛,總覺得對不起孩子,用更多的愛來滿足孩子,作為補償,對孩子關懷備至,在這種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容易性格脆弱,依賴性強,缺乏主見,獨立生活能力差。通常單親家長會有一種負疚心,總想為子女多付出來補償由于家庭缺憾而給孩子造成的某種損失或傷害。許多家長對單親子女百般照顧,使單親子女從小養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依賴性較強,孩子沒有機會親自去體驗一些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風險”,缺乏獨立生活能力。其后果是單親子女一旦離開家長,便不知道如何去應付生活中的困苦和挫折。因此,家長能為她做的最有價值的一件事,就是教會她如何成為能獨立生活的人。
三、點評
隨著近些年離婚率的不斷升高,班里接觸到單親家庭的孩子機會也增加了許多。對于青少年學生來說,父母離異或先逝,家庭破碎,這些家庭生活的變故是他們人生道路上的一個巨大的、從未有過的沖擊與挫折。一個人是否能順利地應對挫折,取決于個體自身的挫折容忍力。挫折情境的產生,對于挫折容忍力較強的子女來說,一般尚能順利度過。而對于那些挫折容忍力較差的學生,則會為挫折情境所困擾,如果沒有合理的引導,就很容易導致心理的失衡。同樣面對家庭的缺損,但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會產生心理問題,因為每個人的抗挫折能力不同。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說,由于他們生活的閱歷還相當貧乏,對各種突發事件的自我調節能力還較差,心靈更容易受到傷害。對于單親家庭的孩子來講,意味著失去與父(母)親在一起生活的權利,甚至失去父(母)愛,它使孩子產生強烈的自卑感、被遺棄感、怨恨感。這些消極的情感必將作用于孩子與他人的交往,最終影響到他們的人際交往、同伴關系,造成與人交往能力的下降,甚至造成交往障礙、對人焦慮。家庭、學校和社會應充分認識到這個問題的嚴峻性和迫切性,形成堅固的三位一體的教育結構,共同促進單親子女身心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教師干預 積極關注 自我引導——回歸本體的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探索[A]. 魏軍.第九次全國心理衛生學術大會論文匯編[C]. 2016.
[2]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與實施對策[J]. 王學生. 教育革新 2010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