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玉軍
摘 要:在小學語文中滲透生態文明教育理念,順應時代的潮流,響應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號召。小學語文作為小學課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教材的編寫方面涵蓋了很多的知識面,在教學過程中具有人文性的特征,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生態文明的教育,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生態文明理念以及環保意識。本文對生態教育理念在小學語文中融入的重要性進行分析,并就存在的問題提出可行性的措施建議。
關鍵詞:生態理念;小學語文;教學研究
小學階段是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以及培養思想品德修養的重要時期。對小學生進行生態文明理念的培養,有助于小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形成健康積極的生活態度,形成健全的人格。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融入生態文明教育理念,可以豐富學生的學習活動,增強學生的思維認知,潛移默化的對學生產生影響,培養學生形成環境保護觀念,生態教育理念的滲透,對小學語文教學具有深刻的意義。
生態教學理念滲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生態文明教育理念,要求教師以學生為本,將學生放在主體地位,充分地發揮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主觀能動性。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等教學資源,以及運用多種形式教學方式進行教學,為學生營造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生態環境法治教育以及生態倫理道德教育的教學課堂,有助于活躍語文課堂氛圍,增強師生對生態文明理念的認知能力,提升師生的生態文明素養以及環境保護意識。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生態文明理念教育,可以讓學生在生態文明理念的熏陶下,形成積極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生態理念下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滲透生態文明教育,對于教師和學生有著很大的幫助。但是在教學當中,由于傳統教學模式長期的影響,將生態教育融入到小學語文實踐教學中,還存在著很多的問題。
教師的傳統教學觀念依舊存在
在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下,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主要還是以應試為目標,教學目標不夠明確,對學生只是進行考試重點的講解,只是一味的對教材當中的內容進行講授,忽視了學生在課堂中的主動性,學生在課堂學習當中沒有很高的積極性,課堂的氛圍死氣沉沉,不利于教師的生態教育工作的開展,學生對生態教育也沒有真正的進行了解。
教師對生態教育理念解讀不夠深入
教師對生態文明理念的理解,只是通過教材資料進行理解,沒有對生態文明理念的真正內涵進行深入的研讀,對生態知識了解不夠充足,導致對學生進行生態文明教育時,沒有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忽視了學生在課堂當中的主動性,只是從教材方面對學生進行生態教育,被學生個人的個性特征以及思想沒有深入的理解以及感受,學生對生態文明意識只是有一個最初步的了解,沒有辦法真正的落實到實踐當中,不利于教師對學生進行生態文明教育,在對學生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的培養過程中也會有一定的阻礙。
學生的積極性不高
由于教師對學生教授的生態文明理念依附于教材,而沒有從世界生活出發,因此學生對生態文明理念沒有系統的了解。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只是單純的對教材知識進行講解,教學課堂沒有生動活潑的氣氛,學生對學習提不起興趣,也會在一定程度上阻礙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生態文明教育理念。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生態教育
教師轉變教學理念
雖然教師已經開始清醒地認識到生態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其傳統教育模式的長期存在,教學觀念還沒有完全的更新轉變。教師作為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生態文明教育的主導者以及傳播者,需要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加強自身在生態文明方面的學習。例如觀看《動物世界》、《人與自然》等頻道,據了解,野生動物以及自然世界的相關知識,通過查閱資料,去深入地了解國內外在生態文明,環境保護的建設過程中的情況,并就我國以及國外對生態環保建設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采取的措施以及達到的效果進行深入的研究。與此同時就是也應該隨時關注時事熱點,對我國的生態環境建設的情況進行了解,豐富自己的生態環境知識,樹立環保意識,明確教學的目標,更好地利用自己所學到的生態文明知識,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領[1]。
將生態教育與課堂實踐活動有機結合
小學生對事物的好奇心比較強,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生態教育的過程中,應該從小學生的心理特征出發,利用課堂教學活動,將生態文明教育付諸實踐活動當中。比如,教師可以在講解《只有一個地球》一文時,可以讓學生對課文進行朗讀,了解的人類生活在地球上所需要的資源,同時教師可以開展主題演講活動,以“我心中的地球”為主題開展演講比賽,可以將班級里的學生分為幾個小組,首先在小組賽中選出小組代表,參加班級內的演講比賽,教師對學生的演講比賽進行評分。既可以增加師生之間的互動,也可以讓學生在演講比賽中,對地球有一個深刻的理解[2]。
營造生態教學情境
在小學語文教學課堂中融入生態文明教育理念,需要教師對生態文明理念進行深入的了解,轉變其傳統的教學方法,以提高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興趣為目標,為學生營造生態教育的教學情境。教師可以利用多種形式的教學方式,比如故事引入法、游戲教學法、多媒體教學法等,提升學生在學習真的積極性,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例如教師在講解《釣魚的啟示》一課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對課文進行朗讀,然后教師可以引入自己釣魚的故事,激發學生的興趣,然后可以讓學生講述自己或者自己的家人在釣魚過程中遇到的趣事,通過故事引入的方法,可以增增加師生之間的互動,也可以增加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度,進而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總結: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生態文明理念的教育,作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重要性毋庸置疑。教師在對學生進行生態文明教育之前,需要轉變自身的教育觀念,明確教學目標,增強對生態文明理念的認知能力,樹立環境保護意識,對學生進行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行為舉止,鼓勵學生積極地參與到社會實踐當中,進一步地促進學生的生態環保意識以及綜合素質的提升。
參考文獻:
[1] 吳秀花. 關于快樂教育理念下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研究[J]. 課外語文, 2017,67(15):161-161.
[2] 佚名. 小學語文教學滲透生態道德教育的策略研究[J]. 教育現代化-知網, 2017,12(10):0202-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