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翠玲
摘 要:學習型教師是語文教師專業發展的必要性,通過不斷的專業學習不但能促進小學語文教師的專業發展,也能提高教師教學技能、文本解讀能力的發展;在提高教師教學技能、文本解讀能力的同時教師要有樂觀的向名師學習、積極參與培訓和實踐、并重視課后反思。因此,語文教師的專業發展就是要求語文教師做一個學習型的人,努力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學習型 專業發展 與時俱進 學習途徑
①《新課程標準》從課程理念、課程目標、課程結構、課程內容以及課程實施與評價等方面均超越傳統教育,這樣對廣大教師提出全新的要求,同時也促進了教師的專業水平要發展。此外,教改的步伐也要求老師更加積極實現專業水平增值,做一個學習型小學語文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通過不斷學習、實踐來提高專業水平。那么,該如何做一名學習型的小學語文教師呢?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談談。
一、語文教師專業發展要與時俱進
②“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而要能夠勝任“傳道授業解惑”,教師自身就要有一定的知識水平,教師的專業知識量要比學生多得多才有資格教學生,因而教師要不斷地學習進步;對專業知識的學習要“專”、“深”,精通本學科的知識,進一步促進自身的專業發展。語文教師的專業發展主要體現在三個大的方面:扎實的專業知識;熟練的專業技能;高雅的價值情操。語文教師的專業發展要與時俱進,緊跟著教改的走向。隨著社會的進步,專業知識更新日益加速,面對教學理念的老化,老師必須掌握新的現代教學理念,才能適應不斷變化的教育發展。
二、學習的途徑
1、向名師取經。
新課標對小學語文課程的教學提出了全新而更高的要求,實施過程中所出現和遇到的各種各樣的新問題,過去的經驗和理論難以應付的,從而造成教學效果不明顯,在這方面北部山區的學校尤為突出。在這樣的背景下,語文教師將面臨著巨大的角色轉換和提升,需要教師專業水平增值來適應新課標的要求。多年來,市區的學校在教研室的領導下開展新課標教研方面做了大量的嘗試,效果十分明顯,涌現出一大批名師,成立了許多名師工作室。教師通過向名師學習的平臺,不斷提升自己,促使自身專業水平得以發展,才能提高學習的成效。
學習名師的寶貴經驗是教師專業水平發展的有效途徑之一,這些寶貴的經驗是教師專業水平發展的“助推器”,也是老師從平庸走向優秀的“幕后英雄”。例如:在海珠區萬松園小學聽了楊璐怡老師展示優秀課例《釣魚的啟示》后,我深深地被楊老師的教學模式吸引住了,她在課堂中緊緊地抓住文章的結構作為主線誘導學生學習課文,學生們是多么“輕松”地小結了各部分的主要內容。聽了楊老師的課之后,我茅塞頓開,于是,在教學《新型玻璃》一課時我也引用了這種模式,收到的效果非常好。課前我設計三個問題讓學生自主學習。(1)我知道“‘新型玻璃’的特點?”(2)我會說“‘新型玻璃’的作用?”(3)我也會說“‘新型玻璃’的用途?”問題一出,學生的思維立刻被激活了,散發了,他們也能“輕松”地完成學習目標。
③近年來,“文本解讀”走進了我市教研活動中,它給教研活動注入的新的活力和高度,它涉及到課文的縱向層面和橫向層面,要求我們在解讀文本時關注文本的契合點。如麥玨昉老師的《文本解讀與設計》一文中,介紹了我們在閱讀課文時,要了解本單元的主題,宏觀地把握文本在本組課文中所處的位置,以及在本組教學中所起的作用。如五年級下冊第一組課文“走進西部”的四個文本看似沒有聯系的文章,經過編者巧妙的安排,縱向聯系著西部的昨天、今天、明天,橫向聯系著西部的文化、風俗、景觀、人情,只要我們細細解讀就會發現文本的契合點。老師只要從不同角度去解讀文本,從解讀文本中得到各種有利于教學的信息,有創造性地去設計教學,就一定能夠幫助自己從解讀文本走向創新的教學設計,從而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
當教師自覺走進名師的工作室,和名師的心靈對話視野才會變得寬闊,教學手段才會與時俱進。這種打破地域的限制的學習方式幫助教師及時了解教改的走向,讓自己成為參與教改的一名教師。
2、在校本教研中成長。
④《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教師應是教育教學的研究者,如果教師的教育教學沒有一定的理論指導,沒有以實踐研究為依托的深化和提高,就容易在固守舊經驗、照搬老方法的窠臼里不能自拔。北部山區學校的老師們教研水平與市區學校的老師比較還存在一定的差距。但近幾年,教研室比較重視山區學校語文科組的建設,這樣教研氛圍被激活了,給語文教師搭建了向名師,向優秀課例學習的平臺。老師們外出“取經”的機會多了,校本教研也上了一個新臺階,現在校本教研是促進老師的專業發展的評臺。例如:在第7周我有幸來到了珠區萬松園小學聽了聽了楊璐怡老師《釣魚的啟示》的優秀課例后,感觸良多,如何把楊老師的經驗學到“手”;如何把楊老師的經驗在校內推廣,使全校的語文老師受益。在我的倡議下,語文科組本學期的第8周舉行了一次“特殊”的“一案兩上”的校內主題教研活動,自己擔任執教老師,同樣上了一節《釣魚的啟示》,但教學設計是用楊老師設計的教案。這次活動的目的有助于自己在實踐中找差距,在實踐中成長,在實踐中推廣名師的經驗。
3、自我反思中進步。
自我反思主要是教師課后對整個課堂教學過程進行思考性分析,分析包括對自我的教學理念、教學行為和學生的表現以及教學的成功與失敗進行理性、全面地解剖。如當學生學習某些教學難點出現課堂氣氛沉悶時,你是采取了哪些方式進行有效地調控;在課堂教學中哪些教學環節沒有按預設流程實行,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教學中是否出現了令老師驚喜的“亮點”環節,這個“亮點”環節產生的原因是什么;假設你再教這一教學內容,教學設計還可以做怎樣的更改等等。這個階段的反思具有一定的批判性,能使教學經驗理論化,老師如能堅持課后反思,把反思記錄下來,我們老師的專業水平也將伴隨著課后反思不斷發展。
新課程給教師帶來的不僅僅是一種挑戰,更是教師應該通過努力促使自己專業發展機會,為教師專業成長提供了方向、動力和途徑。要做一個學習型的教師,不斷地學習充實自己,堅持終生學習,勤于思考與實踐。
參考文獻:
①《語文新課程標準》(2011版)
② 韓語《師說》
③麥玨昉老師工作室《成果集》
④《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