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是一門以形象思維和情感思維為先導的學科。人文性和情感性決定了我們語文教師在課堂上要努力營造出動人的教學情境與氛圍,讓學生受到語文材料的熏陶感染,并產生獨特的體驗。只有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才能準確理解課文內容,才能細致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才能美化情懷完善人格。因此,語文教學必須重視情感教育,在教學活動中充分開發利用情感因素,擴寬學生的精神空間。
關鍵詞:情感教學;寓教于樂
一、情感與情感教學
情感是指人在認識客觀事物的過程中所引起的人對客觀事物的某種態度的體驗或感受。這是人對客觀事物所產生的心理與態度上的反映。人們在與任何事物的接觸中,總是會產生多種多樣的情感:滿意或不滿意,愉快或不愉快,熱愛或厭惡,欣賞或遺憾等,這在心理學上稱為刺激反應。教學活動是具有強烈情感因素的行為,特別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情感因素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可以說,語文教學是一種情感教學,我們教師能否發揮情感因素對于教學效果的好壞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二、當前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
忽視情感教育,注重語文知識技能的傳授。我們語文教師可以講授課文時語言思路清晰,教學過程有條不紊,然而往往我們看到的是學生提不起精神,課堂氣氛不活躍。怎樣才能激起學生的興趣,看到學生求知的熱情呢?情感在此時就構成了我們語文課堂教學的基礎。我們語文教師只有充分挖掘情感在教學中的感染作用,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觸動學生的心靈,才會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教學手段與教學方法的單一,影響著情感教育的實施。有時我們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或知識技巧的灌輸,而沒有及時調整教學手段與教學方法,這樣無疑影響著發揮情感的感染作用。要挖掘教學中的情感,離不開結合教材的內容,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靈活運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手段與教學方法,激起學生的情感。
三、從情感教學的原則看語文課堂教學的情感投入技巧
情感教學有哪些原則呢?情感教學的原則最起碼有三條:即寓教于樂原則、以情施教原則、師生情感交融原則。
(一)寓教于樂原則:這是情感教學原則體系中的一條核心原則。
第一,寓教于樂中的“樂”,既包含“快樂”又包含“興趣”,是“快樂——興趣”之意,其內涵比傳統的“樂學”更豐富。
第二,寓教于樂是以調節學生在教學中的情緒狀態為操作點,即通過控制一定的教學變量,使學生的情緒調節處于快樂和興趣狀態。
第三,寓教于樂是以促進學生由“外在樂”向“內在樂”方向轉化為目標。
第四,“寓教于樂”強調的是發揮快樂——興趣這對正面情緒對學生的積極作用,并作為在教學活動中所普遍適用的原則加以確立的。
根據這一原則,我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歷,歸納出幾種比較常用的方法,用于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情感:
1、朗讀法 教師通過聲情并茂,抑揚頓挫的朗讀,把文章精彩片段的意境和神韻出神入化地渲染給學生,讓他們去細細品味。如在范讀《再別康橋》時,教師用語調、表情的變化來傳導課文的內容和情感,讓學生“入其境”而“會其意”,領悟到作者借景抒情。除了范讀外,還可讓學生自己進行朗讀,通過分角色讀、個別讀、分組讀、接龍讀、齊讀、競賽讀等多種形式,培養學生的語感,理解內容,體會感情,貼近教材,感受文章節奏。
2、想象法 劉勰的《文心雕龍》中有“視通萬里”、“思接千載”等句,強調了人的思維力、想象力之奇妙。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既加深對教學內容的認識,對知識的接受,又點燃了學生熱情的火花。《項鏈》教學中,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如果瑪蒂爾德現在還在,她會是怎么樣的呢?如果你是當年的瑪蒂爾德,你又會怎樣做呢?學生們立即來了興致,設想瑪蒂爾德的現狀,不僅對原文有了進一步了解,而且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思維。
3、比較法 所謂比較法就是根據新舊知識的聯系點、相同點,采用類比的方法,也就是求同辨異法。讓學生找出同類型不同文章在內容和形式上的相同和不同點,有助于全面深刻地理解課文,開拓思維空間,提高研究問題的能力。比如《荷塘月色》和《清塘荷韻》兩篇文章都是借荷塘抒情,但抒的情又有所不同:《荷塘月色》的情是“淡淡的喜悅和淡淡的哀愁”;《清塘荷韻》的情卻是贊頌生命的力量,表達熱愛生活,對生活前景充滿信心的情懷。這樣一比較,學生的印象就加深了很多。
4、音樂法 音樂能提高人的鑒賞水平,陶冶人們的性情,凈化人的心靈,提高人的道德修養,推動人們奮發向上。它以特有的旋律、節奏,塑造出音樂形象,把聽者帶到特有的意境中。在講《鴻門宴》前,讓學生聽《霸王別姬》的樂曲,那雄壯的旋律,緩急高低變化的節奏,使學生仿佛看到了宴會上劍拔弩張的景象。這樣,就能使學生更快進入課文情境,從而能深入地體會文章的內涵。
5、表演法 讓學生扮演課文中的人物,親自感受課文的情境,使學生對課文內容有個生動、直觀的理解。《雷雨》是一篇話劇,學生在對劇中人物關系和情節有了大概了解后,分角色扮演節選部分,臺上同學認真揣摩人物語言,動作、神態惟妙惟肖,臺下同學看得津津有味,還對課文理解得更深刻,對人物分析更透徹。
6、故事法 心理學家認為,中學生的心理特點是容易接受生動有趣的東西。挑選一些與課文有關的故事,既豐富課文內容,又能引起學生注意,激發起他們的興趣。如在講授如何使用標點符號時,可用這樣一個小故事來說明標點符號的重要性。“古時候,有個人很吝嗇,于是他朋友來他家做客,有意教訓他,一連住了好幾天,主人很心疼。一天,適逢下雨,主人寫下一句:‘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客人靈機一動,修改了標點符號:‘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意思完全相反。客人以此為由,繼續留在他家做客。”學生們因此產生把標點符號學好的想法,學習有了動力。
以上列出的是幾種最常用的教學手段,除此之外,還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通過畫面的視覺影響和音樂的聽覺影響來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深化課文內容,在不喧賓奪主的情況下,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以情施教原則:這是情感教學原則體系中的一條操作性原則。這一原則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控制自己情緒,使之處于快樂、飽滿、振奮的良好主導情緒狀態;并以自己的高尚情操積極地影響學生,以陶冶學生的相應情感;同時,還要善于情感性地處理教學內容,使之知情并茂,以情促知。
(三)、師生情感交融原則:這是主要用以指導師生間人際關系中的情感交流回路的一條重要原則,也是情感教學原則體系中容易被忽視的一個方面。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懷著對學生的一片愛心來促進師生間和學生間人際情感交融。
總之,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情感教育是不容忽視的。要使學生有情,首先就要語文教師自己有情,讓學生從教師身上處處感受到一種無處不在的情緒感染,語文教師還必須在教學中以深厚的教育教學理論不斷武裝自己的思想頭腦,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提高自己的教學語言水平,向學生傳達出豐富的教學情感。語文教師將在情感這片天地中迎接更大的挑戰。
參考文獻:
[1]蘇民.語文課堂教學的和諧美(J).2003(12)
[2]童瑤燕.激發興趣優化語文課堂教學淺探(J).2004(6)
作者簡介:洪小,女,漢族,畢業院校:廣州大學,畢業專業:漢語言文學,學歷:大學本科,工作單位:廣州市番禺區新造職業技術學校,職稱: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中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