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秋
摘 要:初二階段是學生生理和心理發展的重要時期,這時對學生進行道德與法治的教育至關重要;道德與法治教育在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品德思想和合理的法律觀念方面意義非凡。老師要根據部編版《道德與法治》中的要求和內容,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力爭對道德與法治課堂進行優化升級,最大限度的提高課堂的有效性,進而提高學校的教學質量和效率。
關鍵詞:初二;道德與法治;有效策略
為了培養適應新時代發展需求的人才,推進全面素質教育,落實核心素養,初中道德與法治老師要適時改變觀念、明確改革內涵,切實推動我國道德法治教育改革。要在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中多多采用靈活多變的學法教法,避免空洞的講大道理,要讓課堂“活”起來,讓學生在愉悅歡快的課堂氛圍中探討學習道德與法治內容,切實提高初二學生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一、當前初二學生道德與法治教育的狀況和問題
1、對道德與法治沒有深入的理解
目前對中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教育仍然停留在傳統灌輸式的教學方法上,通過對學生講大道理來影響學生,教學內容空洞而枯燥,沒有和學生的實際生活接軌,導致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的學習沒有興趣;同時許多學校對初二學生的道德法治教學不夠重視,還停留在唯分數論的舊思維當中,在教學時也欠思考,沒有進行深入的理解探討。
2、學生缺乏學習道德與法治的主動性
由于傳統的道德法治教育方法單一,學生不夠重視自身的道德法治素養的養成,所以將所有重心都放在了學習應試科目的學習上;老師要結合新課改的要求,注重引導學生轉換觀念,要教育學生“育人先育德”的道理,強調道德法治的重要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要明白缺乏道德法治自學能力是一種嚴重的失誤。
二、增加初二道德與法治教學效率的策略
1、充分利用現代化教育技術,優化教學內容
在互聯網技術發展基本成型的今天,視頻、電視、圖象、PPT教學等都已進入了課堂,這些便捷的教學手段可以直觀、生動地展示各個情境,也能將抽象的思維和道理形象靈活的展示出來;尤其在課外資料不夠豐富的城鄉結合地區的學校,學生自己的信息獲取較為匱乏、途徑也不多,學校就要充分利用現有的網絡教學資源幫助學生進行道德法治觀念的完善,同時開拓學生的視野。
例如在教學兩會知識時,可以即時解決學生遇到的各種概念性問題,如兩會的概念、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是如何選舉產生的等,通過視頻展示人大代表走訪群眾,聽取意見的過程等;此外,在“兩個一百年”、“一帶一路”的重要政策中有許多可以吸引學生眼球的視頻畫面。利用多媒體教學技術代替黑板粉筆的模式,可以讓學生更好的理解、了解道德與法治的重要性和核心內容,提高道德法治教學的效率。
2、開設形式多樣的活動課,優化教學過程
道德與法治教學最忌諱的就是讓課堂教學進入死胡同,部編版的《道德與法治》教材減少了以往大量的純理論展示,而將空洞枯燥的理論知識用各種各樣的活動形式來展示再行得出結論。所以老師在進行道德與法治教學時要注重結合教材多開展活動課,比如采用學習小組討論的學習模式,讓學生在課堂上自由探討道德與法治知識,得出合理的結論,讓學生之間、學習小組之間進行演講比賽和辯論比賽等,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主動去對道德法治進行深入了解,并且更好的將所學的道德法治精神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分析解決問題,到達學習的最高境界。
3、讓課堂走出教室,優化教學效果
針對學生知識面不夠豐富的特點,老師要搜集豐富的資料,要盡量讓學生多了解學校之外的世界和社會,同時將國內外時政與道德法治的課堂進行結合也是有必要的。比如給學生播放反法西斯戰爭電影《拯救大兵瑞恩》時,要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走進電影,了解當中的大是大非,引發學生對于人性道德的思考,教育學生不能當戰爭的狂熱分子、在是非和國家大事面前要有絕對的定力。
此外,要讓學生在實踐中更深刻理解道德法治的內涵,讓課堂走出教室,可以帶學生去養老院進行志愿服務、烈士陵園參觀,讓學生自覺尊重幫助身邊的老人、敬仰革命英烈,培養愛國情懷。對于道德與法治的學習,不能停留在對知識的掌握上,而是要活學活用、即學即用,要運用學到的知識理性去認識思考問題。例如在將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時,除了讓學生自覺監督當前存在的偷砍偷伐偷漁的問題,還可以組織學生走出教室,清理學校和街道垃圾,打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
【結束語】隨著新課改的深入,在初二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要樹立起正確的科學的教學觀念,重新重視道德法治教學的意義,要善于鉆研、不斷改進教學模式,優化課堂教學;更加合理運用互聯網技術對道德法治教育學的推動作用,將課堂教“活”,讓學生真正學習提高道德與法治課的認識;通過提高學生道德法治素養來切實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提高學校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 施莉霞.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如何滲透生命教育[J].教書育人,2018(34):23.
[2] 郭樹媛.新課改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策略思考[J].才智,208(32):179-180.
[3] 淺談八年級道德與法治教學方法[J].課程教育研究,2018(4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