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隨著信息化時代的來臨和新興技術的不斷沖擊,傳統課堂已無法滿足教育教學的需求,利用現代化信息工具學習也逐步成為了當前小學教育的主流趨勢。在大數據背景下,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應盡可能運用現代化信息工具的優勢,以更加多元化的形式呈現課堂內容,激發學生的興趣與學習動力,帶動學生思維方式的轉變,讓其學習變得更有效率。
關鍵詞:大數據背景下;小學課堂教學;教學方法
引言:
近兩年來,國家一直在加大對教育的扶持力度,很多的學校都幾乎已實現校園互聯網的覆蓋 多媒體網絡設備也早已經進入教室。新課改下,強調要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增強學生的體驗感,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這就要求教師要結合實際情況,廣泛使用教學新手段,增添課堂教學的直觀形象性,活躍班級學習氣氛。
一、新型的教學環境
傳統課堂教學一向是以課堂、教育者為中心,學生往往只是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在課堂學習中一直在默默地接受灌輸,缺少自主學習的空間,難以深入理解知識,更別提在實踐中應用了。長此下去,學生會對單一的模式產生厭煩心理,在學習中沒有了主動性,很少能對教科書上所闡述的知識提出質疑以及自己的看法,導致知識面過窄,極大限制了綜合能力的提升。
新時代下,教育教學條件越來越優質化,很多先進的設備得以被應用在可課堂教學中,教學形式、教學方法、多元化的思維在課堂上越來越明顯。教師廣泛使用教學新手段,也使課堂教學帶來現代化的氛圍,制作富有音樂、動畫PPT或視頻片段,提升課堂趣味性。然而,多媒體教學局限也是明顯的,如果動態變化太快,一個教學環節接一個地過,加之學生間因存在個體差異,造成部分學生無法跟上課堂學習的節奏。在大數據背景下,管理人員和教師可通過后臺的數據反映,綜合地分析學生的存在的問題情況,隨時調控教學過程,有效保障了課堂教學質量。
二、創新教學形式,激發學生興趣
“互聯網+"背景下給小學教學模式的構建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創造了條件,考慮到互聯網工具的優勢特點,重新對課程設計,思考我怎么教”改變成“學生怎么學”。 合理把握住教學的重難點,通過軟件功能制作豐富多彩的視頻,為學生創設起較為愉快的課堂范圍,多樣化教學情境的創設,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例如:教師可結合課本,根據內容利用互聯網平臺挑選合適的教學資料,進行裁剪編輯,使學生在情緒上引起共鳴,利用好奇心,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小學生的身心都處在發展的初始階段,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識規律,采用各種手段誘發也們的求知欲望,特別是可從同學們喜愛的動畫片中裁剪些片段,或是引導學生聯系身邊的實際,把例題轉換成學生熟悉的生活實際的問題,積極地探索與解決問題。在階段性教學的過程之中,教師可將課堂教學主體權利賦予給學生,讓學生用電子白板,分步驟向其他同學進行,展現自己的學習成果,爭當課堂的主人公,增強學生自信心與學習動力。除此之外,教師還可利用網絡和軟件平臺將教學內容制成視頻,傳到網絡平臺上,學生可以在隨時隨地進行觀看,同時學生可以自由調節視頻播放速度和播放次數,提升學習效率。
三、注重過程評價,針對性地展開
在傳統教學中,大多數教師都是以期中期末、日常測試學生的測試成績來評價學生,過于地注重了終結性的評價,而有所忽視了過程性的評價,缺少客觀性,評價效果有所差池。面對這一問題,大數據的推廣與應用魏這一問題的解決提供了新的契機,教師可加強對計算機的利用,有效的記錄學生各項信息,在后臺為每個學生構建起數據庫,進而把學生預習的情況、上課的表現、作業完成的質量、實踐表現情況等進行分析統計,實行量化計分,清晰地記錄于系統上,通過軟件可自動生成表格和變化趨勢,為教師下一步的教學計劃提供可參考依據,教師可進一步結合學生近期的表現情況進行對比,加之考試的成績,更能全面地考查學生的學習,保障評價的客觀性;另一方面,教師通過對數據上下漂浮變化的觀察,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所在點,進行因材施教,有針對性地輔導學生,進而提高教學效益。
四、客觀評價學生,學會知識建構
在課堂教學中,每一位教師都一心想提高教學效率,獲得很高的教學質量,這可以說是每位教師的心愿。但事實并非如此,僅僅依據課堂提問和批改作業對學生進行了解和掌握是有所局限的,學生只是大概地對知識留有印象,未能形成整體性的框架。而且經常教師往往需要兼顧兩個班集體,面臨較大的教學壓力,每天對學生關注度單單局限學生在課堂中的表現情況與作業完成情況,從而去看出學生在某個知識點上出了問題,在此過程中難以準確地找到出現問題的真正原因。在實際的教學中,一定要結合新環境新變化,打破傳統模式,大力提倡小組合作,把教學與信息技術有機結合起來,充分利用大數據進行分析,優化教學秩序。用層層遞接的問題與任務,驅動學生積極參與到討論與交流中,勇于發表自己的意見和觀點,進而根據學生總體表現不斷地收入新數據,運用系統功能進行分析,確定不同的評級,了解每個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有了數據分析做支撐,教師可進一步調整教學計劃,帶領學生深入理解知識,在復習中加強記憶與實際應用,促成學以致用。
五、結束語
總而言之,大數據背景下為我們新型的教育教學環境,先進的教學設備的出現可為教學提供強有力的輔助。教師在教學方法的應用上也要做到與時俱進,充分融合信息技術,利用起大數據分析,促使學生可直觀地感受到知識由來過程,深入其中去探究與理解,主動與他人進行溝通交流,聯系實際去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同時,教師也要對學生的實時表現數據信息進行收集,綜合整理與分析數據,客觀地對學生學習過程、學習成果進行評價,盡可能地兼顧到每個學生,有針對性引導學生加強對知識的理解與應用,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學生的各項能力,以達到提高教學效益的目的。
參考文獻:
[1]付達杰, 唐琳. 基于大數據的精準教學模式探究[J]. 現代教育技術, 2017(07):13-19.
[2]俞一紅. 大數據時代小學數學教育探究[J]. 華夏教師, 2018, 119(35):63-64.
作者簡介:曾凡書,出生年月:1971.12,性別:男,民族:漢,職務/職稱:一級教師,學歷: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