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愛良
故事,一直以來都是孩子們所喜聞樂見的。一個動聽的故事,足以喚起孩子們的好奇心,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激發孩子們的求知欲。數學課上,能否有效利用故事,讓課堂更加生動有趣,給冰冷的數學知識穿上一件溫暖的外衣,讓數學更容易被孩子們所接受?答案肯定是“能”。下面筆者就以自己的教學實踐為例,談談數學故事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一、應用故事引入教學,讓課堂先聲奪人
萬事開頭難,一堂好課的引入是非常重要的,所謂“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就是講開頭的重要性。如何在課伊始就能一下子牢牢地抓住孩子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講故事無疑是很有效的一種方式。筆者在執教六年級“用替換的策略解決問題”時,就成功地用到了講故事導入的方式。師:孩子們,你們想聽故事嗎?(異口同聲:想)師播放“曹沖稱象”的故事。(生津津有味地聽)師:故事中的曹沖用什么好辦法解決了大象不能稱的問題?(用石頭代替大象,稱出了大象的重量)師:曹沖真是個聰明的孩子,他用石頭代替了不能分割的大象,這種方法我們給它起個名叫“替換”(板書:替換)“替換”是一種解決問題的好方法,一千多年前的曹沖用它解決了父親的難題,我們今天的孩子們能不能用它來解決生活中的難題呢?(學生很自信地“能”)師:好!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用替換的策略解決問題。(板書課題:用替換的策略解決問題)本堂課中,筆者于課伊始就牢牢地抓住了孩子們的注意力,激發了孩子們的求知欲和好勝心,孩子們的學習效果非常好。當然,應用故事引入教學的例子很多很多,比如:用《烏鴉喝水》的故事引入“體積”,用“朝三暮四”的故事引入“加法交換律”的教學……但是,不管用什么故事導入什么知識的教學,我們始終應該把握一點,故事情節是否對課堂教學有利,如果與課堂內容聯系不夠緊密,或者有點牽強附會,只是為了博得孩子們的歡心,就寧可不用。
二、應用故事總結全課,讓課堂余味無窮
“首尾呼應”是作文的一種技巧,其實,在一堂好課中,也是非常講究首尾呼應的,好的結尾可以再次激發孩子們的學習熱情,讓所學知識得到有效的升華。當一堂課接近尾聲時,孩子們精神都有點疲倦了,學習積極性自然也沒有那么高了,此時怎么才能有效調動孩子們的注意力,讓孩子們重新振作精神,對所學知識作一個完整的總結呢?“故事”又可以大顯身手了。在《7的乘法口訣》一課教學中,我和孩子們一起編制了7的乘法口訣,又用各種方法引領孩子們記憶了7的乘法口訣,最后,我們一起來到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的林間小屋。
師:孩子們學得這么開心,這么熱鬧,引來了一位神秘的客人,她一邊走還一邊唱著一首歌呢,她是誰呢?課件出示: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
1個矮人1張床, 7個矮人7張床;
1個矮人2個碗,7個矮人14個碗;
1個矮人3本書,7個矮人( )本書;
1個矮人4枝筆,7個矮人( )枝筆;
1個矮人5個本,7個矮人( )個本;
1個矮人6張畫,7個矮人( )張畫;
1個矮人7朵花,7個矮人( )朵花。
孩子們再一次在愉悅的情境中重溫了7的乘法口訣,并且發現7的乘法口訣在生活中的運用是多么廣泛。
三、應用故事進行提問,讓課堂綻放精彩
提問是教師常用的教學手段,仔細研究現有的小學數學教學,教師在進行提問時往往采用較為簡單的直接提問方式,如:如何計算長方形的周長、計算(1.6+0.5)等,缺乏一定的趣味性,無法有效地吸引學生。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我們可以通過數學故事來進行趣味提問,創建問題情境,充分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使學生可以積極主動地進行探索研究,以此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教師在選擇數學故事時可以結合生活實際,降低學生對數學的陌生感,幫助學生充分了解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作用,有助于學生養成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習慣。
例如,在進行“長方形周長的計算公式”的教學時,為了讓學生更好的掌握周長計算的公式,我給學生布置了一道數學探究題:奶奶家最近養了五只小雞,計劃在院子的空地上用籬笆圍一長方形的窩,已知長方形的長為4米,寬為3米,請你幫奶奶算算一共需要多長的籬笆?你還有什么別的辦法可以使得使用的籬笆長度最少?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積極提出自己的想法,最后每組派代表進行回答,我聽完學生的答案再后進行總結。通過將問題與故事進行結合,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質量。
四、將說理寓于故事中,讓育人于無痕中
教育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思想道德素養的發展。但在中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的教學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更加注重對書本知識點的講解,忽視了對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培養,導致一些學生較為自我,道德素質不高。小學階段的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尚處于形成階段,價值觀還未成熟,數學教師應當充分發揮數學的德育作用,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觀和是非判斷能力,促進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發展。在實際教學時,選擇具有一定啟發性的數學故事,幫助學生了解一些的道理,以此進行道德教育。例如,在進行“認識時間”相關內容的教學時,我給學生講了一個故事,故事主要講述了小明與他人約定周六上午九點半一起去看動漫展最后卻遲到的故事,我要求學生分析故事主人公遲到了多久,最后和學生一起討論這種行為是否正確,幫助學生樹立守時守約的觀念。
綜上所述,運用數學故事進行數學教學的方式既可以促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掌握數學知識點,同時還能以此進行道德教育,符合新課改的要求。我們小學教師應當對其進行合理利用,結合教學實際,不同年級選擇不同的數學故事,真正發揮數學故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