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悅
摘要:隨著社會發展,心理健康問題已日益引起全社會的重視。如今我國正在不斷加強學前教育,幼兒教育正蓬勃發展,然而幼兒的心理健康問題日益突出,幼兒期的心理健康對人的一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做用。本文主要從幼兒心理健康標準出發,結合實踐資料,分析整理常見的幼兒心理健康問題,探究其影響幼兒心理健康的社會、教師、家庭等因素,進而提出了解決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
關鍵詞:幼兒,心理健康,問題, 對策
一、問題的提出
隨著經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問題已日益引起全社會的重視。關注個人的心理健康已成為現代文明人的一個重要標志。具有文明意識的人都知道,對正常人來說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不僅關系到個人的生活質量,而且直接影響其勞動效率及對社會的貢獻,而如果一個人患有精神和心理疾患則會成為社會的一種負擔。古今中外,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健康康的成長。關注孩子長大后未來社會中是否具有生存能力的家長,不能不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說到幼兒心理健康的發展我就不得不說說我認為的心理健康的意義了。
二、幼兒心理健康的標準
1.智力發育正常
智力發展正常的幼兒能按成人的要求細致觀察實物;基本準且快速的記憶物體與事件;能就具體直觀的事物進行分類、比較、概述與推理等思維操作;想象豐富,善于創造與模仿;能對周圍事物與現象提出各種問題,并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
2.情緒健康
情緒穩定、心情愉快是情緒健康的重要標志,快樂的情緒對人的心理健康十分重要。幼兒的情緒較之成人有不穩定的特點,因為他的內抑制能力發育不完善,易受外界刺激的影響。
3.意志健全
意志健全的幼兒一般表現為行為有一定的目的行、較久的堅持性、一定的果斷性、較強的自制性等。
4.行為協調
心理健康的幼兒在欣慰上表現為:行為和思想是協調一致的;行為與年齡份符合;在大致相同情境中表現的行為基本一致;做是有一定的條理性,能對自己的行為有一定的預先安排。
5.人際融洽
融洽的人際交往不僅是維持心理健康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條件,也是衡量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指標。一般來說,幼兒天性活潑好動,喜歡與同伴嬉戲,不愿獨處。盡管幼兒偶爾會因為別的原因與別的幼兒產生沖突,但會在同伴的影響與長輩的教育下很快解決,而且在多數時間幼兒之間的相處是和睦融洽的。如果發現幼兒很不喜歡與同伴交往,講話甚少,十分膽怯,或過于放肆,攻擊性強,經常與別的幼兒發生沖突,則是人際不融洽的表現。
6.反映適度
由于先天的原因,人對刺激的反映存在著個體差異,有的反映敏捷,有的反映遲緩,這是差異在一定的限度內是正常的。如果幼兒表現為對刺激反映的異常興奮或異常冷漠,或某一類行為發生次數太多,就可能存在問題。如,大部分幼兒都有怕黑、怕動物等恐懼心理,這是懼怕不需要特殊幫助就會自行消失,但如果幼兒有多種恐懼心理,甚至不敢接觸社會和自然,就是不正常想象。
三、常見的幼兒心理問題
通過對已有文獻的分析整理發現,當前幼兒存在的突出心理問題主要有:(1)小兒多動癥。(2)社會行為問題:包括愛發脾氣、好打架、爭吵、說謊、嫉妒、惡作劇、不能和別的幼兒友好相處、有破壞行為、偷竊等。(3)性格和情緒問題:包括任性、自私、固執、嬌氣、膽怯、退縮、易哭泣、懶惰、自卑、過分敏感、過度幻想等。(4)神經功能障礙:包括排泄機能障礙、言語障礙、睡眠障礙、強迫行為、神經緊張等。(5)不良習慣:包括吸吮手指、咬指甲、眨眼、挖鼻孔、聳肩、咬衣服、玩弄生殖器等。(6)學習上的問題:包括注意力不易集中、反應遲鈍等。 (7)意志力薄弱、耐挫力差,表現為怕苦怕累、害怕困難,遇到問題退縮、束手無策和依賴成人,無法接受委屈,責備、批評等挫折打擊。
四、影響幼兒心理健康的因素
1.社會因素
環境因素。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同時也是一種重要的隱形教育,能對幼兒產生熏陶、感染作用,能對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起到“無聲勝有聲”的獨特效果。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包括創設豐富的物質環境、營造寬松的心理環境。
2.教師因素
這主要包括:①教師的幼兒心理健康觀。②缺乏相關心理學知識③某些活動內容對幼兒的心理傷害。④教師的偏愛和某些言行對幼兒的心理傷害。⑤教師的不良情緒對幼兒的心理傷害。⑥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專業師資匱乏。
3.家庭因素
家庭的因素,這是最主要的一點。在患有幼兒心理疾病的孩子中,多數是因為家庭的不和諧而導致的。父母經常吵架、對孩子缺乏關愛等,都會對孩子幼小的心靈產生不良的影響。他們可能會因此形成膽小怕事、孤僻等性格特點,其中父母教育方式不當,尤其是父母懲罰和拒絕幼兒;家庭氣氛不良;父母關系差;母親的性格、父親是否酗酒、父母是否離異等都與兒童行為問題的發生有著一定的關系。
五、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
1.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從小抓起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健康康的成長。關注孩子長大后未來社會中是否具有生存能力的家長,不能不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一個心理健康的孩子,具有什么樣的特點呢?我們認為至少應包括下面這五條:
(1)有正常的智力,有求知欲;
(2)能逐漸學會調控自己的情緒,保持樂觀向上的心境;
(3)能學會與周圍人正常的交往,懂得分享與合作、尊重別人、樂于助人;
(4)能自我接納,有自制力,能積極面對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困難,適應環境;
(5)具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健全的人格。
這五條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要靠大人的培養,如何培養呢?我們不要忘記孩子的身心發展變化的特點,心理健康教育應滲透在家庭生活的各個方面,滲透在學校教育工作的全過程中,對不同年齡的孩子提出不同的要求,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從小抓起,把“學會認知、學會共同生活、學會做事、學會生存”作為對孩子的終生教育的目標,點點滴滴、持之以恒,我們一定能把孩子培養成適應新世紀社會生活的棟梁之材。
2.幼兒園要做好幼兒心理健康教育
幼兒園必須將心理健康教育擺在首位幼兒園是兒童成長的第二環境,是兒童最早加入的集體教育機構,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動環節,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學活動,而是把教學活動內在的、潛在的因素挖掘出來,根據幼兒的心理特點、發展的需要,更好地發揮心理健康教學活動的教育作用,在活動組織形式上采用融合模式,打破班級界限,由小、中、大班各級組間、各班級間幼兒互相參與活動,從單一的同齡伙伴交往發展到混齡伙伴交往,擴大了兒童交往場合和機會,提高了他們的合群性和合作性。作為教師,更應高度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幼兒階段,教師在這方面的作用顯得十分重要。教師的作用發揮的好,可以維護和促進幼兒心理的健康發展;反之,則會影響幼兒的心理健康發展。
3.創設良好的家庭育兒環境,推動幼兒心理健康的發展
家庭是幼兒生活中第一個接觸到的環境,是幼兒心理發展的最重要、最基礎的環境。完善的家庭結構,良好的家庭人際環境,家長本身的素養及對子女的教育觀、教養方式,都會給幼兒心靈烙上深刻的"印記",幼兒的早期經驗對心理的影響特別重要。、
六、結論
總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幼兒園、教師、家庭三方面通力協作,更需要有機結合,互相滲透。幼兒是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只有將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滲透到幼兒的一日活動之中,融入幼兒每天的生活當中,持之以恒,讓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我們才有希望看到祖國的未來綻放出美麗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