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菁
[摘 要] 廠辦大集體企業是指由國有企業批準或資助興辦的,以安置回城知青和職工子女就業為目的,主要向主辦企業提供配套產品或勞動服務,由主辦企業委派人員參與生產經營并在工商行政機關登記注冊為集體所有制的企業。作為計劃經濟的產物,廠辦大集體企業在進入市場經濟以來,逐漸面臨生存困難,大量企業停產、職工失業,從而成為國有企業的負擔與“歷史遺留問題”。A電網企業結合集體企業現狀,多措并舉,積極改革,激發集體企業活力,提升企業經營效益。
[關鍵詞] 電網企業 集體企業 改革
中圖分類號:F276 文獻標志號:A
一、廠辦大集體企業的基本情況
規模較小、經營分散、競爭力較弱。在經營范圍上涉及7大業務領域,所處業務領域分散,集中在產業鏈低端,同時,改革后企業分布在10個地市級單位,所處地域分散;在經營效益方面,改革后企業的凈利潤主要來源于電力工程設計、施工、運維領域,其他行業盈利能力較弱,僅占凈利潤3%。
管理不規范、監督機制不健全。大部分資產平臺的法人治理結構不完善,主業、平臺和企業的各自定位及職責不明確,監督考核機制不健全,不能充分發揮監督作用。
因此,需要對改革后企業進行整合發展,努力向高端、新興產業轉型升級,提高市場競爭力和市場占有率,把改革后企業做大做優做強,成為公司競爭性業務的重要支撐。
二、廠辦大集體企業的改革思路
圍繞電網企業戰略目標,立足于“做活”競爭性業務的發展思路,通過“一統籌,二突出,三加強”(統籌競爭性業務與主業的協調發展,突出抓好整合發展、突出抓好體制機制建立,加強管控力度、加強支持力度、加強黨建黨廉),實施“四個一批”(收歸做活一批、鞏固發展一批、創新孵化一批、資產重組一批),推動改革后企業轉型升級發展,把改革后企業做大做優做強。
三、推進廠辦大集體企業改革的路徑
改革后企業分三個階段開展整合發展。
第一階段:穩定過渡階段。摸清改革后企業情況,系統謀劃產業布局,制定整合發展實施方案;各地市級平臺開始履行出資人職責,制定各平臺整合發展實施方案,明確產業投資計劃,落實產業投資項目。
第二階段:整合發展階段。完善地市級平臺的法人治理結構,進一步推動企業的優化整合,開展企業對標,穩步提升企業效益。
第三階段:加快發展階段。聚焦企業發展質量,打造企業品牌,培育行業領先企業和上市企業。
四、推進廠辦大集體企業改革的具體做法
(一)優化產業布局
改革后企業按照綜合能源、市場化售電、智能電網增值服務、高端裝備制造、工程建設、科技信息、電力綜合服務七大板塊進行布局。大力拓展綜合能源、市場化售電板塊,鞏固發展工程建設板塊,轉型升級裝備制造板塊,積極探索智能電網板塊、科技信息板塊,整合重組電力綜合服務板塊。
(二)積極穩妥地進行資源分類整合
緊緊圍繞電網產業鏈,通過資源整合,探尋運營效率高、增值潛力大、發展前景好的新模式、新產業、新領域,積極開拓售電、智能配電網、綜合能源、電動汽車、大數據等新興業務,培育新的效益增長點,打造一批盈利能力強、市場發展潛力大的企業。
(三)厘清管理關系,規范平臺公司運作
按照“主業管方向、平臺管資本、企業創效益”的管理定位,厘清各級主體管理關系,建立“分級管理、分類盤活、業務協同、有序發展”的企業管控體系。
(1)主業管方向。產業投資部代表主業履行資產監管者職責,重點定規劃、控風險、促協同;依法合規通過章程或協議等方式明確改革后企業剩余價值及有關收益歸主辦國有企業所有。
(2)平臺管資本。平臺(公司)履行出資人職責,重點管投資、管效益、守底線。管投資要求把控改革后企業投資方向、提高投資收益和防范投資風險。管效益要求提高改革后企業經營效益、確保公有資產保值增值。守底線要求守住安全生產紅線,堅持廉潔自律底線,通過建章立制強化對安全生產、招投標、工程外委等重點安全廉潔事項的考核監督。
(3)企業創效益。企業是市場經營主體,重點抓經營、增利潤、促發展。改革后企業應被賦予充分的自主經營權,以增活力、創效益為目標,獨立自主開展生產經營活動,是利潤中心和價值創造中心[1]。
五、推進廠辦大集體企業持續深化改革
(一)統籌發展競爭性業務
按照競爭類公司“搞活”的管控思路,落實競爭類業務公司經營自主權,有條件的競爭性子公司可收歸與其業務相關的改革后企業,擴大規模。改革后企業按照“四個一批”策略做好企業業務分類,形成分類清單。抓好績效管理,構建“全面責任+全面指標+全員績效”的考核模式,用好責任與壓力傳遞機制和成本、資產、效益傳遞機制,實施“分類管控、分類考核”,根據工作重心變化,調整考核重點,增強考核差異性、針對性和有效性。
(二)打造優秀標桿企業
導入精益管理理念,開展標桿管理,基于經營業績、經營潛力和市場化程度等維度,制定“ABCD”分類績效考核標準,建立企業間優勝劣汰機制,引導優秀比例逐步擴大,推動企業“減虧、增盈、優質上市”。A類為標桿企業,業績好、增長快、市場化程度高,引入更為靈活的市場化機制,重點培育打造一批有行業影響力的龍頭企業。B類為良好企業,對于規模大但增速慢的企業,需要鞏固發展,做專做強;對于規模小但增速快的企業,需要創新孵化,搶占市場。C類為一般企業,經營基本面一般,增長乏力,未來以補充A、B類企業短板為導向,向上進行合并或向下降級,逐步壓縮企業數量。D類企業為因經營不善導致連續兩年虧損的企業,全面實施專項扭虧和資產重組,對于扭虧無望的企業,及時清算關閉。改革后企業經營管理層獎勵年薪與本企業標桿評價結果掛鉤。
(三)探索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動優質企業上市
對從事研發創新、生產服務等實體業務的,按照因地施策、因業施策、因企施策,宜獨則獨、宜控則控、宜參則參,一企一策的原則,經批準后開展混合所有制改革。對于符合上市條件的優質A類標桿企業,積極推動專業化重組,開展股份制改造和資本運作,通過借殼、并購和IPO等方式,推動1-2家企業上市。
(四)建立市場化薪酬用工機制
進一步發揮考核指揮棒作用,實現“業績升、薪酬升,業績降、薪酬降”,將業績考核與薪酬分配密切掛鉤,體現效率、效益優先。地市級主業單位負責制定市場化的工資總額管理機制并進行監督管理,平臺(公司)管控工資總額。企業根據效益情況,合理編制工資總額預算,執行市場化薪酬制度,并報主業備案。
授予各單位市場化用工自主權,采用“總量控制、事后監督”的方式進行用工管理,A供電企業制定用工總量標準,各地市級主業單位負責制定用工總量管理機制并進行監督管理。在用工總量確定的前提下,地市級平臺(公司)按照業務需求和市場化人員招聘標準進行自主招聘,采用“能進能出、能上能下”市場化用工制度與員工建立勞動關系。用工總量和招聘人員情況需報主業備案。
合理控制主業向改革后企業委派人員數量,主業委派人員原則上與主業脫鉤,與企業簽訂勞動合同,按照市場化標準發放薪酬。確因工作需要保留主業身份的,須經公司或地市級主業單位批準同意,主業就勞動合同中的工作地點、工作內容、薪酬發放及其他內容等作出補充約定,并通過人員借用的方式派至改革后企業,在改革后企業參照主業標準發放薪酬[2]。
(五)推行職業經理人制度
在法人治理結構健全的企業,按照市場化、職業化、專業化、契約化方式在經營層中全面推行職業經理人制度。主業負責明確職業經理人的標準和資格條件,規范選聘程序,提出考核評價和薪酬分配的有關原則。平臺(公司)董事會負責制定職業經理人管理辦法和選聘方案,報主業審批同意后,各企業具體組織開展選聘工作,聘任職業經理人。企業董事會與職業經理人簽訂正式聘任合同,約定聘任崗位、聘任期限、職責權限、工作目標、薪酬待遇、履職保障及其他責權利等事項。
(六)穩妥開展股權激勵試點
以“存量不碰,增量為主”為原則,采用增資擴股、出資新設等方式,優先對具有人才資本和技術要素貢獻占比較高的A類標桿企業開展試點,對企業經營業績和持續發展有直接或較大影響的科研人員、經營管理人員和業務骨干等采用股權激勵。開展股權激勵試點要健全審批程序,嚴格資產評估,建立股權流轉退出機制,確保公開透明,嚴禁暗箱操作,嚴防利益輸送。在新能源、高科技、大數據等市場化程度較高的領域適時開展股權激勵試點工作。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Z].中發〔2015〕22號,2015- 08- 24.
[2]國資委、財政部、人社部 . 關于加快推進廠辦大集體改革工作的指導意見 [Z].國資發分配〔2016〕249號,2016- 08-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