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磊
[摘 要]以供給側改革作為研究背景,將民營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驅動因素劃分為內部驅動與外部驅動兩類,對不同類型的驅動因素進行識別和分析,厘清民營企業在供給側改革關鍵時期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的動因。同時,從綜合驅動的視角,進一步探討不同因素與不同因子的關聯對民營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提升的影響。研究結論有助于民營企業在供給側改革背景下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關鍵詞]民營企業 自主創新能力 驅動因素 供給側改革
中圖分類號:F276.5;F273.1 文獻標志碼:A
民營企業已經成為促進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為我國財政、稅收、就業等方面做出巨大貢獻。然而,在當前我國進入供給側改革的關鍵時期,民營企業發展暴露出較多問題和不足,包括產品出廠價格較低、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不多、具有高附加值的“專、精、特”企業數量較少等。針對我國民營企業在供給側改革中面臨的困難與挑戰,“全方位推進產品創新、品牌創新、產業組織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等”成為民營企業把握機遇、克服困難的關鍵,其中不斷增強民營企業創新能力是重中之重。通過探討自主創新能力驅動因素,有助于我國民營企業提高核心競爭力,有效獲取市場綜合資源,最終實現綜合競爭能力升級。
一、民營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外部驅動因素分析
(一)政策環境
黨中央、國務院在深刻把握國內外經濟發展趨勢的基礎上,提出推進供給側改革的戰略部署,其中壯大民營經濟、加快產業轉型、實施創新驅動等政策措施為民營企業創新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外部支撐。同時,由有利政策帶來的政府簡政放權、減少行政審批、釋放市場活力等具體舉措更是提高了民營企業自主創新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與以往從提供資金資源、出臺扶持政策、實施創新激勵等短期措施相比,一系列著眼于長期規劃的政策舉措更有助于形成民營企業自主創新意識、做出自主創新行為并最終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政策氛圍[1]。
(二)市場環境
企業創新活動要以市場需求為目的,尤其在供給側改革影響下,企業創新的最終目的在于更好地滿足需求端日益增長的需要。但對民營企業而言,要緊跟消費升級的步伐,消費升級的具體表現形式包括消費層次與消費品質提高、消費形態與方式轉型以及新型消費模式的出現,這些轉變為民營企業自主創新提供了更多選擇和切入點,無論是制造轉型、品牌建設、商業模式創新還是流程改進,不斷優化的市場環境都為民營企業自主創新提供了更強動力,推動民營企業通過吸收和學習提升滿足市場需求的能力。
(三)社會網絡
我國民營企業大多具有規模較小、資金緊張、技術落后等特點,要利用供給側改革的浪潮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應該充分利用企業外部資源完成新項目開發、新技術研發并降低技術提升過程的風險。對于民營企業而言,采用產學研結合的方法是較為理想的利用社會網絡的途徑和方法,以產學研為基礎的社會網絡構建,不僅能幫助民營企業加強與同行企業之間的合作和交流,同時加強與地方高校、研究機構的合作交流,在降低合作與創新成本的同時,也能整合多種創新資源,提升企業以合作為基礎的創新能力。
二、民營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內部驅動因素分析
(一)戰略導向
隨著供給側改革的深入,我國政策制度、科技進步與市場環境也會發生相應變化,迫使民營企業必須適應一系列環境變化所帶來的問題。因此,企業戰略導向如何影響創新能力的形成與培育,成為眾多學者和管理者所關注的問題。為了應對供給側帶來的挑戰,民營企業需要從自身調整出發尋求解決辦法,因此戰略導向的選擇與制定將會對組織學習、吸收利用和技術創新效果等方面帶來直接或間接影響,尤其是不同類型的戰略導向會決定民營企業是采用利用性創新模式還是探索性創新模式,例如:創業型戰略導向會鼓勵企業超前、冒進地實施創新行為,而市場型戰略導向會推動企業更關注基于市場創新和營銷創新的創新能力形成[2]。
(二)組織資源
無論在任何時期,組織資源都是影響企業自主創新的關鍵因素。在這些資源因素中,既包含企業無形資源,也包含有形資源。其中,較為典型的無形資源有企業知識、網絡關系、品牌、文化和技術等關系到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抽象要素;有形資源則是指企業廠房、設備、資金和人員等要素。無形資源的匱乏,會導致民營企業在構建和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時缺少內核,尤其是技術與知識短缺,已經成為制約我國民營企業提升自主創新效果的重要因素。有形資源匱乏則容易導致我國民營企業在創新過程中缺少堅實基礎,資金限制導致企業無法吸引高技能人才,人才稀缺使得企業喪失創新之本。綜上所述,民營企業要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應在無形資源與有形資源中尋求平衡,達到二者的和諧統一,發揮協同效應。
(三)管理能力
在供給側改革背景下,企業無法通過大規模生產資源投入來提升效益,反而更強調產出效率與產出質量,因此企業管理能力成為供給側改革時期,民營企業高效提升創新效果的關鍵內部因素。已有研究和經驗表明,企業對知識的吸收、消化、轉移能力,對技術的管理與控制能力,以及對市場的洞察、開發和營銷等能力,均有助于企業自主創新效果的提高。尤其對于民營企業而言,通過上述管理能力的構建和使用,能夠更有效地利用和配置組織內外部資源,提高研發效果和市場轉化率。同時,管理能力對企業自主創新的影響還體現在合理控制創新速度以及對創新信息的有效分析等方面,其影響過程最終表現為企業自主創新效果與追求創新效率的平衡,管理能力則貫穿在企業創新的全過程中,包括構建資源組合、吸收知識轉化為能力及發揮能力實效績效提升等不同階段。
三、以助推供給側改革為目標的民營企業創新發展綜合驅動分析
(一)供給側改革與民營企業自主創新相輔相成
供給側改革的重大舉措為民營企業自主創新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撐和優化的市場環境,同時適度迫使民營企業走上自主創新的道路。在供給側改革背景下,民營企業進一步奠定了社會經濟發展主體的地位,幫助民營企業家和管理者樹立起不僅是積極的參與者,更是轉型升級的帶動者的意識與觀念。反過來,民營企業通過大力發展自主創新,在提升企業自身創新能力的同時,提供質量更高的產品和口碑更好的品牌,充分體現出供給側改革中關鍵的“創新”要素的作用與成果,有助于反映供給側改革過程的創新之根本。同時,民營企業從整體上提升自主創新能力,還能利用創新驅動改革合理配置產業剩余資源,進一步優化產能結構,既實現提高產出質量又達到民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目標[3]。
(二)內外部驅動因素相互匹配發揮協同效應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民營企業自主創新的外部驅動因素大多屬于宏觀驅動因素,內部驅動因素屬于微觀驅動因素,二者均不能失衡,都應在民營企業有效自主創新過程中發揮協同作用。從外部驅動因素角度看,無論是政策利好,還是市場氛圍或者社會網絡資源,都是民營企業實施自主創新的重要推動力量,然而僅有外部驅動力,民營企業內部缺乏創新增長動力,仍無法充分釋放企業創新動能。從內部驅動因素角度看,正確的戰略導向、豐富的組織資源和卓越的管理能力既能幫助民營企業架構起創新所需的硬件和軟件,形成企業自主創新的制度支持,也能吸引創新所需的優秀人才,充分發揮企業自身潛能推動自主創新不斷發展,但在民營企業具備創新意識和意愿的同時,離不開良好的外部環境的支持與引導,只有在外部驅動因素同時產生正向作用的情況下,民營企業各內部驅動因素才能產生更高創新效益。
(三)內外部驅動因子相互匹配實現均衡創新
內外部驅動因素中不同因子的相互匹配對民營企業在供給側改革背景下自主創新效果有重要影響,然而已有研究大多探討內外部因素之間的匹配關系對自主創新的作用,而忽略了同一因素中不同因子之間的關聯。具體而言,在外部驅動因素中,供給側改革為民營企業自主創新提供了政策利好,但具體的政策舉措應與不同地區的市場發展程度、市場需求程度相一致,才能最大化民營企業自主創新意愿,并進一步鼓勵企業與產業、高校、研究院所形成共同合作的網絡聯結。在內部驅動因素中,民營企業為了適應供給側改革的要求,通過調整戰略導向、重配組織資源和培育管理能力形成組織創新機制,但戰略導向應基于企業現有資源進行選擇,因為不同的戰略導向需要不同類型的組織資源進行支撐,管理能力則是企業戰略導向和資源能否發揮作用的觸發器,三者應圍繞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的目標形成合力。
參考文獻:
[1]朱衛東.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內涵與構成維度解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2, 32(7):4- 8.
[2]湛泳,唐世一.自主創新生態圈要素構架及運行機制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 2018(2):26- 31.
[3]鄭緒濤.中國自主創新能力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J].工業技術經濟,2009, 28(5):73- 77.
★基金項目:重慶社會科學規劃項目“供給側改革視域下重慶民營企業創新能力提升模式研究”(2017PY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