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平
[摘 要]在總成本、收入既定的情況下,運用本量利分析的方法對企業保本點進行分析,為企業經營決策提供財務支撐。
[關鍵詞]供水企業 本量利 利潤
中圖分類號:F294;F224 文獻標志碼:A
一、本量利分析要素的確定
本量利是成本—產量(或銷售量)—利潤依存關系分析的簡稱。本量利分析的主要內容是進行保本點分析,是有關因素變動對利潤影響的分析。
在進行本量利分析時,應明確認識下列基本關系。
(1)在銷售總成本已定的情況下,盈虧臨界點的高低取決于單位售價的高低。單位售價越高,盈虧臨界點越低;單位售價越低,盈虧臨界點越高。
(2)在銷售收入已定的情況下,盈虧臨界點的高低取決于固定成本和單位變動成本的高低。固定成本越高,或單位變動成本越高,則盈虧臨界點越高;反之,盈虧臨界點越低。
(3)在盈虧臨界點不變的前提下,銷售量越大,企業實現的利潤便越多(或虧損越少);銷售量越小,企業實現的利潤便越少(或虧損越多)。
(4)在銷售量不變的前提下,盈虧臨界點越低,企業能實現的利潤便越多(或虧損越少);盈虧臨界點越高,企業能實現的利潤便越少(或虧損越多)。
供水企業是民生工程,同時又是自負盈虧的經營性企業。供水價格受國家《政府制定價格成本監審辦法》控制,不具有市場性。供水企業銷售產品的特殊性,會產生損耗即供水產銷差率。產銷差率可以看成本量利分析中控制的“量”,是衡量供水企業經濟效益的重要指標,產銷差率越低反映企業售水量越高。在價格、固定成本既定的情況下,有效的售水量決定了企業的利潤水平。采取措施降低產銷差率,提高售水量是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必須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
二、本量利分析公式的建立
利用本量利分析確定盈虧臨界點,是進行本量利分析的關鍵。所謂盈虧臨界點,就是指使邊際貢獻毛益與固定成本恰好相等時的銷售量。此時,企業處于不盈不虧的狀態。其基本公式為:盈虧平衡(保本)銷售量(實物單位)=固定成本÷單位產品貢獻毛益,即
BEQ=TFC/CMU (1)
CMU=H—(V/1—Q) (2)
其中,BEQ表示盈虧平衡(保本)銷量;TFC表示總固定成本;CMU表示單位邊際貢獻;H表示平均售價,V表示單位變動成本,Q表示產銷差率
三、本量利分析的應用
(一)盈虧平衡分析
以A供水公司為例,按成本特點可劃分為公司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
(1)原水按固定流量計費、電力能源未進行降耗管理、工資薪酬沒有進行業務量考核、折舊費等為固定成本。
(2)其他經營管理費用為變動成本。

確定盈虧平衡點售水量的公式,計算結果為:BEQ1=F/H—(V/1—Q)=646.46(萬噸/年)(3) 。這表明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A公司今年財務預算盈虧平衡點售水量不能低于645.6萬噸,只有高于這個售水量,企業才能實現盈利。
(二)降低產銷差率,降低盈虧平衡售水量
供水企業在產能、費用相對固定不變的情況下,提高盈利能力的唯一途徑就是降低產銷差率,提高售水量。在公式(3)保本售水量前提下,產銷差率降低,企業實現息稅前利潤盈利上升。

這表明,在上年虧損的前提下計算出的盈虧售水量作為預算年度售水的預期值,那么計算出產銷差率降至28%,這樣預算年度可實現扭虧為盈,且息稅前利潤增長幅度為132%。
四、產銷差的主要影響因素
(一)漏失水量和漏損率
城市自來水漏損率的計算公式為:Ra=(Qa-Qae)/ Qa×100%Ra=(Qa-Qae)/Qa×100%,在這個公式當中,管網年漏損率用Ra表示,供水量用Qa表示,年有效供水量用Qae表示。表明在同等供水量的情況下,年有效供水量越高,管網年漏損率越低。因此,應當增強年有效供水量。影響有效供水量的因素有:非法用水(比如私接管道、水表)、把水表倒裝或者拆表、開啟消防栓等模式。
計量誤差也會導致漏失水量出現,尤其是不同水廠的計量表存在差異,在安裝的過程中還缺少比較嚴格的規范,或者水表沒有定期維護和檢測,抄表準確率較低等因素。
(二)物理水量流失
第一,管材問題。如果供水管道的管材材質比較低劣,耐壓性較差,容易腐蝕,也會導致數量流失。
第二,管道使用年限。如果管道使用的時間比較長,會增加水量流失的概率。
第三,管道有著比較大的運行壓力。運行壓力和漏水量之間呈現出正相關關系,即面臨的壓力越大,漏水量也會越大。
五、降低產銷差的路徑及其對企業的影響
(一)降低產銷差路徑
①將水壓控制在合理范圍內。②加大管網的施工優化和改造力度。③加大供水管網的普查力度,構建完善的管網坐標體系。④加大漏水的檢測力度。
(二)降低產銷差對企業產生的影響
產銷差是反映供水企業經濟和社會效益的重要指標,若產銷差比較高證明企業的經濟與社會效益比較低。產銷差除了對企業的整體發展會產生比較好的影響外,也會對節約用水、減少浪費水資源等提供一定的幫助。
六、優化供水企業經營管理的建議
(1)更新經營理念,緊緊圍繞效益來開展管理工作。借助更新內部運營機制、梳理工作流程、提高任務分派機制的效率、運用一定的績效考核手段,從而從根本上增強企業經營管理能力。
(2)加強計量管理工作,為企業的經營管理提供真實全面的基礎數據。計量管理貫穿于供水企業生產經營的全部過程,具體分為原水計量、出廠水計量、區域表計量、貿易表計量四個環節,是企業開展本量利分析、節能降耗、降低產銷差率、提高企業經營收入等工作的重要基礎。
(3)借助現代化的一些技術與工具,在降耗節能上做工作,盡量縮減不必要的成本支出。比如針對水泵機等能耗高的設備進行效能改造,從而減少設備在工作中產生的能耗;或者針對漏損情況比較嚴重的區域借助一些探漏儀器、堵漏工具來減小漏損造成的損失;針對用水調度也能采取管網信息技術,科學分析用戶用水高峰低谷的需求規律,對不符合用水需求的管徑、水表做出整改。
(4)合理控制成本,優化資源配置,讓經營的實際工作與戰略決策相匹配。當前一些供水企業由于組織機構相對傳統,存在著一些冗余的配置,要打造現代企業的組織管理模式,以是否產生效益、是否占據過多資源、是否產生過多成本,這些標準來考量企業內部每個部門與崗位的設置[1]。要肅清那些不合理的設置,將資源用活,依據貢獻度、必要性、效率等新標準來對資源開展科學的配置。
參考文獻:
[1]鄧浩平.本量利分析法在供水企業經營中的應用[J].供水技術,2017(10):59- 61.